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凡是王朝统治者,基本都以男性为主。但中华上下五千年,还是出现过不少女性干(理)政,其中以汉朝的吕雉(吕后),唐朝的武则天,清朝的慈禧为主要代表。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汉朝在吕雉的干预下越来越昌盛越来越强大?唐朝在武则天干预下越来越繁荣越来富强?唯独清朝在慈禧的干预下是越来越弱小越来越凄惨?
备注,以下内容为昊童个人见解,不喜勿喷,谢谢。
吕雉所处的时期是秦末汉初,当时的儒家和理学对于女性的各种限制还未完全成型,所以或许会有男性歧视女性,但绝不会有男性无视女性。而且根据史料记载,汉朝时期,女性是可以与男性经过协议后解除婚姻,而且成了寡妇也可以再嫁(汉武帝的母亲进宫之前甚至生过孩子)。
武则天所处的时期是唐朝初年,当时的社会风气是胡汉相融,因为隋唐之前的五胡乱华几乎彻底的消灭了性别之间的枷锁。所以当时别说男性歧视或无视女性,就是男性不尊重也非常少见。同样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女性当家做主虽然不多的但也不少,而且女性不要说离婚或改嫁,就是与人私奔也是很常见的(但这个是违反法令的)。
慈禧所处的时期是清朝末期,在儒学和理学的大力加持下,尽管慈禧是满族,但依然无法避免女性地位低下的尴尬情况。
这里之所以说社会地位,是因为地位不同干政的程度也就不同。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发妻,是汉惠帝刘盈的生母。刘邦在世时因为顾忌吕雉在朝中的影响(吕雉与汉朝功臣集团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对她礼待有加,而汉惠帝刘盈则因为性格懦弱而对吕雉言听计从。所以,在身份上说,吕雉干政是名正言顺,因为她既是皇后又是太后。
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二位皇后,二人早在唐太宗时期便有往来。唐太宗死后武则天被送入道馆为尼,而唐高宗为了救她不惜向初任皇后王氏(关陇贵族在后宫的代言人)求情。后来李治废掉王皇后并改立武则天为新皇后,同时,武则天又先后为李治生下四子,并凭借这四子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另外,李治能完成中央集权武则天是功不可没,而且李治本人体弱多病,所以武则天时常代理朝政,因此武则天干政也是名正言顺,因为当时的朝政本就是她在打理。
慈禧是清文宗咸丰的第三任皇后,咸丰帝病逝时慈禧只是一位贵妃,但慈禧凭借独子同治帝而与当时的慈安太后并称二后。后来慈禧与慈安为了从同治的顾命八大臣手中夺权,便共同发动了辛酉政变。自此,慈禧才算是半只脚踏上了干政的小船。20年后,慈安太后驾崩,慈禧终于正式的开始了自己的干政生涯。
由此可见,吕雉与武则天的干政是长久且有效,而慈禧的干政是短暂且基本有效。
吕雉干政时汉朝处于新兴阶段,虽然内有不满外有强敌,但国策已定,只要吕雉不乱来基本不会出什么问题,毕竟大战之后必有修养。而且吕雉与朝臣的关系非常好,所以就算有人不满或反对也是无济于事。
武则天干政时唐朝处于巅峰时期,说句不客气的话,当时的长安可谓众星拱月,万国来朝。所以武则天只要不乱来也基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毕竟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摆在那里。而且武则天常年理政兵权在手,根本不用担心什么。
慈禧干政时清朝处于死气沉沉的晚期,当时外有强敌内有起义,而且各地豪强都是蠢蠢欲动,慈禧的政令或许能下发到各地,但能不能起效果就不一定了。另外,慈禧干政时内外皆有不服,虽然他通过软禁皇帝拉拢朝臣等手段勉强保住了地位,但也基本和满朝文武做到了离心离德,所以无论她乱不乱来情况都是那个样子。
吕雉并不是一个精通权术的人,但她有个优点,那就是坚决服从。吕雉干政期间虽然大肆封赏自己的家族并全力打击,不服从自己的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但同时也坚决的服从刘邦生前制定的基本国策,即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并且做到了凡国家大事从不插手,凡对外用兵从不干预的良好保证。
所以,尽管吕雉做了很多不该做的狠辣之事,但汉朝依然没有大乱并且还缓缓的呈上升趋势。
武则天是一个非常精通权术的人,她干政期间所发布的所有政策基本都没有太大问题,有的还非常正确。而且武则天很擅长挖掘人才,比如初期就任用来俊臣等人打击反对自己的势力,中期就任用狄仁杰等人来协助自己处理朝政,后期就任用张谏之,敬晖等人来保证国家政策不偏离。
所以,武则天虽然干政干的非常彻底,但唐朝(武周)依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意。
慈禧是一个比较了解权术的人,但她的权术仅仅局限于皇宫之内,对于皇宫之外的国家大事用一窍不通来形容那是再合适不过。同时,慈禧有两个缺点,那就是铺张浪费和跟不上时代变化。
具体体现在,慈禧多次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国家的大利,比如为修建颐和园不惜挪用军费以致使甲午海战失利。在邻国大力发展科技及工业时,却盲目的沉迷在天国上朝的美梦之中,并在坚船利炮已经架到了脑门上时依然不知悔改。 所以,尽管慈禧干政不彻底,但依然导致清朝越来越贫穷越来越凄惨。
综上所述,吕雉,武则天,慈禧三人都干政,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是,三人能力不同,所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也不相同。
历年今日:1918年5月16日,段祺瑞政府与日本陆军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40年5月16日,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于宜城阵亡并被追授为上将,成为二战盟军阵亡最高军事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