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辛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引自《资治通鉴》第18卷 汉纪十
大致意思是,公孙弘与汲黯向汉武帝汇报工作,总是汲黯先发言,公孙弘后发言。汉武帝总是采纳公孙弘的意见,因此官越来越大。在与汉武帝讨论政务前,公孙弘和其他大臣事先商量好建议,等到见到汉武帝的时候,他总是改变主意,顺应汉武帝的意思。
汲黯当即批评公孙弘不忠,公孙弘向汉武帝谢罪,并说:“了解我的人说我忠心,不了解我的人才说我不忠。”汉武帝觉得他说得对。
总有人说公孙弘坏话,但是武帝对他却越来越好。
从这个小故事中,需要我们思考的至少有三点,即公孙弘总是后发言,并且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公孙弘经常违背与大臣们的约定,站到汉武帝一边;公孙弘的忠与不忠的言论,受到汉武帝的认可。如果总结得不到位欢迎留言。
先说说后发言,不要简单理解为,后说能知道领导的想法,不至于说错话,并且借鉴其他人的想法,使得自己的发言更加完美。因为领导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人。要解决问题,一定是会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而一味想着不要得罪领导,发言的时候永远是挑不出毛病,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
大臣们都有自己的利益,公孙弘后发言真正的目的,其实是明确各方想要得到的利益是什么,最后权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提出了能够帮助领导解决问题的建议。就像我们现在的公司开会,各个部门扯皮,都希望其他部门做更多的工作,来配合自己。各方都希望承担尽量少的责任,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个时候领导需要的是,能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完成自己的工作。能够以这一点为前提,提出解决方案的人才是领导需要的。公孙弘恰好做到了这一点。
对于违背与其他人的约定,我们也不能认为公孙弘见风使舵,只会迎合领导的想法。公孙弘所要做的和上边说的,其实是一样的,他是在明确各方立场后,提出了能够帮助汉武帝解决问题的方案。大臣们一起商量好的事,明显是对于大臣们有利的,是大臣们互相妥协的结果。这个相信说出来,大家应该能够明白。
再说说“忠”的争论,这里相信没有什么争议,“忠”是要忠于君主,时刻为君主排忧解难,不是忠臣还是什么?公孙弘解释得也很简单,汉武帝当然认可了。
说到这里,我们看出公孙弘之所以成功,是明白了汉武帝需要什么,是真正为汉武帝的利益服务的。
同时我们也不要以为,汲黯等公卿大臣不如公孙弘,看不出汉武帝的需要。汲黯等公卿是有自己的利益的,他们代表的是贵族势力,贵族和王权是联盟关系,他们既要保证国家正常运行,又要争夺国家的资源。就好像一个公司,各个股东和董事长,既要想着公司如何做大,又要争取自己的利益。
公孙弘出身比较低,70岁之后仕途才有好转,他只能依附于汉武帝,才能有所作为。汲黯等公卿大臣代表贵族势力,他们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因此就不能完全为汉武帝考虑。还是以公司做比方,汉武帝是董事长,汲黯等公卿是董事,公孙弘是个打工的。公孙弘站到汉武帝一边,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董事们完全为董事长服务,就等于放弃自己的利益。所以公孙弘最后通过董事长的支持,成了汉朝的“CEO”。
给大家一些建议:看清各方利益点,找准自己的立足点;注意利益的边际,取得利益的时候不要过分影响别人;得到越多的利益,需要承担越多的责任;不要迷信“小手段”,利益才是出发点。最后要说利益不只是钱,为了自己工作简单,提高了别人的工作量,也是损害了别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