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临终叮嘱:“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下葬”,这么做是为啥

诸葛亮临终叮嘱:“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下葬”,这么做是为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264 更新时间:2024/2/6 23:28:43

天下三分,三国鼎立。无论是曹魏、孙吴还是蜀汉,每个阵营都有着出类拔萃的英雄们。蜀国五虎将,枭雄曹操猛将夏侯,智囊周瑜美人二乔,数不尽的故事体现了当年的风采,而这些人物里面最为后人追捧的,则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诸葛孔明先生了。

武侯“卧龙”,智绝天下,公元181年,诸葛亮诞生在了徐州琅琊,身在一个官吏之家,有着十分不错的生长环境。时值汉灵帝晚年时期,灵帝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天下各地暴乱频发,在184年的时候爆发了黄巾起义。诸葛亮在逐渐成长的过程里,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并且有着和一般人完全不一样的远大抱负与目光。

在16岁的时候 ,与司马徽、徐庶等一批才子结识,私下里互相都十分推崇诸葛亮的才华过人。如此聪慧的诸葛亮,在一次闲聊之中和司马徽的挚友黄承彦结识,他一眼就看出了生活上不拘小节但又有着大才,于是便向诸葛亮介绍了自己的女儿黄月英。黄月英相貌丑陋,但是确实是个十足的智者,有着非常出色才华,当即诸葛亮就和黄月英完婚了。

战火纷飞,各路有才之人纷纷去寻良主来一博前程,而诸葛亮却一点都不在意,和黄月英在隆中隐居了起来。此时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和司马徽正在新野会面,此时的徐庶是刘备手下的谋士,正欲为刘备引荐司马徽。而司马徽却和刘备说,天下儒生皆庸才,世间惟卧龙凤雏耳。

刘备对此大为震动,徐庶也趁机和刘备引荐了“卧龙”诸葛亮,并建议,对于卧龙先生这等高雅之人,将军还是亲自走一趟才是上上之策啊。刘备丝毫不在意,便亲自前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去了三次,才见到了传说中的卧龙先生诸葛亮,本无心入世的诸葛亮也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自此有了“三顾茅庐”和“隆中对”两大妙闻流传于世。

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后,蜀汉势力如虎添翼,成为了蜀汉势力下第一谋士,并且为刘备充当说客,在多个节点上力挽狂澜,救刘备于水火。在208年,为了抵抗曹操,诸葛亮用极其巧妙的方法说服了孙权,结成孙、刘联军发动赤壁之战大破曹军,至此诸葛亮威名鼎盛之际,堪称三国智绝。

不过十分可惜的是,223年,刘备病重,眼看着已经好起来的蜀汉势力顿时一蹶不振。诸葛亮一生对刘备忠贞不渝,在刘备觉得自己的儿子难成大器想让诸葛亮称帝的时候,诸葛亮毅然的拒绝了,并且更加用心的来辅佐刘禅统治。

可怜天妒英才,诸葛亮智绝天下,却始终未能帮刘备一脉统一天下,他的名气让吴、魏二国都十分尊敬,并且一旦有机会都会奉为座上宾。234年,在五丈原征魏的时候,溘然长逝,一代智星就此陨落。

相传在诸葛亮死前留下了遗址,不仅全军秘不发丧,并且给了刘禅一个命令,让他对诸葛亮“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下葬”。尽管没有人能明白诸葛亮的用意,但是想到先生智绝天下,便无条件服从了。

于是四位壮汉用绳子扛着诸葛亮的棺木,一路南下。在走了一天一夜之后,绳子还是没有断,但四个汉子已经精疲力尽。途中遇到的人看到这一副模样都以为是某个不知名将领去世了,因为四人抬棺仅仅只是普通将领的后事规格,谁又能想到这是诸葛先生在此?

于是四个汉子起来偷懒的心思,便把诸葛亮的棺木就地埋葬了,谁也不知道绳子要多久才会断掉,于是四个汉子就这样返回了。刘禅得知后,勃然大怒,心想短短一天怎么可能就断掉了绳子,于是对四个人严刑逼供,最终认罪。刘禅一怒之下把四个人全斩了,自此也没有第二个人知道诸葛亮埋葬在哪里了。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四人抬棺,向南走。绳断下葬”呢?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正在北面坐镇,想必向南走是不可能遇到曹军的,同时四人抬棺是普通将领的后事礼仪,用在丞相身上,是谁都不会想到了,于是这二者就保证了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的去世,同时也能给司马懿造成迷惑信息。

而绳断下葬这一点,诸葛亮一生淡泊,对物质没有任何追求,同时也非常的体恤人民。以先生的智计,定然料到了搬棺木这种事会出现偷懒的情况。诸葛亮的淡泊名利就在他如此随意自然的选择了埋葬地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诸葛孔明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丞相之一,他有着极其高深的智慧和治国方法,并且在各个领域都造诣颇高,对后世影响极深。在现今的民间依然流传着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作为一代谋士,诸葛先生不愧是天下“智绝”。

更多文章

  • 他乃刘备最看重之人,能与关羽比肩,他若不死,五虎将没赵云啥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麾下最厉害的两位猛将,刘备关羽赵云张飞谁死得最晚,刘备的五虎大将谁最弱

