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个时候,晋国几大势力基本也达成一致了:必须拥戴一位年长的继承人,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而遍观国内,似乎没有这样的人选,最合适的是那两位逃亡在外的公子——夷吾和重耳。
[var1]
应该选谁呢?
在当时,这个问题应该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两位公子都有为数众多的拥护者。
但没过多久,夷吾就在与重耳的竞争中遥遥领先,原因是他把秦国拉入场了。
夷吾对秦穆公说,只要你能支持我成为晋国国君,我保证把河西之地割让给你们秦国。
对于这一许诺,秦穆公非常动心,于是立刻答应支持夷吾成为晋国新君。
而当时的重耳正在翟国,这个国家位于什么地方呢?不敢确定,因为这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国家了。
换言之,就算此时的重耳准备找到一个可以与秦国相提并论的国家,加重自己的砝码,其实也来不及了。
有一种说法是:晋国君臣先找到重耳,希望他成为国君,但重耳拒绝了,然后他们再去找夷吾,夷吾不仅同意了,而且居然愿意割地给秦国,行卖国之举。
这个说法未必正确,因为晋国君臣到底先找到了谁,这一点在史学界也没有定论。
所谓“先找重耳再找夷吾”的说法,其实是因为夷吾后来的形象不太好,而重耳则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所以史官对夷吾有了一定程度的抹黑而已。
但我们必须得说,夷吾对秦国的许诺,的确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卖国行为,因为河西之地太重要了。
河西之地的东边就是黄河,如果河西之地在晋国手上,就意味着秦国无险可守,而晋国随时可以派兵直接攻击秦国本土。
如果河西之地归了秦国,就意味着秦晋两国能够以黄河为界,有了这道天险,秦国的东部边疆显然会安稳不少。
[var1]
我们都知道河西之地的重要性,夷吾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在他成为晋国国君之后,立刻当起了老赖。
秦穆公希望夷吾尽快割让河西之地,但夷吾左推右推,说自己在国内立足未稳,现在不是割地的好时机,你们等等吧。
秦穆公就这样等来等去,自然是啥也没等到。
除此之外,夷吾为了能够尽快回国继位,对各大家族也有不少许诺。
但在成为国君之后,夷吾不但熟练地赖起了账,还反手逼死了两位大人物,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在我之前的两位新君被杀,和你们脱不了干系,我是他们的哥哥,为他们报仇天经地义!
对于夷吾的这种做法,史官大家批判,认为他“不似人君”。
可是在我看来,夷吾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一位领袖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那就是:为了重大利益,尽量不做实质上的牺牲,而是用画饼的方式稳住对方,想办法先达成自己的目的,一旦目的达成,立刻翻脸不认人,保证本国利益,稳住基本盘。
在普通人身上,“出尔反尔”不是什么优点,但对于一个领袖而言,万不能有这种道德洁癖。
比如民国时期的张作霖,当他的东北老家受到其他军阀威胁时,立刻与日本人签卖国条约,渡过难关之后立刻翻脸不认人。
应当如何评价张作霖的这种做法呢?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他就是个老赖。
但是对于整个东北军来说,张作霖的这种做法简直太英明了,而日本人则经常被张作霖气得要死要活。
[var1]
但我也要说明,这种做法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如果该领袖的实力不足以支持他毁约,那么他的这种行为,就会很快受到反噬。
张作霖一再耍弄日本人,结果被人家直接用炸弹给炸死了;夷吾一再耍弄秦穆公和国内部分势力,结果很快也被赶下台了。
虽然两人退场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道理却是相通的。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