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时我国已进入铁器时代,宗族公社开始瓦解,是大国争霸的舞台

春秋时我国已进入铁器时代,宗族公社开始瓦解,是大国争霸的舞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29 更新时间:2023/12/23 14:49:43

韦注:“言春秋禘、袷,当以立谥,序昭穆,从先君于庙堂也。《国语》所记说明晋、楚等国按“周史之法”都有本国的国史《春秋》。《墨子·明鬼》也说:“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孙诒让的《墨子间诂》记述《墨子》佚文称:“吾见百国春秋”。可见当时各国的国史均名《春秋》。但到汉代其他各国的《春秋》已失传,仅存鲁的国史《春秋》。

正因为《春秋》经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又是记述某阶段历史的最早著作,后人就把这一时代称为“春秋时代”。叙述春秋史的起讫年限,有的依据《春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如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有的按照《左传》,由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叙述至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如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有的一直叙述到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智氏之亡,如马骕的《左传事纬》。

汉代将《春秋》列入“五经”,《公羊》和《榖梁》两传首先在西汉时入学官,西汉末刘歆提出将《左传》入学官,遭今文经学家们反对,未被列入。东汉初一度获入,后复被废,但经郑玄、贾逵、许慎等人的提倡,尤其郑玄合今古文之大成,使《左传》之学大盛,自此《春秋》及其三传成为中国古代一门专门的学问。

史书为何以“春秋”为名?古代“春秋”二字素来有指代很长一段时间的传统,庄子《逍遥游》中写道:“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知,在那遥远的年代,“春秋”本身表示着一种时间长度,这与记录着过去某一个时期的兴亡盛衰的历史有着概念上的重合,那么以“春秋”指代历史,也是情理之中的。

另外,春秋在古代代表着一年四季。有学者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认为商、周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故称年为“春秋”,史书亦由此得名。我们从一些带有季节性字词的成语中也可以参见其中的道理,在表示季节的四个字里春与秋在成语中通常并用,并且二者出现的频次远远大于夏、冬,可以料想,在过去的某段时间内,确实以春、秋来平分一个年份。

与此同时,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中发生的大事,因此以“春秋”命名史书也不足为奇。

春秋与《春秋》

《春秋》又称《春秋经》,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原本单行,《汉书·艺文志》著录《春秋古经》十二篇和《春秋经》十一卷。晋杜预将《春秋》与《左传》合刊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刊定石经,经文载于“春秋三传”各传之前。宋以后列入《十三经》。该书刻本仅清阮元校勘所据宋代刻本即达八种之多,现行的通行本为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

[var1]

《春秋》

《春秋》记事上起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下迄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包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计242年事。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在时间上,本书反映鲁国历史的一部分,后世所称“春秋时代”,即以书中截取鲁史的时限而得名。

“春秋三传”所载经文,《公羊传》、《榖梁传》二书皆止于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春,西狩获麟”,《左传》则补至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子卒”,称《续经》《春秋》记事形式“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时系年”。凡一年以下标出四时,每年之始在时、月之间加一“王”字,日书干支,按年、时、月、日记事。全书16000余字,分条记录,每年记录数条至十数条,各条中最长者47字,最短者仅一字。本书内容,据元代陈则通《春秋提纲》的分类,共有“侵伐”272例,“朝聘”154例,“会盟”198例,“杂事”217例,均是当时鲁国国君及史官认为应书于简册的史事,以及周王室与其他诸侯国正式向鲁国通报的史事。

其中大多记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杂事”则有祭祀、婚丧、城筑、搜狩和田赋等记载,还有日月食、地震、虫灾、水旱、陨石等自然现象的记录。在价值上,它是春秋时代史事的基本信实的原始记录。书中所载该时期各诸侯国征战、弑杀,结盟、联姻等方面的史实及线索,是研究春秋史不可缺少的材料。

