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接连四代君王个个不忘强秦,但无此人,一统于秦无从谈起

秦国接连四代君王个个不忘强秦,但无此人,一统于秦无从谈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100 更新时间:2024/2/6 9:22:38

秦孝公嬴渠梁剧照

秦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是封建历史上的一个皇帝,但是秦国能够统一全靠秦始皇历代先王为他打下的基础,这其中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贡献最大,正是有了这四位先君的励精图治,宵衣旰食,才有了强大的秦国,才有了秦嬴政一统华夏的功绩。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想难道前面的君王就没有功绩吗?还有就是秦武王只在位四年有什么功绩?为什么这四位是使秦国强盛而直到嬴政统一华夏的呢?

在这之前秦国在西垂之地,物不丰,地不广,人不多,即使是春秋秦穆公称霸之时,实力也不是很大,因为那是诸侯国还有很多,还不是七霸争雄。但是到了秦孝公时期已经是战国时代,各个小的诸侯国相继被吞并,这才有了秦孝公强秦之论,不然秦国也是被吞并的命运。这就来说活这四代秦国的君王。

首先,为什么说秦孝公是一个霸气侧漏的君王,因为秦孝公是一个敢于变法,敢于用人的君王。秦孝公深知以秦国现在的疲弱,是没有办法与中原各国争雄的,如果不变法,秦国很可能在他的手里被吞并而亡国。

下定了决心后就下书遍访名仕,黄天不负有心人,还真让秦孝公找到了,这个人就是商鞅。他的强秦九论,一下子激起了秦孝公争雄中原的野心。经过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20年之久的变法,开始让秦国不论是在经济农业方面,还是军备战力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排名前三的诸侯国,成为了中原六国心头的恶梦。有了商鞅变法的基础,后代君王不断继承和发展商鞅变法,使其最大限度的为秦国所用,才有了后来不断强大的秦国。

[var1]

秦惠文王嬴驷剧照

其次,秦惠文王一上台就杀了商鞅,你或许会说这难道也是继承新法吗?对这就是继承新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势力和利益,废井田,行阡陌,让贵族失去了封地;奖励军功,让有功者才能封侯,夺了旧贵族的世袭之位;废除奴隶让旧贵族没有了可供驱使和玩弄的奴隶。所以商鞅成为了旧贵族的公敌,秦孝公在位用自己的威望与权力支持商鞅,但是刚上位的秦惠文王不得不用商鞅来安抚这些旧贵族。在政权稳定后,秦惠文王依然宣布继续实行商鞅变法,没有废除的意思,不仅继续推行了变法,还让旧贵族不能推翻其统治。这就是秦惠文王的厉害所在。只是可惜了商鞅。

[var1]

秦武王嬴荡剧照

再次,就是开篇提到的秦武王,都说秦武王只当政了四年,并没有什么功绩。说到功绩,做一个守成之君,他做到了,他继续了商鞅变法,并没有停滞秦国变强的路,相反秦武王还让秦国的名声在周天子的都城里绕了一圈,到周王畿举起了象征权力的鼎。这说明什么,说明秦国强大了,强大到了周天子已无能为力,中原各诸侯国不敢群起而攻。这就是实力,问鼎的实力。

[var1]

秦昭襄王嬴稷剧照

最后,秦昭襄王,这个在位半个多世纪的秦王,更是不可一世,向东向南不断侵吞别国领土,使秦国的领土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长。在秦武王举鼎半个世纪后,秦昭襄王再次前往周王畿,这次不是举鼎,这次是问鼎。从试探走向了索要。这是实力大增的表现,也是秦国强盛的标志。为了表示秦国的强盛特邀六国前来观礼,在此次观礼过程中秦昭襄王更是在六国君主的面前放下豪言:"不让六国做秦国的藩国,而要灭掉你们六国,只有灭掉六国,秦国才能统一天下"。

而此时的六国无一人敢表示反对,为什么?因为实力决定一切。

以上秦国的四代君王要问我最崇拜谁,谁才是强秦的奠基人,我想说是秦孝公,是这个君王,让秦国有了强大的可能,是这个君王在王族与旧贵族面前不忘强秦的誓言,宵衣旰食,不辞辛劳为秦国几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秦国的大一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编者寄语》亲爱的读者朋友,能读到这里说明我们缘分不浅,文章或许写的不好,但是你的意见和建议对我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了你的品评,我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我如果是那匹千里马,你就是伯乐,只有你才能鞭策着我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的进步。谢谢您的阅读。如果大家看完如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留言。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魏武侯英勇好武,为何错失吴起?并非只是中了小人奸计,而因这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魏武侯简介,吴起魏武侯最新消息,吴起与魏武侯的关系如何

    魏武侯名魏击,是魏文侯的嫡长子,很小就被确立为太子。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出落的刚武有勇,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var1]公元前412年,太子魏击便受命为统帅,亲自率军攻打秦国的繁、庞二地,此时的魏击大约只有二十余岁。年少英武的魏击不负父亲的重托,一举拿下了秦国二城,奏响了魏国进军秦国河西地

