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大物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稀世珍宝,其中一些已经陈列在博物馆中,供大众瞻仰。剩下的一部分还处于隐藏阶段,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曾经陕西就有一个男子在除草时发现了一个“烂木箱子”,看似其貌不扬的箱子中竟然藏着193件唐朝金器。
上个世纪70年代,山西省军屯沟大队组织村中居民一起去割草。共同劳作割草这项活动在那个年代并不罕见,每一年村中都会组织一次割草。在这次除草活动中,一个村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这个东西镶嵌在土沟崖壁上,外观看上去与木盒子类似,但因为年代久远,木盒子很大一部分呈现腐烂状态,轻轻一碰就会破碎。
吸引村民的是这个木盒子中的东西,里面有很多青黄色的古物。发现者当即通知了村中的同僚,大家伙围着这个木盒子观察良久,谁也摸不透其中到底藏着什么。消息一出,惊动了村中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木盒子进行围观。其中一些村民将这个木盒子从崖壁上小心翼翼的取下,仔细打理后发现,这个木盒子内可能真的藏着稀世珍宝。
木盒子里面的青黄东西,很像是黄金又很像是青铜,上面篆刻着一些生僻文字。夜幕降临,村民们将木匣子中的东西分了分就散场了。木盒子的发现人得到一些“宝物”和木盒子,他直接带着木盒子和里面的东西到了镇上信用社,在那个年代受环境的影响,农村人的思维方式普遍比较简单,这个村民认为信用社的人能给他一个准确的答案。
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对这个木盒子里面的东西进行了简单判断,分析出这应该是一批价值不菲的文物。工作人员立即向当地文物部门进行了汇报,文物部门经过一系列的鉴定后,又将这个消息反馈给了山西省文物局。经过山西省文物局的鉴定,确定木盒子中的东西是黄金,专家对第一个发现木盒子的村民进行了询问,村民也一一告诉他们发现过程。
村民说当他发现这个木盒子时,木盒子重量高达五六十斤。木盒子里面的东西,村民们也进行了瓜分,很多人手里都有这些黄金。专家们听到这个村民的叙述后,顿时眉头紧皱。如果这件事不进行及时的处理,很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专家联系了当地警方,让警方为他们提供帮助。专家们和警察来到村庄中,苦口婆心劝说,村民们终于将手中的黄金悉数交还。
村民们能主动上交文物,证明专家们和警察的处理方式很得体,没有导致文物破损,也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村民们也将被动变为主动,不仅免受牢狱之灾,而且主动上交文物还有功劳。
所有文物收集齐全后,专家们开始了仔细的研究。其中有五件物品上篆刻有铭文,证明这些文物属于乾元元年。种种信息都在指向这些文物属于唐朝,乾元元年是公元758年,这一年正好是对应安史之乱,正处唐朝危机中,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发动兵变攻陷唐朝都城长安,唐肃宗匆忙继承皇位,上位后赶忙组织官兵平定天下之乱。
时间点得到了证实,金器的主人也浮出水面。其中一件黄金上篆刻有“柱国魏国功臣张通儒进”,证明张通儒就是这批金器的主人。专家们查阅历史文献,发现还真有张通儒这么一号人。文献显示,张通儒不是一名唐朝官员,他是叛贼安禄山的手下,安禄山称帝后,他拜张通儒为宰相,张通儒成为了他的重臣。那么这样一大笔财富,为何会不见天日?
经过专家推测,军屯沟应该是安史之乱的战略要塞,张通儒将宝藏埋藏在这里主要是当时情况紧急,带着这么一笔财富逃跑会很不方便,所以不得已之下他才将宝藏掩藏在此地。张通儒不想让别人得到这个宝藏,只好藏匿起来,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没有机会重返此地。
张通儒死于战乱中,他死后这批宝藏就下落不明,沉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如果不是那个村民发现,可能这些宝藏永远都不会现世,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损失。这批黄金总重三万多克,专家估价应该在1150万元左右。
诚实是为人之根本,在遇上文物时,一定要积极上交国家,不然带来的后果不是个人可以承担的。对待文物,我们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心中要时刻谨记这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财富,有了这些文物才能孕育出优秀的中华文化。
参考资料:
《秘色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