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到樊城以北的阳陵陂后,整军备战,等待曹操随后为他派去的各路援军。关羽亲自从樊城之围中抽身,北上。徐晃和关羽在樊城以北的偃城附近,相遇。关羽亲提五千军战徐晃,徐晃上屋抽梯,骗关羽失了偃城,又调虎离山,把关羽在樊城之围中打败,关羽狼狈而退。
关羽退军时,晴天霹雳发生了。路上,关羽得知东吴已偷袭了荆州,重镇江陵和公安等地,尽皆陷落,关羽军中,有许多士卒的家眷,都在江陵,此时听说江陵被袭,孙权将他们的家眷妻子全部掳掠,各个无心恋战。关羽就这样,从人生之巅,瞬间跌落到谷底。
当时的关羽,在襄樊退往江陵的路上。按照关羽的性格,他不可能不回军去救援——即使兵力再少。按史料记载,关羽是在临沮夹石被潘璋擒拿的,夹石在江陵西北面,合理推测,此时的关羽很可能是在接近江陵时,身边已几乎没有军队了,才临时决定向西方折返。根据关羽被擒的位置,几乎可以肯定,他当时是选择走秦岭,去上庸投奔刘封和孟达的。而潘璋擒拿关羽的夹石,正在入秦岭的山口一带,或许是潘璋提前设伏,或许是偶遇关羽,具体如何,史料没有记载。
从图中可以看出,襄阳和江陵在秦岭山脉右侧的江汉平原上,一马平川。关羽从襄樊撤军后,往东南方的江陵走,在路上(具体位置无法确知),几万大军逐渐奔散,最后关羽军队土崩瓦解,可能只剩下极少数的部队和主要将领。此时,关羽肯定还没有到达江陵,因为孙权已经控制住了整个蜀汉荆州地区,而且孙权肯定也会派人出击寻找关羽。我们不能确定潘璋是如何在夹石捉住关羽的,有可能是提前埋伏好,有可能是一路追索,最后找到了关羽逃跑的线索。图中蓝线,是江汉平原入秦岭的一条线路,这条线路上,有一条沮水,所以地势相对开阔,入口处也不是很难走,但从这里到房陵郡,有几百里路,进入秦岭后,道路会十分艰险,如子午谷一般。因此,即便关羽没有在夹石被吴军捉住,进入了秦岭,也很难保证不被抓到。
于是,关羽之死这件事,千百年来,就成了定论。在夹石被抓,然后被某人斩杀。顺便:我一直不明白关羽被马忠所杀这话从何说起,史料所有记载,都明确的说:马忠抓住了关羽,并没有说杀了关羽。
但三国之后,晋朝学者王隐,却在其著作《蜀记》中,披露了一段足以颠覆历史的言论。
孙权遣将军击关羽,获关羽及子关平。孙权欲活关羽以敌刘备、曹操。
从王隐记载看,孙权当时并没有打算即刻杀掉关羽,王隐明确说:孙权想要让关羽活下去。这说明关羽原本不会被杀。从常理看,这样也远比杀掉关羽对江东有利得多。孙权已经几乎拿下了整个荆州(除了曹魏荆州),也从刘备手里抢回了属于自己的重镇江陵,所有的目的都达到了,完全没有必要杀掉关羽。对孙权来说,除掉关羽,得不到任何好处,因为荆州已经到手;不除关羽,则好处会很多。比如,孙权可以将关羽好生送还蜀国,留给关羽一份尊严;甚至,孙权还可以将关羽扣留在荆州,作为人质,就像当年扣留于禁那样,但不杀关羽,来日方长。这两种选择,都对孙权没有丝毫损害。
可以肯定的是,孙权在杀不杀关羽这件事上,一定是反复权衡过的。当时的关羽之于蜀国,几乎已经是一位能和刘备平起平坐的人物了,刘备假关羽节钺,就是告诉他:兄弟,你可以随心所欲,自己干。从关羽北伐时期的一系列举动看,他根本不像是一位蜀国大将,而像是一位独立诸侯,他以荆州之主的身份,和东吴交涉,辱骂孙权,灭视整个江东;他不顾诸葛亮《隆中对》的计划,擅自兴兵北伐;他对刘备小舅子糜芳说“还当治之”,处处都反映出他独立于刘备的事实。关羽这种角色,有点像曹魏中后期的司马懿。
这样一个人,杀他,会有很大的后续影响。刘备和关羽,亲如兄弟,虽然后期可能有矛盾,但不能不说刘备的伐吴,有为关羽报仇的成分。甚至,如果孙权不杀关羽,让关羽回到刘备身边,刘备都未必会以举国之力伐吴,可能会谈判、协商。但孙权杀了关羽,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刘备:我已经下定决心和你鱼死网破了,这样,两国就成了交战国,刘备伐吴,也就没有任何顾虑了。
至于为何孙权又改变了主意,要杀关羽,王隐在《蜀记》中也有记载,他说:
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
可见,是孙权左右劝说孙权,而且说动了他,孙权才下定决心,杀关羽的。这里其实还能看出,孙权性格里有点优柔寡断。赤壁之战前,孙权屯住柴桑,当时就拿捏不定与曹操是战是降,还是诸葛亮亲往激将,才激得孙权决心一战。杀关羽,孙权又表现出了犹豫的一面。或许这就是孙策死前那句“争天下,卿不如我;任贤能,守江山,我不如卿”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