  • 平原君杀妾留客,是重友轻色,这是礼贤下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平原君家的高楼靠近一户老百姓家。这家有个跛子,总是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平原君的美妾看到这情景,就哈哈大笑起来。第二天,这位跛子找上平原君的家门来,请求道:“我听说您喜爱士人,士人不远千里来这里,就是因为您看重士人而鄙视姬妾啊。我不幸有病致残,可是您的姬妾却在高楼上讥笑我,我希望得到讥笑我的人的脑袋。

  • 秦武王嬴荡殒命后,赵国和燕国为什么要保护嬴稷回秦国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武王嬴荡与嬴稷差几岁,秦武王嬴荡临终遗言,嬴荡和嬴稷最后的对话

    [var1]在秦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有为的国君,就连在位仅有三年的秦武王嬴荡也是为秦国的东出做了不小的贡献,但是天不假命,秦武王嬴荡在周天子居住的洛阳因举鼎而亡。年纪轻轻的就因此而亡,不能不说是秦国的损失。如此早亡,却是让列国感觉到了有利可图,为什么这样说呢?做了三年的国君,竟然没有孩子可以继承王位

  • 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崛起,更没有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商鞅变法和秦始皇有关系吗,如何评价商鞅和秦始皇,商鞅变法与秦国强盛

    [var1]前言读了孙皓晖教授的《大秦帝国》,感觉写得很好,不愧为历时十六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虽然说内容删减了很多,但是主线却更紧凑了,称之为精华版,尤为贴切。看到商鞅变法这章节,可以说它是秦国的转折一点不为过!书中对商鞅的刻画甚为精彩![var1]1君莫过于孝公,臣莫过于商君。对于商鞅,历史上褒贬不

  • 晋文公为何那么重视赵衰,没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穆公与赵衰的关系,赵衰墓,晋文公和赵衰谁厉害

    晋国人赵衰的复杂人际关系晋文公身边“有士五人”,其中以赵衰最为低调,但赵衰得到的信任又是最重。当年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带领赵衰等随臣流落狄国的时候,狄国人把叔隗、季隗两姐妹分别嫁给了重耳和赵衰,后来重耳归国又把女儿嫁给了赵衰。即便在流亡路上,重耳身边的臣子们也能看清这种关系。秦穆公设宴款待重耳,狐偃

  • 关于屈原和端午,你只了解粽子?这个悲剧背后还有白起的灌城焚陵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屈原与粽子的关系,白起和屈原,往河里扔粽子纪念屈原吗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一位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诗词,甚至对宋朝唐朝诗人都有很大影响。屈原之所以受世人追捧,不仅因为他擅长做诗,还与他强烈爱国之心有关。早年屈原主张对内举贤能,对外联齐抗秦,可他却因贵族诽谤不受重用,等到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后,屈原投汨罗江,以身殉国。端午节由此而来。端午节这天,家

  • 荆轲刺秦是为了名流青史,还是一时意气用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荆轲刺秦有那么重要吗,荆轲刺秦成功了吗,刺秦荆轲简介

    [var1]首先,社会环境的影响,让荆轲在选择的时候有无所顾忌。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了游侠,这类人靠的是武艺行走江湖,但是能在江湖上名声响当当的都是因为义气,这一点在古代的游侠中很是注重。高渐离和荆轲就是因此结缘的,他们之间的这种义气并不能简简单单的认为就是大义,而是他们心中自认为的义。如果谁要是背叛

  • 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是怎样亲自为赵国兵卒挖的深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孝成王时期赵国国力,长平战后赵国女人,秦赵长平之战中的赵国

    [var1]长平之战先来看看长平之战的起因?这场战事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前后,事件的主要原因就是上党郡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可以说是韩国的上党郡太守冯亭借刀杀人,也可以说是冯亭的借刀杀人给了秦国出兵赵国的理由。不管从哪个方面说,秦国想要东出和赵国这一仗是避免不了的。秦昭襄王逐鹿中原的野心从

  • 孙膑为何被挖去膝盖骨?山东出土竹简,他做的事比挖骨更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孙膑被挖去膝盖骨视频,孙膑被挖去膝盖骨错在哪里,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之后发生了什么

    春秋战国,是多么引人入胜的时代,这是唇枪舌剑、合纵连横的战略家的舞台,也是如狼似虎、善兵善战的军事家的战场。人们都说,春秋战国是阴谋与阳谋的交相辉映,而鬼谷子作为一个隐世门派,培养出山的皆是惊世谋才!从张仪,苏秦到孙膑,庞涓,鬼谷子培养出来的人才均是这个天下的搅动者,对天下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宋江被毒死时,有三位梁山好汉手握重兵,为何无一人为宋江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江被杀时谁救了宋江,高人暗示过宋江可宋江没听懂,宋江为啥会被毒死

    这仿佛就是千百年来谋臣武将的宿命,功臣基本上都难免兔死狗烹的命运。梁山好汉们在宋江的带领下,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从此开始了替朝廷南征北战的生活。平辽国、灭王庆、败田虎、征方腊,梁山好汉们九死一生,在付出了三分之二的伤亡后,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殁于王事者,正将偏将,各授名爵。侥幸活着的,也各有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