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殉葬嫔妃始末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西宫驾崩,死后留有遗诏,《明史》载其诏曰“朕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死之日,天下毋妨嫁娶。丧葬从简。”朱元璋遗诏中“丧葬从简”的假仁假义,其实早已昭然若揭,只是大多被极尽掩盖。明朝著作《今言》中记载,“上(朱元璋)计议群臣,咨诹恢复人殉祖制”,我们不知道朱元璋何年何月冒出了“恢复人殉”的念头,但这个自两汉以降就无人问津的野蛮制度,的确被他重启和执行了,史载,“上崩,宫人妃嫔皆不得免殉”。这一制度不但被朱元璋重启,并在很长时间内,为明朝统治者所沿袭。
根据《弇州史料》记载,朱元璋与群臣商讨殉葬嫔妃人选时,会考虑两方面原因。首先,是子女问题。如果妃嫔育有子女,就有可能免于人殉。在具体讨论中,情况分得很细:当妃嫔育有至少一位皇子时,且这位皇子的养母是生母本人,而非寄养,这位妃嫔就能免死;如果皇子是寄养长大,生母膝下又没有抚养成人的皇子,则不能免死,而养母可以免死;如果妃嫔没有皇子,膝下只有公主,无论公主是否被自己抚养长大,一律不能免死;如果妃嫔没有子女,不能免死。例如,朱元璋的三妃(没有谥号,没有姓氏之妃)育有一女,但这个女儿在出生后就被过继给愍妃吴氏抚养,这种情况下,三妃和愍妃吴氏都不能免死。
其次,以上所有妃嫔中,如果有某一位特别为朱元璋钟爱,即便她符合了上述不能免死之条件,只要被朱元璋选定,也不能免死。另外,如果某位妃嫔自愿殉葬,朱元璋也会接受。然而可笑的是,朱元璋最后发现,所有妃子都为自己钟爱,他一人也不想留在人间,其中唯一幸免的,只有郭贵人。
为对这些妃嫔,对他们的后代和亲族做出一些象征性弥补,朱元璋还赐予了被选中的殉葬妃嫔两道恩典供其“享用”:其一,这些妃嫔死前,能够享用朱元璋御赐的“最后的晚餐”,朱元璋在生前,会根据对这些妃嫔们的了解,亲自为她们精挑细选出一整套适合她们的大餐,供她们在死前一个时辰时“享用”。其二,这些妃嫔死后,能够享用朱元璋御赐的“最后的荣耀”,朱元璋根据她们生前的地位和品行操守,亲自为其选定颂词,而这些颂词的中心思想是“这些妃嫔都是因为守贞如玉而自愿相随的”。
制定完人殉制度后,朱元璋又下旨,将这一制度规定为万世不易的祖制,之后的皇帝必须遵守这一祖制。朱元璋病危时,他亲自排演的这场惨剧,一五一十地在他行将就木的躯壳前,上演了。《国榷》载“洪武三十一年闰月,帝疾大渐,急命从殉者四十六人至西宫东侧殿”。除了郭贵人,这些妃嫔自然不会自愿前来。她们的双手被太监用细绢反向捆住,接着“三绕其身”,最后在腹部系上死结。为防意外发生,“亲兵执挌虎戟相送”,连皇宫侍卫都用上了。
四十六位妃嫔,一路哭喊着被太监和侍卫部队强行拖拽到西宫东侧殿。映入妃嫔眼帘的,是富丽堂皇的侧殿大厅,寒气逼人的青砖地面,以及餐桌。餐桌布置精美,龙纹绸缎覆盖其上,玉碟银碗摆放整齐,一道道新鲜烹饪的美味菜肴,向她们残忍地招手:“快来享用吧,完了好上路”。封建王朝的丑恶嘴脸,一定要在最残忍诡谲的事实上面,盖一层光明磊落的青纱,方为痛快。
每张餐桌旁边,都有专门伺候的宫女和专门监督的太监。宫女确保嫔妃吃得体面,太监确保嫔妃吃得利索。双管齐下,哀嚎声没有了,呜咽声消失了,在一片诡异的惨淡景象中,她们强忍着恐惧和泪水,内心安慰自己道:“为皇上死,死得其所”,同时吝啬地咽下一口饭,又小心地舀起一勺汤。平时无心的一顿饭,此刻却如时光飞逝,时辰到后,太监们温柔地打断妃嫔,淡淡地道一句:“该上路了。”瞬间,哭喊声震彻云霄。
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为明太祖殉葬的这批嫔妃是怎么死的,不过《明实录》中,记载明朝郕王妃子自尽的方法时说“赐妃嫔红帛以自尽”,所以,明太祖的四十六嫔妃,基本可以确定是在绫罗绸缎或绳子这类东西上被吊死的。这四十六位妃嫔死后,全部与朱元璋合葬于太祖陵。那么,朱元璋为什么独独没有赐死郭贵人呢?朱元璋死后十年,郭贵人道出了真相,《仁庙殉葬诸妃》记载,“郭贵人愿‘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是时六宫止以贵人为极贵,下中宫一等。”由于她是唯一主动请死的妃子,所以朱元璋反而让她活了下来。
朱元璋为何要恢复人殉制度?作为一国之君,他的一切言行抉择,都要顾全当时的大局,他之所以要恢复这一中断千年的残酷制度,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重拾宋明理学,净化意识形态,维持社会稳定