有关经济状况的记载,如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周定王十七年(前590年)“作丘甲”等条,透露了当时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变革的信息,极富价值。所载天文现象,除有个别误记或存在错简之外,多数准确无误,如全书载日食36次,其中33次与现代天文学的推断完全相同;发生于周庄王十年(前687年)的“星陨如雨”和周顷王六年(前613年)的有“星孛入于北斗”两条材料,是世界上关于天琴星座流星雨和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书中反映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逐年“灾变”情况,是这一时期自然史方面的唯一记录,为研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可见,《春秋》一书并非像宋代王安石所讲是“断栏朝报”,也不同于专门汇辑“典谟诰命”的《尚书》,而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系统记事的历史文献。

但《春秋》记事过于简约,所记事件往往不相联属,同时也不记录诸事原委。该书中最长的一条记载出现于定公四年,原文是:“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此条中除记诸侯之名以外,叙述事件过程的不过数字,更未说明“侵楚”的原因和结果。最短的条目仅一字,如隐公八年只记一个“螟”字,指的是虫灾,但未说明灾害的程度和范围。综观全书,《春秋》本文并无什么深奥的意义,只具有古简略书的特点。

《春秋》一书对于后代影响深远,因为它是春秋时代众多的国史中硕果仅存的一部,两千多年来一直备受重视。唐代刘知篾称此书“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就《春秋》保存史实、开创体例的重大意义而言,此说甚为允当。

但自从它被列入儒家经典,它的特殊而简短的记事方式被当成不同寻常的“微言大义”之后,它的影响就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郑樵

历代探求《春秋》有着复杂而深奥的背景,皆是想利用此书的政治伦理原则为现实服务。此种用意很早就被识透,郑樵指出“凡说《春秋》者,皆谓孔子寓褒贬于一字之间”,“此之谓欺人之学”。《春秋》本是一部史书,自有其褒贬和书例,书中用语上的一些区别,如“侵”与“伐”、弑”与“杀”“薨”与“卒”等等,是当时等级制度的反映,也多少体现了史官的观念。

用比较精炼而规范的语言记载排纂历史事件,这是《春秋》为后来的历史学家如何修史所开创的一个典范,“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就是《春秋》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春秋时代的主要特点

春秋时代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春秋时代已进入铁器时代

一般认为战国时期中国才进入铁器时代,但80年代以来铁器不断有新的发现,各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证明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

由于进入了铁器时代,春秋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明显的发展,农业中因铁、铜金属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垦荒和水利事业的进步。手工业因铁器工具的应用,出现了线刻、金银错等许多新的工艺。商业的发展,表现为春秋后期金属货币的广为流通,城市和私商的普遍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春秋时代的经济,无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出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

(二)春秋时代是大国争霸的时代

由于周天子东迁后王权的衰落,春秋时代由统一走向分裂,出现了各国诸侯竞相争霸的局面。先由郑庄公繻葛之战大败周桓王,突破了周天子的权威,一度形成郑独强的形势。接着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首先称霸;继齐之后晋文公城濮之战胜楚,形成了晋国的霸业,自此晋楚开始了争夺,到楚庄王胜晋,成为第三个霸主。

晋灭狄后国势恢复,晋楚于是长期相持,最终出现中原维持暂时和平的局面。随着北方政局的缓和,南方吴、越进行混战,并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代至此结束。综观春秋大国争霸,主要是晋楚之间的长期争霸,到后期由南、北争霸变为南方吴、越争霸,这种历史重心的转移,正是春秋时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春秋时代是宗族公社瓦解时期

中国是否经过奴隶社会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西方希腊、罗马不完全一样,有自己的特有规律。所谓“井田制”就是贵族统治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公社,农业中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主要是公社成员,而不是奴隶,同样在手工业中也存在类似的公社组织。虽然西周、春秋时代奴隶的数量相当多,但占主要地位的却是从事家内事务,以“臣妾”为代表的家内奴隶。

宗法制度就是维护宗族公社的一种政治制度。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关系也跟着变化,井田制形式的宗族公社到春秋时代开始瓦解,出现了国家剥削小自耕农、地主剥削佃农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中国由东方式的宗族公社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四)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开始形成

