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早在穆罕穆德创建之初,就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向小亚细亚地区传播,所以小亚细亚地区存在伊斯兰教的宗教基础,为突厥化提供便利。
小亚细亚地区的突厥化主要源于突厥人的强大实力,突厥人凭借强大的武力和文化影响填补了小亚细亚地区的霸权真空。11-14世纪的小亚细亚由于拜占庭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的衰落,使突厥人寻找到强大的生存空间,最著名的一支突厥人当属奥斯曼突厥人,信仰伊斯兰教,属于西突厥人的一支,最终在奥斯曼的领导下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完成了小亚细亚地区的突厥化。
一、小亚细亚地区的突厥化过程
1.突厥民族对小亚细亚地区的征服
突厥民族对小亚细亚地区的征服主要依靠的是武力,但在突厥民族武力强大之前,他们已经在小亚细亚地区存在了很长时间,这些突厥人生存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界线中,接受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双重洗礼。
突厥人能够进入拜占庭帝国控制的安纳托利亚在于拜占庭帝国对边疆控制的松懈,于是突厥人利用战争优势袭击希腊人、亚美尼亚人、高加索人和叙利亚人的城市,对顽强反抗者进行毫不留情的屠杀,因此突厥之名让该地区民众闻风丧胆。
突厥人在征服部分小亚细亚地区之后,开始实行怀柔政策,这也是突厥控制区能顺利实现突厥化的重要原因。突厥领袖为自己治下的民众提供土地,减免某些年份的税收,以此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吸引外来民族。
与此同时,为了增强伊斯兰教对治下百姓的影响,突厥领袖会打压,甚至驱逐基督教势力。由此,突厥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小亚细亚地区的其他民族产生了引导性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该地区的突厥化。
突厥民族在小亚细亚地区定居,建立帝国之后,又开始放宽在该地区的政策,取消了税收重负和严苛的宗教政策。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突厥人能够在小亚细亚地区站稳脚跟就得益于这些灵活的政策,既能结合时事放宽和收紧地方政策。
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和十字军东征开始推动大量其他民族的人进入突厥民族控制区,以求得生存庇护,因为拜占庭帝国已经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和蒙古西征中遭到致命打击,难以保障民众的安全。
2.突厥文化对小亚细亚地区的影响
小亚细亚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之下,所以该地区有大量的希腊人、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等,属于典型的多民族地区,各个民族在这一地区共同生存,宗教信仰上主要以基督教为主,还有一些琐罗亚斯德教的信仰者。
然而,阿拉伯帝国建立以后,这一地区出现了很多穆斯林,希·内·费希尔在《中东史》中强调:“这个团体形成了一个有单独文化的单独社会,虽然表面上一部分是基督徒,一部分是穆斯林。”
由于小亚细亚地区本身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熔炉,所以伊斯兰教在其中也能稳定地生存下来,以伊斯兰教为代表,突厥文化开始在小亚细亚地区传播。奥斯曼帝国建立以后,突厥人统治下的基督教民众开始与突厥人融合,统治者还对伊斯兰教以外的宗教信徒进行了衣着服饰的特殊规定,这些规定大多以突厥特色为基础,比如非穆斯林要戴黄头巾,而这种穿着打扮在基督教中是不存在的。
突厥文化对小亚细亚地区的影响除了以日常生活为基础以外,统治者还鼓励突厥王公与拜占庭控制地区的人通婚,目的是实现一场自下而上的突厥化过程。
张立可在《11-14世纪小亚细亚突厥化原因初探》中强调:“一些原希腊的基督教信仰者在小亚管理机构和军队的突厥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影响下,一步步叛离了原来的信仰。”由此可见,通婚对于突厥文化深入影响小亚细亚地区有着重要影响。
二、小亚细亚地区突厥化的原因
1.突厥民族填补地区权力真空
突厥民族实现小亚细亚地区突厥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力因素,凭借着武力后盾,突厥民族填补了地区真空。在突厥民族统治小亚细亚地区之前,拜占庭帝国在这一地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就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并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向小亚细亚地区产生辐射性影响,西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灭亡之后,仍然对小亚细亚广大地区享有绝对的控制地位。
