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羽当年真的是立刻被杀的吗?三国之后的一部古书,可能揭开真相

关羽当年真的是立刻被杀的吗?三国之后的一部古书,可能揭开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773 更新时间:2024/1/24 9:26:24

徐晃到樊城以北的阳陵陂后,整军备战,等待曹操随后为他派去的各路援军。关羽亲自从樊城之围中抽身,北上。徐晃和关羽在樊城以北的偃城附近,相遇。关羽亲提五千军战徐晃,徐晃上屋抽梯,骗关羽失了偃城,又调虎离山,把关羽在樊城之围中打败,关羽狼狈而退。

关羽退军时,晴天霹雳发生了。路上,关羽得知东吴已偷袭了荆州,重镇江陵和公安等地,尽皆陷落,关羽军中,有许多士卒的家眷,都在江陵,此时听说江陵被袭,孙权将他们的家眷妻子全部掳掠,各个无心恋战。关羽就这样,从人生之巅,瞬间跌落到谷底。

当时的关羽,在襄樊退往江陵的路上。按照关羽的性格,他不可能不回军去救援——即使兵力再少。按史料记载,关羽是在临沮夹石被潘璋擒拿的,夹石在江陵西北面,合理推测,此时的关羽很可能是在接近江陵时,身边已几乎没有军队了,才临时决定向西方折返。根据关羽被擒的位置,几乎可以肯定,他当时是选择走秦岭,去上庸投奔刘封孟达的。而潘璋擒拿关羽的夹石,正在入秦岭的山口一带,或许是潘璋提前设伏,或许是偶遇关羽,具体如何,史料没有记载。

从图中可以看出,襄阳和江陵在秦岭山脉右侧的江汉平原上,一马平川。关羽从襄樊撤军后,往东南方的江陵走,在路上(具体位置无法确知),几万大军逐渐奔散,最后关羽军队土崩瓦解,可能只剩下极少数的部队和主要将领。此时,关羽肯定还没有到达江陵,因为孙权已经控制住了整个蜀汉荆州地区,而且孙权肯定也会派人出击寻找关羽。我们不能确定潘璋是如何在夹石捉住关羽的,有可能是提前埋伏好,有可能是一路追索,最后找到了关羽逃跑的线索。图中蓝线,是江汉平原入秦岭的一条线路,这条线路上,有一条沮水,所以地势相对开阔,入口处也不是很难走,但从这里到房陵郡,有几百里路,进入秦岭后,道路会十分艰险,如子午谷一般。因此,即便关羽没有在夹石被吴军捉住,进入了秦岭,也很难保证不被抓到。

于是,关羽之死这件事,千百年来,就成了定论。在夹石被抓,然后被某人斩杀。顺便:我一直不明白关羽被马忠所杀这话从何说起,史料所有记载,都明确的说:马忠抓住了关羽,并没有说杀了关羽。

但三国之后,晋朝学者王隐,却在其著作《蜀记》中,披露了一段足以颠覆历史的言论。

孙权遣将军击关羽,获关羽及子关平。孙权欲活关羽以敌刘备、曹操。

从王隐记载看,孙权当时并没有打算即刻杀掉关羽,王隐明确说:孙权想要让关羽活下去。这说明关羽原本不会被杀。从常理看,这样也远比杀掉关羽对江东有利得多。孙权已经几乎拿下了整个荆州(除了曹魏荆州),也从刘备手里抢回了属于自己的重镇江陵,所有的目的都达到了,完全没有必要杀掉关羽。对孙权来说,除掉关羽,得不到任何好处,因为荆州已经到手;不除关羽,则好处会很多。比如,孙权可以将关羽好生送还蜀国,留给关羽一份尊严;甚至,孙权还可以将关羽扣留在荆州,作为人质,就像当年扣留于禁那样,但不杀关羽,来日方长。这两种选择,都对孙权没有丝毫损害。

可以肯定的是,孙权在杀不杀关羽这件事上,一定是反复权衡过的。当时的关羽之于蜀国,几乎已经是一位能和刘备平起平坐的人物了,刘备假关羽节钺,就是告诉他:兄弟,你可以随心所欲,自己干。从关羽北伐时期的一系列举动看,他根本不像是一位蜀国大将,而像是一位独立诸侯,他以荆州之主的身份,和东吴交涉,辱骂孙权,灭视整个江东;他不顾诸葛亮《隆中对》的计划,擅自兴兵北伐;他对刘备小舅子糜芳说“还当治之”,处处都反映出他独立于刘备的事实。关羽这种角色,有点像曹魏中后期的司马懿

这样一个人,杀他,会有很大的后续影响。刘备和关羽,亲如兄弟,虽然后期可能有矛盾,但不能不说刘备的伐吴,有为关羽报仇的成分。甚至,如果孙权不杀关羽,让关羽回到刘备身边,刘备都未必会以举国之力伐吴,可能会谈判、协商。但孙权杀了关羽,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刘备:我已经下定决心和你鱼死网破了,这样,两国就成了交战国,刘备伐吴,也就没有任何顾虑了。

至于为何孙权又改变了主意,要杀关羽,王隐在《蜀记》中也有记载,他说:

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

可见,是孙权左右劝说孙权,而且说动了他,孙权才下定决心,杀关羽的。这里其实还能看出,孙权性格里有点优柔寡断。赤壁之战前,孙权屯住柴桑,当时就拿捏不定与曹操是战是降,还是诸葛亮亲往激将,才激得孙权决心一战。杀关羽,孙权又表现出了犹豫的一面。或许这就是孙策死前那句“争天下,卿不如我;任贤能,守江山,我不如卿”的意思吧。

