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重温《孝庄秘史》:顿悟利诱孝庄献身于敌,暗藏皇太极不少小心思

重温《孝庄秘史》:顿悟利诱孝庄献身于敌,暗藏皇太极不少小心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500 更新时间:2024/1/21 23:52:18

精心装扮的玉儿,端着一壶酒,走进了皇太极软禁洪承畴的房间。

房间外面,皇太极、多尔衮与范先生,紧张地窥听着屋内的动静。

看着眼前这个宁死不降,已经绝食三天的男人,玉儿深吸了一口气,随即露出一脸温柔的笑容问道:

“你就是大明朝的洪经略吗?”

她的任务,是对洪承畴诱之以色,动之以情,说之以理,进而达到劝降的目的。

她不想来,被自己的丈夫逼迫着成为这场“美人计”的工具,心中除了屈辱,别无他感。可是,她没有选择,皇太极扼住了她的命脉,为了儿子福临,她只能咬着牙答应。

多年前看《孝庄秘史》中的这一段剧情时,便被气得牙痒痒,一直咒骂皇太极太过无情,太过自私,怎么忍心逼着玉儿去使美人计。

不过,从按照剧情来说,玉儿确实是最佳人选,而皇太极逼迫玉儿也是为了大清的未来,所以即便不愿看到这一幕,但多多少少也能理解皇太极的这个下下策。

直到多年之后重温《孝庄秘史》才发现,皇太极所谓的无奈之举,所谓的非玉儿不可,不过是他深思熟虑的算计,更是他一箭三雕的谋划。

美人计

海兰珠的去世,让皇太极一度伤心欲绝。

直到多尔衮率领的八旗精锐,取得了松锦之战的胜利,并且活捉了明朝将领祖大寿与洪承畴之后,皇太极似乎才恢复了往日的雄心壮志。

拿下了锦州,意味着大清入主中原指日可待。

在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杀了祖大寿与洪承畴以扬大清国威的时候,皇太极特意下令留住两人的性命,押解回盛京(沈阳)。

这个决定,多尔衮、豪格等八旗亲贵都难以理解。皇太极则解释道:

“目前,我大清国最需要的是人才。无论是谋士、能臣、战将,无论是满人、汉人或是蒙人,只要是肯为我大清国效力的人才,朕都一定是视若珍宝。”

对于野心勃勃的皇太极来说,杀了祖大寿与洪承畴太容易,也太可惜。如今大清正需要人才,尤其是将才,与其杀了他们,不如劝其投靠大清,为自己取代明朝的宏伟计划出一份力。

由于祖大寿是第二次被降,看到皇太极依旧对自己以礼相待,诚恳至极,他的劝降工作十分顺利。

最让皇太极头疼的是一同被俘的洪承畴。

洪承畴自幼饱读圣贤书,杀身成仁的思想根深蒂固,他宁死也不愿背叛大明。

为了收服洪承畴,皇太极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可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没能动摇洪承畴以死明志的决心。

自负的皇太极当然不愿就此罢休,他命令身边的谋士范先生一定要找出洪承畴的弱点,然后对症下药,在他看来,凡人必有弱点。

没了主意的范先生找到了多尔衮,而多尔衮则通过洪承畴的家仆口中得知了他的弱点:

“我家大人喜欢,喜欢女人,还是漂亮的女人。”

得知这一信息的皇太极十分高兴,在他看来,找个漂亮的女人太容易不过了。

范先生则认为并没有那么简单:

“皇上,臣倒觉得这事儿并不容易办啊。美人计是对症下药的好计,不过,这计中的美人可就难寻了。”

面对皇太极的疑问:

“怎么会呢,这宫里的婢女多的是,要挑出色的,十个八个也不难啊。”

范先生补充道:

“说是美人计,其实这关键不在色,在气度上。你想那洪承畴虽然好色,那明朝的美人还算少吗,可以说是阅尽春色。所以咱们选出的美人,首先要气度非凡,分寸得当,不媚不俗,并且能言善道,审时度势,施之以情,晓之以理,比那自命不凡的洪承畴,还更高一筹,才能令他心服口服,踩梯子下房。”

