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廉洁”,大家就会联想到狄仁杰、明朝的“海瑞”。不过,在中国人里,也有一个很有名的官员,他的案子很好,被称为“青天”,因为他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朝廷才会给他几次升迁。这是什么级别的官员?和现在的自己相比,是一个怎样的层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龙图阁御史
京剧里唱道:“开封王府包龙图。”这是他的姓氏,而他的身份,就是他的身份。包拯是龙图阁的大学士,很好解释,那就是历史和文学方面的官员。通常是从事历史文献的编辑、文献记录等工作。
与翰林一样,都是朝廷命官。最重要的是,眼前的“龙图楼”,可以说是宋朝独有的建筑,专门存放先帝的遗物。它的等级并不高,只有三品左右。
就拿宋朝时经常在历史上看到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天章阁,一个是龙图阁。天章殿是存放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宋太宗赵光义的陵墓就在龙图阁里。遗迹的种类主要有祖先的手札,图录,圣旨,因为大部分都是与文字有关的东西,因此,大部分都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才。而在这里工作的人,日常工作的责任也比较单一。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写作,在官场上,也算得上是一份清闲的工作。
而这样一个看似空余的职位,显然更适用于不想在仕途上一步登天,一步登天,一步登天的人物,大部分都已经老了,再也没有晋升的希望了。久而久之,这份功劳就变成了一种荣耀,虽然他现在已经是龙图阁的大学士了,但也不用天天在这里读书,不过也有相应的薪水。这种名义拿了银子,但没有工作的规定,也导致了宋朝的官吏工资高,经济拮据。
开封知县
县令虽然也是一方之主,但是在京师之中,却是一文不值。但是,开封府却是一个特例。开封是宋国的都城,这位开封府的城主,就像是现在的京城的城主一样。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位,从等级上来说,并不算太高,但是在京师之中,比他高一级的官吏多了去了。但另一方面,为了京城和皇城的安危,这些官员都是皇上最信任的人。
事实上,这位开封府尹,并不是那个时候的开封府的唯一官员。宋朝时期,京城的官员有开封总督、开封总督、开封总督、开封总督。而开封的府尹,则是由太子担任,大部分时候都是空着的。
从太尉到现在,没有一个是四品的,所以,他的话语权也是很小的,所以,他必须要听县令的。因为开封府尹如此要紧,一般都是由皇族来做,像赵匡胤时期的宋太宗赵光义就是开封府的知县,而包拯则是一名文官,可见仁宗对他的信任。
从龙图阁的大学士到开封的知县,不管有没有虚名,都有从三级的职位。可是,他只是一个“小官”,怎么可能有足够的自信,让他有资格插手朝中的事情,和王爷针锋相对,还能说出皇上的错误?这就牵扯到了宋朝对行政等级的认识。
官位不高,位高权重
宋朝时,官吏体制往往包含三合一的观念,即:官吏、职司、差使。在后来的石碑上,他的官职和任务都写得清清楚楚:他是一位龙图阁的御史郎,被任命为枢密院的副史官。此处的官职,是用来确定薪俸的一个虚职;职务亦非其首要责任,其意义在于其官阶;唯有这一项任务,是一位公务员真正的工作和责任。
包拯在担任枢密副史之前,在他的人生中,大都被派往开封府,后来又被提拔为开封府尹,因此他的工作主要与财务、安全、政务相关。
可以说,开封的任何一件大事,都可以由他做主,除非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禀告给朝廷。所以,在京都,除了皇室之外,所有的大小事务,都离不开包保,所以,他的权力很大。
而从他的经历来看,他的官职只有三级,却也算是实权人物。就拿他来说吧,他曾经是一位八品的大司马,他的职位虽小,但是实际上他的职权就是监察百官,就算是在他之上的地方上,也要给他几分薄面。
之后,他被调任三司,负责财政,最后担任枢密院的副院长,负责军务,负责军务。从这一点上,他的地位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地位很低,但却可以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去处理朝堂上的事务。从他的仕途来看,宋仁宗对他的看重和信赖。
总之,在这个制度下,不管是腐败官员还是官员,都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最终的胜负,大部分都与帝王本人息息相关。历史上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昏君,一个人若是一意孤行,沉迷于享受,那他最宠幸的人,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变成一位有能力的大反派。这也是因为封建制度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