更多文章

  • 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担心成都难守故投降,但外部援军却正在赶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邓艾奇袭成都刘禅用谁抵御,邓艾兵临城下刘禅投降,邓艾兵临城下时何人劝说刘禅投降

    姜维定下了汉中防御之策,要利用汉中与关中的物资转运困难,拖垮魏军,然后在其被迫退军的路上尾击,可以收全功。刘禅是同意姜维的作战计划的,因此姜维在部署汉中的防御之后,就回到了蜀汉西北边境线的沓中屯田,以此来迷惑魏军。在这里,魏军的邓艾部3万人也在此屯田,与姜维军对峙。转过年来,不出意外的,钟会带兵10

  • 费祎对曹魏采取绝对守势,执政期间蜀汉并无大动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湘乡人。随刘备入川,为广都长。众事不治,时或沉醉。刘备欲加之罪,诸葛亮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尊重诸葛亮,未予治罪,但免官而已。顷之,又为什邡令。刘备为汉中王,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223年),丞

  • 西汉王朝末代皇帝,年仅三岁被王莽囚禁,长大后不知女人为何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西汉末代皇帝与王莽的关系,西汉末代皇帝有多悲惨,王莽如何夺取西汉政权

    在中国所有朝代的末代皇帝当中,西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存在感较低,比起其它朝代的末代皇帝存在感都要低,他是史称“孺子婴”的刘婴。刘婴的遭遇可谓相当凄惨,年仅三岁就被西汉末年外戚兼权臣王莽囚禁,不允许任何人跟他交流,导致刘婴长大后连女人为何物都不知道。刘婴生于公元5年,是汉宣帝的玄孙,祖上三代都是西汉地方藩

  • 诸吕之乱中,汉文帝没有任何功劳,为何却能继承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文帝与诸侯王的关系,汉文帝之死的历史真相,汉文帝治国的历史影响

    代王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母亲是薄姬。无论是刘恒,还是薄姬,都不得汉高祖的青睐,甚至很少有机会见到刘邦。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吕后才放过薄姬、刘恒母子。吕后执政期间,刘邦的几个儿子都遭到迫害,刘如意被毒死,刘友被饿死,刘恢被迫自杀,因此刘恒在代国期间战战兢兢,时刻小心翼翼。代国国小力弱,刘恒谨慎小

  • 诸葛亮临死之时,为何要用七星灯续命?背后其实大有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七星灯续命,诸葛亮死前点七星灯的原因,诸葛亮为什么在死前要点49盏灯

    原文文笔慨然,把诸葛祈禳之法进行了详尽描述,然这祈禳之法虽是玄学传说,可是否确有其事?为何要用七盏大灯祈禳?为何要脚踏七星呢?也许此事皆不得而知,祈禳之法虽无迹可寻,然今人通学玄说,也有种种理论可证。何为“七”?罗经有语:七乃七政也。那么,何为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也,即日月+金木水火土也。日为阳上浮

  • 刘备为啥没能一统三国?有3点原因,刘备为啥执意发起夷陵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有统一三国的机会吗,三国时期刘备有可能一统天下吗,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能统一吗

    刘备为啥没能一统三国?刘家汉室终不能兴,我总结3点原因。 一,对手太强像曹操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千年难遇,好巧不巧,刘备就遇到了他,而且两个人是对立的关系,刘备夷陵败给东吴,东吴向曹魏俯首称臣,我这么一说你能感受到,以刘备的实力统一天下得有多难了吗?假如穿越回汉末三国时期,你是一个谋士,你会选择追随曹操

  • 关羽瞧不起诸葛亮曹操,认为他们只会耍嘴皮子,却对此人心服口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曹操收关羽,关羽是怎么评价诸葛亮,关羽对诸葛亮的看法

    ▲关羽性格自傲,看不起士大夫像是诸葛亮,但费诗却让他心服口服。(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关羽看不起士大夫阶级,这是有目共睹的,甚至连诸葛亮他也不放在眼里,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还说自己是鱼,孔明是水,有如鱼得水的感觉,然而关羽听了就不高兴,其实诸葛亮很有才华,只是关羽就是瞧不上,就连孙权、曹操这

  • 唐太宗问战神是否会谋反,战神坦白是,唐太宗听后却哭了,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太宗历史评价,唐太宗时期有谋反吗,唐太宗为什么谋反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朝代,在唐朝时期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地存在的唐人街就是唐朝时期国家强盛最为有力的证明。而唐朝这个伟大朝代的成就,离不开李世民的功劳,因此在我国的历史上,虽然李世民的皇位得来的并不是名正言顺,但是此人却依旧是最受历史学家推崇的帝王。而李世民受历史学家推崇

  •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何能如此平步青云坐上皇位?离不开这几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怎样登上皇位,李渊是怎么坐上皇位的

    当时唐朝的第一个皇帝便是李渊。李渊反叛了隋朝,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其实李渊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深得隋文帝杨坚的喜爱。李渊的姨妈就是隋文帝的媳妇,而隋文帝十分看好李渊,便给了他机会,让李渊来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带兵作战,担任重要的职务。但隋文帝却不知道,这竟会成为李渊后来进行造反的其中一个因素。唐朝

  • 为什么一代诗圣杜甫,考个科举那么难,竟屡试不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杜甫的科举经历,杜甫为什么参加科举,杜甫考了几次科举

    这与他们科举之路的坎坷,也有着必然的关系,毕竟在大唐时代,想要出人头地,成为天子门生,科举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但他们却始终与科举无缘,如果说李白无缘科举,还好解释一些,因为他的家庭出身,是没有考科举资格的,有人说他是商贾之后,有人说他小时候惹事被取消了身份,但无论怎么解释,总之李白没有参加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