听着范先生的分析,皇太极陷入了深思。

美人计是目前劝降洪承畴唯一的突破口,只不过,按照范先生的要求,那种集美貌、气度、智慧、口才于一身的女人,确实不好找。

沉思片刻,皇太极想到了玉儿:

“眼前倒是有这么个人”

在皇太极的心中,玉儿是“美人计”的不二人选。她足够聪明,懂得察言观色,更懂得男人的心思,由玉儿出马,事情应该可以顺利解决。

逼迫

自从想到了玉儿是合适的人选,皇太极便一直想着如何说服玉儿。

只不过他深知,即便他是皇上,这个要求也没法义正言辞地说出口,用哲哲的话说:

“这件事既不近情,又站不住理。”

可是,皇太极似乎铁了心要让玉儿去。

作为玉儿亲姑姑,皇太极的结发妻子,哲哲无法理解皇太极的用意,在她看来,这件事太过荒唐,哪有把自己的女人,推到别人怀抱的道理。

可是,看着皇太极担忧焦虑的神态,哲哲作为皇后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她还是选择了去规劝玉儿。

至于结果,可想而知。

碰了软钉子的哲哲,建议皇太极另想他法,可是皇太极坚持要说服玉儿,为了逼玉儿就范,他想到了一个“非常”的法子。

皇太极先是向玉儿提出,要立福临为皇太子。

在玉儿表示论长、论贵、论贤,福临都没有资格成为皇太子之后,皇太极说道:

“论什么都没用,就凭你是福临的母亲,他就有资格。”

对于皇太极突如其来的恩赐,玉儿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她对皇太极说:

“多谢皇上抬爱,可是我这个母亲,还没有好到足以压覆众议,为了避免争执,还是请皇上三思。”

他知道,玉儿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的恩赐,也猜到了玉儿会以这样的理由拒绝。他假意认可了玉儿的话,虚伪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

“不如这样,咱们一块想个什么法子,压覆众议。就比方说,福临的母亲,也就是你,对咱大清国立有奇功。”

立有奇功?

什么奇功?无非就是劝降洪承畴。

事实上,聪慧如玉儿,不可能不知道皇太极此行的目的。福临,这个皇太极从没有关心过的儿子,甚至连正眼都没有看过的儿子,怎会无缘无故成为皇太子的人选。

玉儿明白,这是皇太极在跟她谈条件,目的就是以劝降洪承畴来换取福临的太子之位:

“讲穿了,皇上是在跟我开价码,做买卖。皇上,我根本就不愿意想什么法子去压覆众议,所以福临他没有资格做皇太子。请皇上收回成命吧。”

玉儿真的对太子之位没有动心吗?

也不是。

只不过她深知,太子之位就像龙潭虎穴,多少人红着眼盯着,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她的福临都没有资格成为皇太子。论长,有军功显赫的豪格,论贵,有阿巴亥部的贵妃之子博果儿。

即便她真的接受了皇太极的条件,为他劝降洪承畴,对她与福临来说也不会是一件好事,依旧难平众议。如果皇太极硬是在此时将福临立为太子,那么带给福临的很可能不是无尚的荣耀,而是性命之忧。

她亲身经历过当年皇太极夺权时的狠辣残忍,她不想自己的福临成为下一个多尔衮,多尔衮的额娘以命保全了多尔衮,那么她的福临又该怎么办呢。

玉儿的拒绝与请求,并没有让皇太极动摇:

“好,我也明白地告诉你,不管你同不同意,福临我立他是立定了,明天你等着看明发上谕吧。”

她知道,这就是皇太极的手段,根本没有给她拒绝的机会,唯一的余地就是她答应他的要求。

直到这一刻,玉儿终于认命了。

她对皇太极说:

“好,我愿意去劝降洪承畴。我只有一个条件,我什么都不想要,只求皇上收回成命,不要立福临为皇太子。”

至此,皇太极得偿所愿地离开了永福宫。

看到这里,终于明白了一个真相,皇太极从来没有爱过玉儿。

他不会不知道,美人计对玉儿来说意味着什么,一个已嫁为人妇的女人,向另一个男人献媚,这不仅仅是原则问题,更是对玉儿人格的侮辱。

况且,一旦美人计发生意外(弄假成真),玉儿将会面临什么?

