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崛起,更没有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了

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崛起,更没有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506 更新时间:2024/1/16 15:39:05

[var1]

前言

读了孙皓晖教授的《大秦帝国》,感觉写得很好,不愧为历时十六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虽然说内容删减了很多,但是主线却更紧凑了,称之为精华版,尤为贴切。

看到商鞅变法这章节,可以说它是秦国的转折一点不为过!书中对商鞅的刻画甚为精彩!

[var1]

1

君莫过于孝公,臣莫过于商君。

对于商鞅,历史上褒贬不一。商鞅变法之前,秦国那时候还地属雍州,处“西陲边地”,为周王朝戍卫西疆,和西戎之间战争不断,可谓是国弱民穷;这还不算,在中原六国的眼中,西秦由于偏僻,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还被当成蛮夷来看待。殊不知,这却是商鞅变法的最为肥沃的土壤之地。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深感秦之衰败之象,于是年轻的秦孝王下了一道著名的《求贤令》:“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此令一出,天下震动,一时间名士蜂拥而至。其中就有商鞅!

[var1]

2

商鞅出身卫国公族,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为什么他不喜欢儒家?按理说自周礼盛行以来,“礼”法成了当时的主流,加上春秋孔孟之道的“儒道”成风推波助澜,“礼乐”已经成为当时主流的风尚。

其实根本在于西周灭亡,周王朝东迁,“礼乐”的日益式微。到了战国群雄争霸的时代,诸侯国之间战伐不断,儒道周礼对于人们的约束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于是只能是靠“法”来变革。而商鞅正是看到了法家代表李悝、吴起在实施“法”对于魏国和楚国的巨大作用和成就,所以,他专心研究“法”,期待有朝一日也能效仿。

历史注定了商鞅在魏国不被重用,因为在当时,魏国当时学术之风盛行,加上有前代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的环境下,作为后辈的商鞅之学哪里会有出头之日?所以公叔痤魏惠王引荐失败也是正常!

那如果商鞅去楚国呢?只能说他会死得更快,因为楚国贵族权势极大。肯定不会让他实施变法的,他的偶像吴起就是因为被贵族阻挠,群起攻之而毙亡的。

[var1]

3

是历史成就了秦国,也是秦国成就了商鞅的万世英名(虽然说后来他还是被贵族陷害车裂)。

当秦孝王的《求贤令》一出,商鞅闻讯就到了秦国!所以说,商鞅的成名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秦国地处偏远的西北之地,受礼制影响较小,加上和西戎间战争不断,所以“

秦人尚武

”,开玩笑,不尚武的话早被西戎给灭了。另外,由于秦军常年打仗,骨子里对于“法令”自然有天然的青春,令行禁止是有相当体会的。加上秦孝王已经看到了秦国的孱弱,所以变法的决心很大。

这几方面的因素综合到一起,使得商鞅在秦国实施心中的“法”,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和场地!他用前所未有的一种方式(改良和深化李悝、吴起变法中的得失),对过去的“法”进行彻底改革,最终让“弱秦”崛起,成为了“强秦”。

[var1]

4

经典的“

四会秦孝王

”很多人说是商鞅和秦孝王的相互试探,不如说是他们两人之间的做戏!一场做给天下人看的戏。

四场面试,古往今来也是少有的,秦孝王却是四场面试。这四场面试,让秦孝王看到了商鞅的学识深厚,也让商鞅看到了秦孝王的迫切需求。

现代社会也只是投简历,笔试和面试三步式招揽人才。很多时候用人单位在第一步投简历的时候,不对感觉的就直接给毙了,哪里还会给第二部笔试的机会?所以秦孝王给商鞅四次机会面试,说明其实在第一场面试的时候就已经看上商鞅了。只不过既然是求贤,那么唱戏当然是要做全套的!

不然《求贤令》张贴出去还有什么用?

[var1]

5

变法维艰,商鞅初行变法一年,秦民都说法令不好使。偏偏这个时候。太子来个“神助攻”,他犯法了!本来要处罚太子,但考虑到太子身份尊贵,就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于是这个“杀鸡儆猴”的操作,使得秦民也不得不服从新法。但商鞅没想到的是,这也成了他最后成为“替罪羊”、“殉道者”的缘由和导火索!

商鞅一系列的变法,使得秦国日益强大起来。对商鞅的历史功绩,汉代的政论家刘向是这么给总结的:“

秦孝公保般函之固,以旷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var1]

6

商鞅变法的成功,为后来秦始皇的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人说商鞅用力过度,最终却是害了自己,其实,以秦国当时的实力来说,就是需要商鞅这样的措施大刀阔斧和下猛药来进行改革。才能快速让秦国的国力接近其它六国。

其实,商鞅这也是在赌,他的骨子里也是希望有一番作为,也想改变战国的格局的。只不过得罪太子这个这个意外最后却要了他的命;另一个意外是,秦孝王的早死,秦孝王正值壮年却去世,使得他一下子失去了最为有力的靠山。所有的新仇旧恨一下子迸发出来,所以,他只能当一个“殉道者”。

他死后,他的“法”并没有废除,而是继续执行,引导秦国一路向前。这也说明他的死,不过是继任的太子(惠文王)出于旧仇,还有为了浇灭贵族们的怒火而已。

一百年后李斯说:“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意思就是说秦国得以兼并六国,都是得益于商鞅变法的努力啊!

[var1]

7

至于史太公在《史记》中评价商鞅是刻薄少恩者,那不过是他作为“刑法”的一个受害者和儒家的坚定拥护者的角度来描述而已。

不可否认的是,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崛起,而没有秦孝公的招揽放手使用,也没有商鞅的青史留名了!

我是阿威,认真读史,好好说史,菜鸟评史,不过是随心所欲而已!谢谢阅读关注!

