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渴望成为晋国新君,多番许诺最终背信,该如何看待夷吾这一举动?

渴望成为晋国新君,多番许诺最终背信,该如何看待夷吾这一举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455 更新时间:2024/1/16 9:49:39

到这个时候,晋国几大势力基本也达成一致了:必须拥一位年长的继承人,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而遍观国内,似乎没有这样的人选,最合适的是那两位逃亡在外的公子——夷吾和重耳。

[var1]

应该选谁呢?

在当时,这个问题应该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两位公子都有为数众多的拥护者。

但没过多久,夷吾就在与重耳的竞争中遥遥领先,原因是他把秦国拉入场了。

夷吾对秦穆公说,只要你能支持我成为晋国国君,我保证把河西之地割让给你们秦国。

对于这一许诺,秦穆公非动心,于是立刻答应支持夷吾成为晋国新君。

而当时的重耳正在翟国,这个国家位于什么地方呢?不敢确定,因为这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国家了。

换言之,就算此时的重耳准备找到一个可以与秦国相提并论的国家,加重自己的砝码,其实也来不及了。

有一种说法是:晋国君臣先找到重耳,希望他成为国君,但重耳拒绝了,然后他们再去找夷吾,夷吾不仅同意了,而且居然愿意割地给秦国,行卖国之举。

这个说法未必正确,因为晋国君臣到底先找到了谁,这一点在史学界也没有定论。

所谓“先找重耳再找夷吾”的说法,其实是因为夷吾后来的形象不太好,而重耳则成为了大名鼎鼎的公,所以史官对夷吾有了一定程度的抹黑而已。

但我们必须得说,夷吾对秦国的许诺,的确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卖国行为,因为河西之地太重要了。

河西之地的东边就是黄河,如果河西之地在晋国手上,就意味着秦国无险可守,而晋国随时可以派兵直接攻击秦国本土。

如果河西之地归了秦国,就意味着秦晋两国能够以黄河为界,有了这道天险,秦国的东部边疆显然会安稳不少。

[var1]

我们都知道河西之地的重要性,夷吾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在他成为晋国国君之后,立刻当起了老赖。

秦穆公希望夷吾尽快割让河西之地,但夷吾左推右推,说自己在国内立足未稳,现在不是割地的好时机,你们等等吧。

秦穆公就这样等来等去,自然是啥也没等到。

除此之外,夷吾为了能够尽快回国继位,对各大家族也有不少许诺。

但在成为国君之后,夷吾不但熟练地赖起了账,还反手逼死了两位大人物,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在我之前的两位新君被杀,和你们脱不了干系,我是他们的哥哥,为他们报仇天经地义!

对于夷吾的这种做法,史官大家批判,认为他“不似人君”。

可是在我看来,夷吾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一位领袖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那就是:为了重大利益,尽量不做实质上的牺牲,而是用画饼的方式稳住对方,想办法先达成自己的目的,一旦目的达成,立刻翻脸不认人,保证本国利益,稳住基本盘。

在普通人身上,“出尔反尔”不是什么优点,但对于一个领袖而言,万不能有这种道德洁癖。

比如民国时期的作霖,当他的东北老家受到其他军阀威胁时,立刻与日本人签卖国条约,渡过难关之后立刻翻脸不认人。

应当如评价张作霖的这种做法呢?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他就是个老赖。

但是对于整个东北军来说,张作霖的这种做法简直太英明了,而日本人则经常被张作霖气得要死要活。

[var1]

但我也要说明,这种做法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如果该领袖的实力不足以支持他毁约,那么他的这种行为,就会很快受到反噬。

张作霖一再耍弄日本人,结果被人家直接用炸弹给炸死了;夷吾一再耍弄秦穆公和国内部分势力,结果很快也被赶下台了。

虽然两人退场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道理却是相通的。

[var1]

更多文章

  • 春秋传奇:秦晋大战龙门山,三百壮士救穆公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话说秦兵已渡河东,三战三胜,晋守将皆弃城奔逃。秦军长驱而进,直至韩原下寨。晋惠公闻秦军已至韩原,愁眉苦脸曰:“秦寇已深入,怎么办?”庆郑道:“君自招祸,又问为何?”惠公曰:“庆郑无礼,退下!”晋兵离韩原十里下寨,派韩简往探秦兵多少。韩简回报:“秦师虽少于我,然其斗志十倍于我。”晋惠公曰:

  • 战国最惨君王,大儿子一心争夺王位,小儿子力劝他去送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国死得最惨的君主,战国韩国君王一览表,战国君王害死的名将