除了死亡,别无选择。

为了自己的目的,他视玉儿的尊严、名誉、安危于不顾,这就是皇太极口中的爱。如果这也算是爱,那么我希望这种爱不要存在于世间。

真情与假意,往往在一件事上就能体现出来。目的再正当,也掩盖不了皇太极身为丈夫的卑劣,以及那颗对玉儿没有半分情义的心。

一箭三雕的谋划

对于劝降洪承畴的事情,皇太极对外的理由是看中洪承畴的才能:

“你不晓得,这洪承畴对我大清来说有多重要。他万一要是饿死了,你叫我去到哪去找这样的人才呢。”

这是皇太极说服哲哲的理由。乍看确实没问题,却经不起推敲。

洪承畴真的重要到了会影响大清的前途吗?没有洪承畴,大清就真的无法战胜明朝吗?

事实并非如此。

在《孝庄秘史》后续的剧情中,有一个细节推翻了皇太极的说辞。

直到皇太极去世,洪承畴都没有被用。

后来,福临继位,多尔衮成功地打下了明朝的都城燕京(北京),致使崇祯自尽。这段时期,洪承畴依旧处于被闲置的状态。

也就是说,没有洪承畴,大清依旧打败了明朝。

这足以证明,皇太极所谓的洪承畴事关入主中原,安定天下,并不属实。或者说,他有意夸大了洪承畴的价值,以让劝降一事情,显得势在必行,只有这样他才有理由逼迫玉儿去劝降。

至于为何如此,纵观皇太极的一生,以及整件事情发生的前后背景,才明白这很可能是皇太极一箭三雕的谋划。

第一个目的:招揽人才

洪承畴确实有才能,如果真的能为大清所用,对皇太极与大清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这一点毋容置疑,这也是皇太极最初想要劝降洪承畴的原因。

而且,收服洪承畴对后续劝降招揽其他人才也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第二个目的:激怒多尔衮

皇太极一直对多尔衮有所忌惮,不仅源于他抢走了多尔衮的汗位,逼死了大福晋,也因为多尔衮确实有勇有谋。

“多尔衮,他真是有勇有谋啊,最可怕的是,他还年轻,他的生命正如日中天,而我,我虽然不想输给他,但是能吗?”

这是皇太极的隐痛。

如今的多尔衮军功显赫,威望至极,大有失控之势,而他的身体却在日渐衰弱。在松锦战役之前,皇太极就曾对多尔衮动了杀心,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海兰珠的挑唆,但他确实感受到了皇权被威胁。

只不过,皇太极没能如愿除掉多尔衮,但从那时起,他更觉得多尔衮非杀不可了。否则,即便他在位时,多尔衮不会反,可一旦他驾崩,大清很可能就是多尔衮的囊中之物了,而他属意的任何继承人,都不可能是多尔衮的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让玉儿去劝降洪承畴,就是为了试探多尔衮的反应。他知道多尔衮对玉儿有情,是难以接受玉儿去“色诱”其他男人的。

如果多尔衮为了玉儿与自己翻脸,那么他正好有借口趁机除掉多尔衮这个心腹大患。

即便多尔衮没有翻脸,那么至少他第一个目的达成了,同时还能打击多尔衮的气焰,警示多尔衮,玉儿是他的人,他想怎样就怎样,他才是大清的主宰,其他人必须向他臣服。

这也是他非逼着玉儿去劝降洪承畴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目的:向玉儿释放信号

皇太极直到死也没有确定储君的人选。

不是他不想立,而是他一直没有下定决定立谁。按理说,他的长子豪格身有战功,是合适的储君人选,但皇太极在与哲哲讨论皇嗣人选的时候,曾表示豪格的性格不够沉稳,心机与谋略也比不上多尔衮,加之豪格的生母是个拎不清的女人,地位也不够尊贵,他实在不放心将大清交给豪格。