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地区的劲敌主要是萨珊波斯帝国,但自从希拉克略皇帝对波斯帝国发动了几次决定性战役并获得成功之后,萨珊波斯帝国就已经逐渐衰落,已经难以影响拜占庭帝国的发展了。
此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罗姆苏丹国,占据小亚细亚部分地区,并以罗姆苏丹国为基础向周边扩张,于是拜占庭帝国与塞尔柱突厥人相遇,后者自此成为拜占庭帝国的劲敌,双方在你来我往的战争中相互消耗,并最终都遭到了蒙古铁骑的打击。
在罗姆苏丹国和拜占庭帝国衰落之际,1299年,土耳其部落首领奥斯曼一世乘机独立,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填补了小亚细亚地区的权力真空,经过不断地征服,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推翻了拜占庭帝国,成为小亚细亚地区的绝对控制者。
奥斯曼帝国在不断征服过程中,将突厥民族的习俗、生活习惯和文化等都渗透进被征服地区,实现小亚细亚地区的突厥化和一定程度的伊斯兰化。
2.伊斯兰教助力小亚细亚地区的突厥化
7世纪,阿拉伯人对阿拉伯半岛的征服就借用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因素,并且获得了成功,原因在于伊斯兰教能够解救人的心灵,使不同地区的人产生共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伊斯兰教主张“圣战”,即为每个为伊斯兰教牺牲的人报仇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虽然已经异化成极端恐怖主义思想,但在过去却将各地区的穆斯林连接成一个整体,并且获得了穆斯林的内心认可。
伊斯兰教在被突厥人接受以后,逐渐成为突厥民族实现小亚细亚地区突厥化的助推器。10世纪初开始,突厥人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接触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在突厥民族伊斯兰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8世纪,阿拉伯人的征服将伊斯兰教带进了突厥民族中,部分突厥人开始被动地接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这种传教方式与日后小亚细亚突厥化的方式有相似之处。突厥人主动接受伊斯兰教是因为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存在很多相似性。
突厥人接受伊斯兰教之后,开始将自己的扩张活动加上宗教传播的因素,以传播宗教为旗帜,突厥人可以顺利地进入被征服地区,并在思想文化上实现对当地的统治,这是文化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结果。
此外,突厥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后,整个突厥民族出现了以伊斯兰教为基础的纽带,有利于突厥民族的团结,实现小亚细亚的突厥化。纳尔兹·奥克特姆在《土耳其宗教》中指出:“尤其是伊斯兰教信仰在那些入教的突厥人中,起到了一种新的纽带作用”。
三、总结
突厥民族在欧亚大陆的分布比较广泛,属于典型的游牧民族。11-13世纪,突厥人向小亚细亚地区展开了两次民族大迁徙,加速了小亚细亚地区的突厥化,突厥化给小亚细亚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老的伊斯兰文明得以在小亚细亚地区保留下来,并与该地区留存的东方文明相交融,再加上早已影响小亚细亚地区的希腊—罗马文明,整个小亚细亚地区遂成为世界主流文化的熔炉,彻底地展示了文化的包容性。
突厥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迁移的历史,突厥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不同民族的人,才形成了人数庞大的突厥民族,所以突厥民族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多民族的融合体。
突厥民族在不断迁移过程中,学会了战斗和生存技能,并在今日小亚细亚地区与古老的拜占庭帝国争霸,前有塞尔柱突厥人,后有取而代之的奥斯曼突厥人,两支突厥人不断打击拜占庭帝国的统治根基,最终被奥斯曼帝国推翻。
四、参考文献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徐家玲:《拜占庭文明》
纳尔兹·奥克特姆:《土耳其宗教》
卡尔·布罗科尔曼:《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
维克多·李·伯克:《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