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7年前的今天(1425年5月29日)明仁宗朱高炽病逝,他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时间不足一年,就获得“仁宗”的庙号,可以说评价非常之高。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不善骑射,早年,他的父亲朱棣常有换嫡之心,但是因为喜欢皇长孙才没有更换,所以,有人戏称,朱高炽是因为沾儿子的光,才当上了皇帝。
接下来,我们用4个清单看看朱高炽。
清单1靖难建功
建文时期,在翰林学士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着手削藩,恰巧有人举报周王朱橚有异谋,便令李景隆前去捉拿,削藩就此开始。不到一年,除湘王朱柏自焚外,周王、齐王、代王、岷王先后被废为庶人。因撤销宁王战斗力强悍的朵颜三卫,宁王与建文帝的矛盾暴发。
1399年8月,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建文帝迅速派李景隆统领五十万人马北上。为避免两线作战,朱棣先率领主力救永平,并击败了来自山海关的吴高,紧接着出兵大宁,劝说宁王一同造反。
这样北平防御的重任就交给了朱高炽,当时,50万大军兵临城下,北平城被围得水泄不通,李景隆集中兵力猛攻九门,丽正门攻守争夺最为激烈,有几次差点儿被攻破。都督瞿[qú]能父子骁勇善战,率领千余精锐骑兵,冲入张液门,城墙缺口被打开。但是李景隆的失误,错失了最佳的进攻时机,朱高炽利用严寒,在城墙上浇水成冰,及时堵塞漏洞,晚上又派兵骚扰。因久攻不下,李景隆只好退营十数里。
不久,远去大宁的朱棣率军返回,朱高炽乘势出城与其父形成夹击之势,李景隆败退,北平防御战胜利。这也是朱高炽一生最辉煌的战绩。
清单2平反昭雪
1424年8月朱棣病死于北征回师途中,朱高炽继位,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平反了许多冤狱,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
原户部尚书夏元吉、刑部尚书吴中,侍郎杨勉,大学士黄淮以及太子洗马杨溥等迎驾稍迟,被明成祖全部逮治下狱的东宫官属全部平反。
随后,朱高炽又下令赦免了建文帝时期的各位大臣以及他们的亲属,规定每家除留一男丁继续在戍所服役之外,其余的全部放归原籍,许多冤案得以昭雪,一些大臣的官爵得到恢复。
方孝孺也得到平反。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洪武、永乐以来严苛恐怖的政治气氛,赢得了人心。
清单3仁宣之治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一年,但长期以太子身份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登基后,采纳了夏原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了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他通过改组内阁,授予文官显贵的品位,以资历较老的翰林学士管理行政,可有可无的官员被解职,失职的官员遭到降职,有才能的官员得到提升。他反对贪污腐化,监察御史被派往全国各地。他要求大臣直言不讳,不必担心报复。
朱高炽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减免赋税,赈济灾民,开放山泽,安置流民,这一切都使得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这就是“仁宣之治”的开端。
清单4还都南京
朱高炽自登基起,就想把京师迁回南京,大臣纷纷附和,朱高炽对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他长期在南京,熟悉南京的情况,然而迁都乃国之大事,不可能一蹴而就。
朱高炽先做前期规划,他先加强对南京的管理,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三月份,正式宣布,将还都南京,他把北京的各个官府都设置成行在模式,四月份,命太子朱瞻基拜谒孝陵,居守南京。但是五月份,朱高炽突然驾崩了。即便是在弥留之际,仍旧不忘迁都之事。
但是,他的太子朱瞻基继位后,一方面要稳定朝廷大局,另一方面又面临叔父的叛乱,等政权安定下来,再提迁都,却受到朝臣的反对,于是朱瞻基终止迁都计划,把明朝的首都定在了北京,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以上,就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朱高炽的4个清单,如果喜欢,请三连支持,咱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