至于多尔衮,他就更不想了。兄弟与儿子之间,他自然更愿意选择自己的儿子。

可是他又不得不忌惮多尔衮的威望与实力。一旦多尔衮起了多位的心,他的所有儿子都不会是对手。

对于皇太极来说,他一生都在追求权力,实现一统天下的野心。他曾为了权力而逼杀多尔衮的生母,抢了多尔衮的汗位,但是他也有他的底线,就是不想看到八旗子弟四分五裂。这一点从当初他为了防止两白旗动荡,不顾阿敏地劝阻,留下了多尔衮的性命,放弃了斩草除根的机会就能看出来。

如今,大清如日中天,他更不愿看到大清为了皇位继承人的事再起争端。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能和平解决继位问题的,只有一个人——玉儿。

如果他指定玉儿的福临继位,那么多尔衮为了玉儿,是绝对不会夺权的,而且有多尔衮在,其他皇子,比如掌管两黄旗的豪格,想要夺位,也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立福临为皇太子是皇太极稳定大清局面最好的选择,即便他不愿承认,这也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能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的夺嫡大战中脱颖而出,能够在统治期间将大清推向实力的巅峰,能稳坐高位多年,皇太极的心思、谋略是绝不容小觑的。所以,这一点皇太极不可能想不到。

因此,他逼着玉儿去劝降洪承畴,极有可能是真的有意传位于福临,只要玉儿答应了,所有的功劳都会记在玉儿的身上,以后福临继位也会减少一些阻碍。至于玉儿的清誉,以及他的可能要背负的“绿帽子”的污名,都没有大清的将来重要。

这不仅仅是猜测,在《孝庄秘史》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皇太极身体抱恙的时候,他曾让玉儿帮他批复奏章,从一点来看,皇太极是做好了传位福临的准备的。

当然,此时的皇太极并没有下定决心,他在试探玉儿的心意,看看她到底有没有为福临夺位的心思,只要有,以玉儿的才智加上多尔衮对玉儿的情义,那么福临顺利继位的可能性很大,大清也不至于出现动荡。

如果没有,他也会再做其他打算,总之无论如何,他想告诉玉儿,福临是有机会成为大清未来的主人的,至于结果,全看玉儿怎么做。

此外还有一点,如果皇太极真的属意福临,为什么没有直接立储,反而在玉儿答应劝降之后收回了成命?

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况。事实上,无论他属意谁,都不可能轻易公布,因为豪格的夺位之心昭然于世,多尔衮又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贸然立储,很可能引发权力之争,于大清不利。

无论是皇太极,还是玉儿,亦或者是多尔衮,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都有太多身不由己的地方。

我厌恶皇太极对玉儿的绝情与虚情假意,但又不得不承认他的深谋远虑、他的心计谋划于大清来说是件好事。

人生如戏,每一出戏都明里暗里地连好了。作为戏中人,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作为戏外的旁观者,每个人又都在乐此不疲地评价别人的戏。

卿心君悦,一位情感观察者,Ta说书评人、影评人。用文字温暖你,我。

更多文章

  • 抗日战争中,湖南子弟到底做了多大的贡献和牺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抗日湖南兵厉害吗,湖南保靖县抗日将领,南粤子弟北上抗日

    但是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决心,以及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却是足以让敌人胆寒,哪怕是在今天依然能够激励年轻人们,去进行奋斗与拼搏。而在那八年的艰苦抗战期间,有一个省份就足足打了七年,这个省就是湖南!在抗日战争中,湖南子弟到底做了多大的贡献和牺牲?只怕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楚的。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时,曾经放

  • 她是清朝真正的格格,从不拍演清宫戏,却情愿为刘德华破例出演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为刘德华破例演格格,演过孝庄的12位女演员,最漂亮的清宫格格

    不知道朋友们还能否记得,曾有一段时间古代宫廷剧非常火爆,尤其是清朝康熙时期。因为在他执政晚期,有九个阿哥都参与到夺嫡之争中,纵观整个历史都算少有,他们结党营私、明争暗斗的剧情也非常吸引观众。但是,在观看类似的清朝宫廷剧时,大家是否想过那些皇家宗亲后来去哪了呢?因为我们都知道,在上个世纪初清政府就被彻

  • 火烧圆明园之后,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反应截然不同,谁爱国一目了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曾国藩和左宗棠是演戏给清廷看吗,圆明园被毁时曾国藩在干嘛,曾国藩为什么评价左宗棠