    君王被他国囚禁至死,对楚国来讲无异于奇耻大辱,《史记》记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先秦时期的老百姓,讲究“以直报怨”,楚国必须雪耻,让秦国付出代价,一时间成为了楚人的共识。[var1]然而此时楚国的庙堂之上,却出人意料的寂静,除了象征性地表示断交,竟然没有其他动作。刚刚登基的楚顷襄王,正忙着享用

  • 在历史上,孔子被誉为“圣人”,其学历放在现代社会是什么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孔子是不是最厉害的圣人,历史上孔子的评价,孔子在历史上有什么的称号

    孔子的名号,相信很多的小伙伴并不陌生,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学习孔子的经典文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义礼智,不耻下问,是孔子的代名词。孔子被誉为闻名古今的大家,他的代表思想,即“儒家思想”得以流传足以见证其伟大之处。纵观古今,由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之中代表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将军六个月都不能取胜,渔夫随口一言,将军听后打得楚国四分五裂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垂沙之战发生的原因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迅速强盛,并且开始不断得开疆拓土。中原的国家为了自保,他们组成了一个联盟,史称“合纵”。楚国是合纵的主导者,楚怀王派遣公孙衍游说六国组成合纵,自己是合纵首任会长。秦国是非常忌惮这种联盟的,合纵无异于一道封锁秦国的铁幕,秦国的生存空间必定会遭到六国的挤压,于是

  • 战国七雄,其余六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时期的七雄有哪些,战国六国衰落原因,战国七雄是哪七国及相关历史事件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列国纷争的岁月,各个国家之间相互打来打去,我们经常说战国七雄,是七个比较厉害的国家。战国时代的国家很多,只不过这七个最厉害,所以叫战国七雄,相比于更失败或者更弱小的国家而言,战国七雄,算的是比较成功的国家了。但最终其余六国,全部都被秦国消灭了,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那么

  • 在保护环境上,现代人能否向古代人学习?孟子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孟子保护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语,我们如何保护环境

    也许古人对环境的保护最开始并不是出于长远考虑,而是对自然有一颗敬畏之心。大家知道,在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即为“道”,“道”是道家用来探究自然、社会、生命关系的一种说法,自然规律即是道。所以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人只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得到天地的庇护,生存下来,获得保全。《庄子》内篇《齐物论》认

  • 三国魏国最强,却也短命,是三少帝之故?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中为什么魏国最强,三国时期魏国一直都很强吗,三国历史上魏国

    这真要从文帝曹丕说起,他老爹曹操早就提醒他,司马懿深不可测,要远离,可曹丕对他信任有加,这真是很无奈啊。曹丕为他的后代养了一个大老虎啊。[var1]另外,曹操儿子众多,而且能力也都不差,曹丕知道他的权力来之不易,他对兄弟防范很严密,都给分配得远远的,寒了兄弟的心。到了明帝,他的确年轻有为,他的两位对

  • 为何只有楚国才有资格灭亡秦国,而其他五国却只能靠边站?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首先我们把镜头切换到战国末期,这个时候楚国和秦国比起来相对衰弱,即便是这样,楚国仍然是其余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之后,白起一举坑杀四十万大军,攻破邯郸,赵国迅速衰败,于是楚国无可争议的成了对抗秦国的最强力量。公元前241年,楚、魏、赵、韩、卫五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居中心地位

  • 她是汉朝最美公主,嫁给祖孙三人,甚至还给每位丈夫都生了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朝四大传奇皇后,汉朝最牛的公主,九大古装最美公主

    在古代,古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都会选择自己的女儿去敌方国家和亲,来保一时的和平,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在强大的汉朝也不例外。她是汉朝最美的公主,却被汉元帝派去和亲匈奴,两国之间在60年来未发生过战争,她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王昭君出生在湖北宜昌的一个穷苦人家,从小的王昭君就聪明伶

  • 司马懿“阴养三千死士”,如何保证死士誓死效忠,手段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司马懿真的养死士吗,司马懿率3000死士起事,司马懿最初养死士的目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难得的军事奇才,而后更是名列武庙十哲之一,其用兵稳健,几乎不犯错误,在与曹魏的多次交锋中都占尽优势,取得不错的战果。然而最终诸葛亮北伐也未能攻克长安,这与他的老对手司马懿有着极大的关系,司马懿擅长防守,最终拖死了诸葛亮,除了军事能力,司马懿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他“阴养三千死士”,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