更多文章

  • 晋文公为何那么重视赵衰,没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穆公与赵衰的关系,赵衰墓,晋文公和赵衰谁厉害

    晋国人赵衰的复杂人际关系晋文公身边“有士五人”,其中以赵衰最为低调,但赵衰得到的信任又是最重。当年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带领赵衰等随臣流落狄国的时候,狄国人把叔隗、季隗两姐妹分别嫁给了重耳和赵衰,后来重耳归国又把女儿嫁给了赵衰。即便在流亡路上,重耳身边的臣子们也能看清这种关系。秦穆公设宴款待重耳,狐偃

  • 关于屈原和端午,你只了解粽子?这个悲剧背后还有白起的灌城焚陵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屈原与粽子的关系,白起和屈原,往河里扔粽子纪念屈原吗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一位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诗词,甚至对宋朝唐朝诗人都有很大影响。屈原之所以受世人追捧,不仅因为他擅长做诗,还与他强烈爱国之心有关。早年屈原主张对内举贤能,对外联齐抗秦,可他却因贵族诽谤不受重用,等到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后,屈原投汨罗江,以身殉国。端午节由此而来。端午节这天,家

  • 荆轲刺秦是为了名流青史,还是一时意气用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荆轲刺秦有那么重要吗,荆轲刺秦成功了吗,刺秦荆轲简介

    [var1]首先,社会环境的影响,让荆轲在选择的时候有无所顾忌。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了游侠,这类人靠的是武艺行走江湖,但是能在江湖上名声响当当的都是因为义气,这一点在古代的游侠中很是注重。高渐离和荆轲就是因此结缘的,他们之间的这种义气并不能简简单单的认为就是大义,而是他们心中自认为的义。如果谁要是背叛

  • 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是怎样亲自为赵国兵卒挖的深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孝成王时期赵国国力,长平战后赵国女人,秦赵长平之战中的赵国

    [var1]长平之战先来看看长平之战的起因?这场战事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前后,事件的主要原因就是上党郡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可以说是韩国的上党郡太守冯亭借刀杀人,也可以说是冯亭的借刀杀人给了秦国出兵赵国的理由。不管从哪个方面说,秦国想要东出和赵国这一仗是避免不了的。秦昭襄王逐鹿中原的野心从

  • 孙膑为何被挖去膝盖骨?山东出土竹简,他做的事比挖骨更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孙膑被挖去膝盖骨视频,孙膑被挖去膝盖骨错在哪里,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之后发生了什么

    春秋战国,是多么引人入胜的时代,这是唇枪舌剑、合纵连横的战略家的舞台,也是如狼似虎、善兵善战的军事家的战场。人们都说,春秋战国是阴谋与阳谋的交相辉映,而鬼谷子作为一个隐世门派,培养出山的皆是惊世谋才!从张仪,苏秦到孙膑,庞涓,鬼谷子培养出来的人才均是这个天下的搅动者,对天下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宋江被毒死时,有三位梁山好汉手握重兵,为何无一人为宋江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江被杀时谁救了宋江,高人暗示过宋江可宋江没听懂,宋江为啥会被毒死

    这仿佛就是千百年来谋臣武将的宿命,功臣基本上都难免兔死狗烹的命运。梁山好汉们在宋江的带领下,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从此开始了替朝廷南征北战的生活。平辽国、灭王庆、败田虎、征方腊,梁山好汉们九死一生,在付出了三分之二的伤亡后,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殁于王事者,正将偏将,各授名爵。侥幸活着的,也各有封赏

  • 儿子造老子的反,为什么李世民能而朱棣不能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棣跟李世民谁厉害,李世民与朱棣谁名气大,李世民为什么叫朱棣

    我们先来看看想不想。想不想就是看有没有做皇帝的野心。李世民和朱棣想不想做皇帝?肯定想,毕竟两个人当皇帝都是主动作为,甚至使用不大光彩的手段来取得皇位的。从个人特质上看,两个人都属于进取型的。他们都是复合型人才,上可挥刀立马,下可指点见山,兼具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特质。当然,李世民还有一个书法家的身份,这

  • 朱瞻基文武双全,为何会英年早逝?他的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朱瞻基的爷爷朱棣,是靠造反起家的,在历史上,这些造反起家的皇帝,一般都会比那些名正言顺继位的皇帝要勤奋,当时朱瞻基老爹朱高炽上台的时候,就选择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为的就是大力发展民间经济,缓解朱棣五征漠北带来的经济压力,可惜朱高炽在位时间不长,仅十个月就猝然离世。随后儿子朱瞻基继位,朱瞻基在位期间,制

  • 同为史学经典,史记里儒宗叔孙通和资治通鉴里的叔孙通为啥不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史记中叔孙通是一个怎样的人,史记和资治通鉴都记录了哪个时期,史记和资治通鉴什么关系

    韩王信一边向朝廷求援,一边与匈奴和谈企图拖延时间。但是汉高祖刘邦对他有所猜疑,听说他跟匈奴在底下勾勾搭搭,派使者前来斥责。韩王信害怕被刘邦清算,就献出马邑投降匈奴。匈奴单于冒顿随即率领大军越过句注山,进攻太原,抵达晋阳。准备大举进攻汉朝腹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

  • 契丹害怕李存勖,而统一的大宋却患了恐辽症,根本原因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建立,并已经统一全国之后,国家力量空前强大。但在与契丹的两次作战中,都被契丹打得大败,整个大宋上下都患了恐辽症。公元979年,宋太宗灭掉北汉以后,为了夺回五代时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企图乘辽国不备,一举夺取幽州。结果宋军三面受敌,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的脚也被射伤,乘驴车仓惶逃回。公元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