    晚清时期朝廷内部极为腐败,清王朝的国力远落后于西方列强,虽然有一些胸怀大志的臣子有意复兴清王朝,但是依然无力回天。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国门,给整个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其中最为耻辱的则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座汇聚无尽珍宝的“万园之园”被入侵者们彻底焚毁。火烧圆明园之

  • 清朝时的中国护照曝光,其中一句话扎心,虽国弱但话说的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护照写了什么字,清朝出国护照,清朝护照照片大全

    近代,清朝廷内部出现了大量贪官污吏,政策也选择了闭关锁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到了晚清时期西方各国开始疯狂地扩张,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富饶的东方大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入侵行动。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依然用落后的冷兵器迎敌,接连吃到败仗,无奈之下签署了一系列丧

  • 他自称是乾隆七世孙,手戴“帝王扳指”,身披龙袍公开祭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再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废帝,清朝一共存在276年,从皇太极时期,爱新觉罗家族仅一百余人,到雍正一朝突破一千人,再到嘉庆时期的约4700人,爱新觉罗家族人数在清朝已经急剧膨胀,有着不小的基数,事到如今,爱新觉罗后人近几十万,已经不足为奇了。很多姓爱新觉罗的人,可能是

  • 海兰珠,为何她能独得皇太极宠爱?其中的具体原因只有一类人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宠爱是明目张胆,海兰珠深受皇太极宠爱,聂远版皇太极海兰珠

    随着清宫剧的热播,人们对清朝的皇帝也熟悉起来,很多作者也以清朝皇帝后宫为背景写出了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但真实的历史是不是和小说一样充满了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我们无从知晓。然而老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为了争权夺势为了生存,做出疯狂的事也不足为奇。古代男人三妻四妾,很难对一个人钟情,汉武帝修建金屋是为博得阿

  • 22岁女儿貌美如何,李鸿章却将她嫁给40岁大臣,如今后人家喻户晓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鸿章将女儿嫁给年过4旬的老翁,李鸿章最后的女人,李鸿章将女儿嫁给40岁大臣

    李鸿章,他是清政府中不可多得的清醒之人,在社会、政治、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他后期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让后人不得不揣测,这位“李中堂”到底是善是恶?无论是善是恶,是忠或奸,这都无法让我们否认李鸿章的能力。18岁中秀才,三年后又高中进士,拜入曾国藩门下。这都体现了其内在的智慧。其后

  • 二婚海兰珠有何魅力?26岁高龄入宫却独得恩宠,皇太极爱她那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有多深,海兰珠和皇太极历史感情,海兰珠为啥那么讨皇太极喜欢

    公元1634年,皇太极正式纳海兰珠为妃。那时的皇太极即位没多久,根基不稳,内忧外患不堪其扰,因此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海兰珠毕竟是结过婚的,十分的善解人意。皇太极工作时,她绝不打扰,皇太极烦闷时,她就在一旁好生伺候,皇太极开心时,她也跟着一起分享,正是这种无微不至地照顾,让皇太极为之动情。后宫妃嫔

  • 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嫁给了皇太极:快处死孝庄的儿子福临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海兰珠吸引皇太极,海兰珠和孝庄是同一个母亲吗,海兰珠给福临的衣服里藏的什么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就开始与蒙古不断联姻,使得蒙古各部归顺于他,以便有对抗明朝的力量。皇太极作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在还是贝勒时,就迎娶了蒙古最强部科尔沁部的女儿哲哲,11年后,又将哲哲的亲侄女13岁的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收入后宫。要知道,那时候的女人要想在后宫站稳脚跟,就要有儿子。

  •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看到相机闪灯大喊2个字,如今人们仍在跟着喊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慈禧飞扬跋扈却从未踩踏两条红线,慈禧第一次见到灯泡大喊2个字,慈禧临死前下三道遗令

    这句话对于中国来说,存在很多的意味,因为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曾经忽略了发展,在种种不利的措施之下,导致了中国社会诸多问题的出现,通过对整段历史的大致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是领先于世界的。自从原始社会开始到相关部落的形成,中国都是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在世界最前列的,而后的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