    五虎上将中,对于赵云的争议一直存在。论个人武力值而言,无论是二救幼主,还是能跟吕布打个平手,都证明了赵云的武力高强;不过论起领兵能力,赵云只堪为将,没有作战的帅才也是公认的。 但三国打仗可不是只看将领个人能力,而是更看重领兵能力,在这一点上,如果不是因为有个人死的比较早,赵云还真进不了五虎将中,这

  • “父死娶母,兄死娶嫂”,匈奴奇葩风俗为何不灭?其中原因太无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匈奴娶妻风俗,匈奴父母娶嫂的习俗,匈奴最另类的婚嫁风俗

    在我国,也有许多离谱的风俗,这些风俗在当代人看来,是非常奇葩的,比如说三寸金莲,这种以伤害人的身体部位为代价所产生的的畸形的美,是不值得提倡的。在古时候的匈奴部落中,也有着一些十分离谱的风俗,“父亲死了娶母亲,如果兄弟死了就娶嫂子”,这种来自于匈奴的奇葩风俗为何不灭?其中的原因太过于无耻。在现代社会

  • 孙策去世后,弟弟孙权为什么如此对待身为嫂子,貌美如花的大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策死后孙权对大乔做什么,孙策死了孙权是怎样照顾嫂子的,孙策死后大乔嫁给孙权吗

    可二乔又跟铜雀台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周瑜没有赢赤壁之战,二乔要被关起来?说起来还是因为美貌惹的祸。在这个娶妻不是为了拉拢谋士下属,就是为了拉拢其他势力的时代,能够凭借美貌被孙策好周瑜娶得,可想而知这得有多漂亮啊。连正史《三国志》上都有记载“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此等国色自然

  • 曹操向一才女提亲被拒绝,她被俘匈奴12年后,曹操重金赎回引风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最开始投奔的将领,曹操在荥阳一战中遇险被谁所救,曹操辜负了后代对他的认知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第一大枭雄,除文治武功之外,他的风流韵事也被人们津津乐道。邺城的铜雀台究竟是不是为了锁住二乔而建已经不重要,毕竟一场赤壁之战,把曹操打回中原,所谓“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也成为一个笑话。至于甄宓的传闻,古人谈论的比较多,不过可信的证据不多。况且曹孟德攻打袁绍肯定不是为得到

  • 张飞杀他父,曹操占他母,他长大后终于扬眉吐气、名震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张飞捉曹操,张飞后来是被谁杀的,张飞正史杀了多少名将

    三国时期,有非常多的猛将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东汉末年,一片乱世,更能体现出各国的统治者和他们谋士究竟是有真本事还是只会去搞一些噱头。有这样一个在三国生存的人,张飞杀他父,曹操占他母,他长大后终于扬眉吐气、名震天下。对于曹操的评价,还是有很多赞扬他的人。历史之中的曹操,也确实是非常的有才华,所以,作为西

  • 曹丕见二牛打架,命曹植作诗一首,但不得出现“牛”,成千古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丕看二牛打斗让曹植作诗一首,曹植和曹丕谁死得早,曹丕和曹植的诗词

    我们小学的时候都曾经学过曹植所写的《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便是曹植在受到曹丕压制时所作,此时的曹丕虽然已经登上宝座,但是因为曹植自幼便聪慧过人,深受父亲曹操的喜爱,而且在朝野之中也素有才名,所以曹植便深为忌惮。便召过曹植说:“久闻弟弟天赋才学过人,成诗只在须臾

  • 中国唯一不能修关帝庙的地方,方圆15里不准祭拜关羽,只因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关公庙为啥叫关帝庙,关羽庙揭秘,中国唯一不能修关公庙的地方

    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人物,后人们便会将这些人们形象做成画作或是雕像来祭拜,讨个彩头。根据职业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膜拜对象,例如当老师的人会拜孔子,信道教的人拜老子等等。 关羽应该是最受全国人民膜拜的历史人物了,根据统计全国上下的关帝庙已经接近三万座,这还不包括民间所立的关

  • 中国古时候的“匈奴”,如今后代在哪里?学者:分布非常广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岳飞在《满江红》中提笔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以此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记录了自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故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从不计其数的边塞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匈奴未

  • 世人皆知“既生瑜何生亮”, 却不知后半句, 那才真正体现周瑜胸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周瑜十大经典名言,胸襟坦荡可以描写周瑜吗,周瑜说的既生瑜何生亮是什么意思

    正是因为《三国演义》有着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书中有很多的故事也都广为流传,关于周瑜的就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等等,尤其是在“诸葛亮三气周瑜”这个故事中,周瑜尽管运用自己毕生所学,竭尽全力去运谋筹划,但是最终却依然一无所获,甚至于为诸葛亮做了嫁衣裳,以至于被气得箭伤复发,

  • 秦相李斯背叛扶苏,结局凄惨,被实施酷刑,临终说了句话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斯与赵高合谋害扶苏,历史上李斯支持扶苏吗,李斯为什么要陷害扶苏

    要成就霸业从来不是单单靠武力就够的,不然也不会有“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乌江自刎,也不会有能忍“胯下之辱”的韩信“飞鸟尽、良弓藏”,除开强大的行军能力外,能够治理国家的政策也是非常之重要。古之为帝者不一定全都是文治武功样样出色之人,但一定是善于用人之人,秦始皇与汉武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