西周瓦解后,周天子的地位日益衰落,原来多数在边疆的“戎”“狄”“蛮”“夷”等族纷纷进入中原,与中原的华夏族长期杂处、互相交流,使各族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上逐渐接近,本来以牧业为主的戎狄也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定居建家、建国,再加上相互通婚,民族之间的差别渐渐缩小,最后走上融合的道路。

[var1]

齐桓公

在春秋前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称霸,但后来属蛮夷的楚国日益强大,与中原属华夏的晋国互分天下,长期相持,至春秋后期蛮夷之国吴(吴虽姬姓,实属荆蛮)、越又先后称霸,说明华夏和蛮夷之间已难于区别。在民族经济、文化融合的社会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兼并战争,至春秋结束时,华夏族和“四裔”之间的融合在中原已经基本完成,中华民族已开始形成。

(五)春秋时代是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期

在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世族和世官制,到春秋中期以后随着井田制和宗法制的瓦解而逐步衰落,到战国时世族、世官制最终被君主集权的官僚制度所代替。各国地方行政组织逐步由采邑制转变为县、郡制。春秋各国的刑法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有些国家公布了成文法,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上的一大变革,从此法律公之于众。

由于春秋时战争频繁,导致军事体制包括军队组织、作战兵种、武器装备、军赋征收等制度都比以往完备。在总结实战经验的基础上,军事理论有充分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六)春秋时代是各阶级、阶层剧烈斗争和重新组合的时期

由于春秋时代是从宗族公社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出现了剧烈的斗争,奴隶纷纷逃亡,手工业者先后起义,“国人”不断暴动,在阶级斗争的催动下,原来西周宝塔式的统治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地位逐层崩塌。各国政权在不断的内部斗争中陆续更迭,晋、齐、鲁、宋、郑等国自下而上执政,秦、楚、吴、越等国自上而下进行改革,新旧贵族之间不断争斗和兼并,为封建的新政权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西周时期建立在统治宗族公社基础上,内部又有严密宗族关系的世袭宗族贵族,到春秋时代因井田制和宗法制的瓦解而逐渐分化,出现了新的以私有土地制为基础的封建地主,他们逐步控制了各国政权,形成新的封建贵族。春秋晚期因私学的兴起,士阶层渐由“武士”开始向“文士”转变,“士”的力量不断扩大,为战国时各国君主依靠“士”的新阶层逐步建立集权的封建官僚机构奠定了社会基础。

随着宗族公社的瓦解,原来的庶人,即公社农民,转变为封建社会的自耕农或佃农,原来的官府工商业者也变为私人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的上层上升为统治阶级,成为封建社会的地主、大商人和手工业主。奴隶阶级到春秋时代也有分化,少部分奴隶得到解放变为平民,但大部分仍是封建官府和地主、商人的奴隶。

更多文章

  • 春秋时我国便可以用丹砂提炼水银,秦始皇陵的水银可能是就地冶炼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银,秦始皇的墓葬里真的有水银吗,丹砂烧制成水银是什么原理

    直到现代,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利用科技手段,通过物探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内的贡含量的确极为异常,且贡含量呈现为东南、西南较高,而东北、西北较弱的趋势。如果以水银分布代表江河湖海的话,这种分布趋势正好与我国的渤海、黄海分布位置相吻合。经过对汞含量的分析,推断秦始皇陵中的水银含量达一百吨左右。那么,在古代那

  • 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武将们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春秋战国所有武将,春秋战国有哪些文臣武将,春秋战国历史上的文臣武将

    资料图春秋战国时代打仗打得多,所以武官就不能少。列国的武官往往都被授予了重要的权力,有的国家还曾推行军政合体制,比如武官不仅有军权,还掌握着国家的其他权力。晋国推行的是三军之制,上中下三军的长官属于晋国权力的最高层,即三军六卿。这几位人物很多时候掌管着晋国百分之九十九的权力,甚至可以架空国君。后来晋

