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藩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稳定国家,治理边疆的常用方法,但这个方法或许一开始有效,但是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藩王实力的壮大,常常会出现尾大不掉,甚至藩王造反的危机。
为避免出现问题,君主一般会选择在藩王过于强大之前“削藩”,但是历史上削藩直接引起叛乱的事也是屡见不鲜,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朱棣的直接起兵,都是削藩造成的。
清朝康熙年间,也进行过一次削藩,这一次削藩直接引起著名的“三藩之乱“,而康熙为平定这次叛乱,足足花费8年时间,期间生灵涂炭,血流漂杵,差点动摇清朝的统治。在历史上一直有”千古一帝“评价的康熙为啥这次会如此莽撞呢?
其实这和康熙从登基开始人生都比较顺利有关系,康熙8岁就登上皇位,14岁的时候开始亲政,没多久就把独揽大权的顾命大臣鳌拜扳倒。此时20出头的康熙可谓是满腔的豪情壮志,只觉得天下都在掌握之中,天威所到之处,自然是万民俯首,众将听命。
可惜,在云南当平西王的吴三桂一直都在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他从未想过要俯首听命,康熙一旨削藩诏书过来,吴三桂便诛杀云南巡抚,趁机造反。造反之后,吴三桂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公开和清朝对抗,还恬不知耻地打出“兴明讨虏“的口号,要知道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全家正是死在他手上的。
面对蓄谋已久的吴三桂,康熙这边就有点不够看了,曾经势如猛虎的八旗兵在入关以后早已不复当年,战斗力持续下降,据史书记载:“观望逗留,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便安,或诿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未具,借端引日,坐失时机者。甚而干预公事,挟制有司,贪昌货贿,占据利薮。”
这样的军队自然不是吴三桂的对手,但清朝已经占据整个中原地区,论底蕴自然是强于吴三桂,双方就僵持下来。在双方战乱5年后,自感时日无多,且渐露颓势的吴三桂登基称帝,国号大周,不过短短5个月后,他就因病去世,时年67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吴世璠。三年后,清军攻入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
平定云南后,康熙下旨让人刨吴三桂的祖坟,还把吴三桂的尸体大卸八块,埋在不同的地方,让吴三桂死无全尸。可见康熙皇帝对吴三桂掀起“三藩之乱“的行为有多痛恨。当然,除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康熙此举还有震慑其他反清势力的作用,同时也是让普通百姓见识到反清的后果,这样他们就不敢随意反抗。
历代君主不论是虐民还是爱民,本质上都是为维护自己的统治罢了。其实在康熙在位期间,清朝的满汉矛盾就从未消失过,吴三桂虽有残杀明朝皇帝的前科,但他立起“反清复明“的旗帜后,依然有许多的明朝遗老、汉族百姓去投效他,在康熙决定削藩之前,肯定也能想到这样的结果。
他或许是觉得自己能够迅速平定叛乱,或许是想把这些不稳定分子引出来一网打尽。不管怎样,这一次削藩直接引起8年的战争,而康熙也”幸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逆贼遂尔荡平。“但是不论这一场对康熙而言的削藩之战也好,还是对吴三桂而言的反清之战也罢,真正受到损害,遭到践踏的,是百姓的生命。
8年时间里,吴三桂曾打下半数江山,和清军激战数次,不论是吴三桂的军队占据一地,还是清军夺回一地,当地的百姓都要遭受一番压榨乃至屠杀。如果广受好评的康熙皇帝,能够在削藩这件事情上多一点考虑,如果他愿意多等等吴三桂老死之后再动手,是否历史会不一样呢?至少百姓会少受一些战乱之苦吧。
统治者制定任何的政策,都需要考虑对人民的影响,建功立业无可厚非,好大喜功则不可取。
参考资料:
《孙子兵法》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