重拾正统观念,净化子民思想,维护社会稳定,是朱元璋恢复人殉制度最根本的原因,只是这一手段在今日看来,太过残忍。中国古代存在过的思想意识形态汗牛充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如同当时古希腊思想界的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艾莉亚等学派一样,在极短时间内井喷。西汉时期,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正统化。东汉时期,以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为双臂江山的儒家思想卫道士们,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地位。魏晋南朝,五胡乱华,唐朝盛世,强大开放,因此这一时期,儒家地位被暂时削弱。唐朝之后,陆九渊、程颢、程颐和朱文公们的出现,让儒家再登高峰。
作为宋朝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是被程朱理学复活的。这一思想贯穿宋朝,深深浸入人心,其影响力直达今天——我们今日许多思想,全部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宋朝灭亡后,元朝的建立带来了五胡乱华之后的另一次民族危机。元朝统治者们通过各种方式,极力向汉人灌输他们的意识形态,企图奴化汉人思想。“四等人制”等制度的设立,在政治、法律、经济、贸易等领域,为汉人设立屏障,而教育领域中对汉人进行的“滴灌式教育”,使许多汉人渐渐接受了蒙古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被同化。
《明史》记载,朱元璋北伐时曾说“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其中“拯生民于水火”,不仅指朱元璋要将当时的国民从元朝的统治下解救出来,更是要解救他们被奴役的思想。因此,朱元璋上位后,就要掰正这种病态局面,只是他重拾“旧时家当”的方法,过于残忍。宋朝的程朱理学,极力宣扬妇女守贞思想,以至当时许多女性的贞操观与唐朝时期大不一样。“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女子可夺命,不可不守贞也”,是当时社会的写照。朱元璋为恢复这种意识形态,“净化”国民心灵,便让宋朝的程朱理学在明朝复活。“君臣父子”,“女子无才便是德”,“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等思想,都被朱元璋搬了出来。而人殉制度的恢复,是这些思想下的极端表现。重拾儒家思想的原因很简单:维持社会稳定,巩固明朝统治。
满足私心
当然,朱元璋此为也是有私心的,他想让自己的妃嫔妻妾与自己陪葬,永生永世照顾自己。朱元璋有许多负面性格特点,他的占有欲、控制欲、支配欲都极强,也比较缺乏同情心。当然,他性格中的这些特点,绝大多数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没有杀伐决断,没有复杂局面下冷静果敢的性格,没有残酷无情,怎么开国?
朱元璋殉葬了自己的四十六位嫔妃,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而他同情心的缺乏,又让他能果断地做出这种事。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明英宗。明英宗死前,果断废除了人殉制度,《明史》记载“英宗将死,言:‘人殉,吾不忍,自我而止,后勿复也。’”这说明在明英宗时期,皇帝的“不忍”,是可以单方面废掉这一制度的,而不用过多考虑社会影响的牵绊。
被朱元璋殉葬的嫔妃们,是封建王朝中既可怜又愚昧的牺牲品。郭贵人甚至愿意主动殉葬,只为守贞,虽然她活了下来,这种匪夷所思的决定,在今天看来依旧无法理喻。不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自有道理。就如两千多年前的奴隶制,在今天看来何其残忍,但在当年那些奴隶眼中,他们生而为奴,本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