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听说过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尽管这只是传说,不过也从侧面说明赵匡胤扶危救弱的胸怀。纵观整个历史,哪朝哪代的开国之君不是腥风血雨,不是在杀戮中夺取的江山?
唯独赵匡胤是一个例外,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只以牺牲一人为代价而成功改朝换代。有人说那是因为赵匡胤彻底掌握了军权,根本没有动用刀兵的必要。
可是你要知道,历史上以绝后患的例子多如牛毛,即如李世民那样的宽容之君,亦容不下两位兄弟的十几个儿子;再比如后来的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太子朱标一脉又是何等凄惨的下场?
这两位皇帝对待至亲尚且如此,那么对待其他人想必更是肆无忌惮。然而赵匡胤又是怎么做的呢?他非但没有杀死柴荣的妻子和儿子,并且赐了他们丹书铁券,永享荣华富贵。
可以说赵匡胤此举较之以上两位可谓是仁至义尽了,要知道柴荣也仅仅只是他的前任领导而已,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在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上,赵匡胤更是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在夺取天下之后,最为忌惮的就是随着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这些人不除掉,他自己,甚至子孙后代都别想坐稳江山。
于是乎淮阴侯韩信,被刘邦给鸟尽弓藏了;明朝开国公侯除了少数之外,也被朱元璋屠杀殆尽。历朝历代不妄杀功臣者少之又少,而赵匡胤则最具有代表性,一次酒宴就把武将们的兵权收了回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事实上,赵匡胤完全可以用更为直接的办法夺回兵权,但是他更在乎的是与武将们之间的深厚情分。加强皇权的同时,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皇帝和武将们之间的权力冲突。然而,杯酒释兵权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漏掉了一个人,此人最后还夺走了赵匡胤的大宋江山。
此人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很难具体地评价赵匡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历史资料来看,宋太宗赵匡义确实还算得上一位明君,只不过他为人处世过于阴险。根据野史记载,赵匡义为了夺得皇位杀死了很多人。
除南唐后主李煜之外,包括花蕊夫人(赵匡胤的妃子),四弟赵廷美,以及两个侄子(赵匡胤两个儿子),甚至连他的亲哥哥赵匡胤也死在了他的手上,因为被称为历史最大谜团的“斧声烛影”就是赵匡义一手炮制的。
不否认赵匡胤的宽厚与仁慈,他用心良苦的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消弭了武将们的威胁,却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亲弟弟野心勃勃,觊觎皇位。如若他对赵匡义稍微的加以控制,也绝不至于落得江山被夺,儿子惨死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