  • 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说,法家是最成功的,同时也是问题最大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对于这个问题,诸子百家都有着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儒家他们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到周王朝的统治状态之下,明确阶级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甚至孔子认为,哪怕不能够恢复到西周的状态当中,那么,退而求其次,东周也是可以的;但至少要保证阶级的存在,要保证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不能够违反西周分封制度

  • 到底,什么是春秋?什么是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与战国怎么分别,春秋和战国的根本区别,春秋是怎样过渡到战国的

    [var1]春秋和战国得名及出处如果,要区分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在哪儿,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春秋和战国的定义究竟是什么。1,春秋春秋一词的来源,是鲁国的史书《春秋》。而这本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一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共242的历史。只是,因为牵扯到周王室的衰微问题,后世史学家在界定春秋的具体时代

  • 川军到底能打不?为何武侯麾下能吊打魏国,到了五代却无一是男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川军在历史上有多厉害,川军真实的战斗力,川军为什么能打不过魏国

    [var1]▲诸葛亮北伐五代时期,十国之中前后蜀的灭亡,就与蜀汉对魏的顽强抗战形成鲜明反差。后唐灭前蜀,①由陈仓(今宝鸡)一路长驱直入,前锋康延孝部2000余人便打得蜀军一路败退,甚至来不及在剑阁(广元)设防,只能切断吉柏津浮桥,结果唐军迅速修复浮桥抢渡。蜀军奔逃到绵江以西,才得以重组防御,康延孝一

  • 别再被“成家立业”误导了,孔子讲的“三十而立”是这个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提到三十而立,很多人可能马上会联想到成家立业。意思为人三十岁时,应该已经组建家庭,事业上也应有所成就。如果达不到这些标准的话就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甚至被看成没有能力!实际上孔子讲的“三十而立”不是这个意思![var1]四书“立”的真正含义就在四书之一的论语中,四书分别是《大学》、《论语》

  • 天妒英才!我国古代3大神童竟无一人活到成年,一位曾是孔子老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上著名的神童,历史上真实的三个神童,中国古代的小神童有哪些

    [var1]神童仲永的人生确实是他父亲一手造就的悲剧,不过,其最后倒也算寿终正寝,虽然平庸,终归圆满。而除了仲永外,我国历史上还有3位大名鼎鼎的神童,他们的结局,比方仲永的“泯然众人矣”悲惨的多。第一位叫项橐,春秋鲁国人,他有着“七岁而为孔子师”的光荣事迹。故事是这么一回事:一年冬天,孔子游学路过兖

  • 吴国灭亡之后,绝世美人西施下场如何?历史上真有西施这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吴国灭亡跟西施有关系吗,吴国灭亡后的西施去哪了,西施是吴国人吗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常被用来美女的绝世容颜,这两个成语来自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西施在越国浦阳的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为她的惊世容颜而自惭形陋,沉入江底;汉朝时期,王昭君奉王命与匈奴和亲,大漠之中的她起哀怨的《出塞曲》,天边飞过的大雁听了也肝肠寸断,纷纷

  • 让秦昭王都害怕的山西历史人物,蔺相如,一言不合就搏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国蔺相如,蔺相如完璧归赵签文解释,历史蔺相如简介

    关于蔺相如的生卒年月,也是不详,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讲的很多历史人物呢,诸如韩厥,猗顿,廉颇,尹铎等等,都是这么一个状态,可能啊,历史真的离我们太遥远,所以呢,也只能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来了解他们曾经所做过的重大事件。[var1]那么提到蔺相如,中国人人人知晓的就是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了,可是谁又曾想到

  • 千古之谜,秦始皇是否为吕不韦的儿子?看王立群老师如何解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立群讲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吗,王立群秦始皇完整版,王立群秦始皇三件奇事

    [var1]公元21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表面上拥有无尽的风光和面子,但是儿时的嬴政和婚姻中的嬴政是不幸福的,因为自己的母亲他此生从未立后,所以没有所谓的妻子,他的一生无人懂他,甚是孤独!但是秦始皇内心却充满野性,江山是他唯一的爱好,想要完成统一大业,战争必不可免,当然手段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