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王安石在1052年为父兄扫墓时写下的诗句,王安石之父王益只活了46岁,长兄王安仁也是英年早逝,此诗代表了王安石对亲人的无限追思。
但王安石的父兄并未葬在家族墓中,相传是葬在了牛首山,多年以来并未被发掘。直到2009年9月,南京将军山一个别墅楼盘在建设途中挖掘到了两块墓碑,上书“母谢氏永安县太君”、“四月十日安石以某友故来”等字样,人们才恍然这里就是王安石之父的长眠之地。
王益墓被发现时,已经被盗掘损毁得很严重,考古学家们都感到非常惋惜,于是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虽然文物所剩无几,但这次考古对印证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史载王安石曾邀曾巩为其父撰写墓志铭,而王益墓出土的墓志铭正好与《曾巩文集》中的相吻合。并且在一旁还发掘了临近的另一座墓葬,经查证就是王安石兄长王安仁之墓。
这边墓葬发掘工作正热火朝天,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西上池村却也被这个消息惊动了,上池村是王安石故里,相传至今居住着王氏族人。2010年清明节,自称王安石35代、36代孙的上池村民王水清和王新年赶到了将军山,向考古队和有关部们提出申请,希望将王益和王安仁的墓葬迁回江西老家。
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王水清还拿出了自家族谱,证实了他与王氏的渊源,并且他还一并带来了上池村一百多户村民的联名信。按照上池村人的风俗,先祖的墓葬是应该回归故里、并每年祭拜洒扫的,不应被当做文物来发掘。
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则表示,其实在王水清来之前,相关部门已经对墓葬保护问题进行过讨论,最终决定以回填的方式保护墓葬。因为王益和王安仁的墓是土墓,没有砖石保护,作为重要文物只能靠原地回填来进行保存,没想到半路杀出了王氏后人。
在经过激烈讨论后,考古和回填工作都终止了,相关部门最终让步,同意了上池村民的迁葬请求。2010年4月,以村长王水清为代表的4名村民将先祖的遗骨、棺木残片、部分坟土还有墓志铭文都迎回了故乡,并于5月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
多年以来文物和墓葬的发掘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觉得是“掘祖坟”,有人觉得是对历史的研究和对先人的追思。但在这件事上,两方都展现出了人情味,最终收获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如今王益和王安仁回到了故乡长眠,上池村王氏后人们也得以安心地祭奠他们的先祖,想必王益泉下有知,亦会对此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