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费祎对曹魏采取绝对守势,执政期间蜀汉并无大动乱

费祎对曹魏采取绝对守势,执政期间蜀汉并无大动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943 更新时间:2024/1/24 16:07:42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湘乡人。随刘备入川,为广都长。众事不治,时或沉醉。刘备欲加之罪,诸葛亮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尊重诸葛亮,未予治罪,但免官而已。顷之,又为什邡令。刘备为汉中王,蒋琬入为尚书郎。

建兴元年(223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东曹掾,迁参军。后为长史。诸葛亮住汉中,蒋琬留府事,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诸葛亮很器重蒋琬,常说:“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又密表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死,以蒋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须益州刺史;又迁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执行的仍是诸葛亮北伐的路线,他以诸葛亮数数由汉中争关中秦川,皆无功,拟改由水路袭魏兴、上庸。但蜀汉朝廷上多数人以为如攻不能胜,还路甚难、非长策也,蒋琬也就作罢。他推荐姜维为凉州刺史,先取魏陇右各郡。这仍是诸葛亮的军事路线,蒋琬移住涪县(今四川绵阳),以为姜维后继。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死。蒋琬对蜀汉的贡献存于他持之以静,安定局面。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局势颇为紧张,蒋琬能使局面安定下来。使众口渐服,人心平定。蒋琬死后,费祎接替他执政。

对于刘备搁弃不用之人,诸葛亮破格录用之,这些人以费祎为代表。《三国志·费祎传》记载:“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费祎在刘备时期,仅仅是一个陪伴太子的人物,后主即位后,费祎也不过是一个宫廷小吏,没有资格参与蜀汉最高决策。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诸葛亮有意给予重任。“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诸葛亮有意在众人面前抬高费祎的地位,给予他较高的荣誉,使之感恩不尽而愿效之以死。“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费祎成为诸葛亮蜀吴联盟中的重要使者和具体执行者。从人才发展的角度理解,这是诸葛亮对费祎的大胆培养。“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成为蒋琬之后又一位重臣。

费祎的功过

费祎的才具不及蒋琬,却好过董允及其他的人物。蒋琬在有生之年,以费祎为第一替手;蒋琬死后,这大梁便轮到费祎来挑。费祎也总算是挑得不太吃力。他从延熙九年(246年)挑起,挑到延熙十六年(253年)自己被魏方来的降人郭修一刀杀死,7年之间,不曾出过什么乱子。

对魏方,费祎奉行了蒋琬的守势政策,想绝对不攻。但是,姜维一定要攻。他就尽量抑制姜维,不给姜维以足够的兵力,至多拨给姜维一万人。他向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费祎

费祎可说是蒋琬的信徒,却不是诸葛亮遗志的执行者。他甚至并未了解什么叫做“以攻为守”。蒋琬执政于诸葛亮连年用兵,国力颇为亏损以后,又遇到杨仪魏延互斗的不幸事件,不得不暂时休养生息。

费祎在建兴十三年(236年)接任尚书令,在延熙六年(243年)接任大将军,与卫将军姜维“共录尚书事”,于延熙七年(244年)左右又兼了蒋琬坚持要一并让给他作的益州刺史。没有等到蒋琬去世,他在事实上已经总揽军政。他有机会把蒋琬所蓄积的国力,在延熙九年(246年)以后善加运用,不应该一味地守,更不应该抑制姜维。

孙子兵法》上有这么一句话:“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有些人把它解释为“兵力不足的时候,就守;兵力有余的时候,才攻。”这样解释或许失掉孙子的原意。孙子的原意是:“老是守,越守就兵力越不足;倘若敢攻,攻了,就会发觉兵力很够用。”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守的一方是被动,不能预测敌人向我方哪一点进行攻击,因此而不能不处处设防。于是,“备多则力分”。反过来说,我倘若敢攻,而且抢先去攻,只须集中相当力量,专攻敌人的某-一地点,就不会感觉自己的兵力不够。

也许有些人会说:“你主张攻,固然很好。倘若攻得不成功,败了下来,岂不是连带地把老本钱也输掉了?”其实,老本钱是输不完的。分出一大部分主力去攻,并不等于把全部兵力放在第一线。后方留下了相当的兵力,就不会因前方的攻势顿挫而一败不可收拾。

围棋里:“宁输十子,不失一先。”“先”这个字,太重要了。

再进一步来说,打得越勤,才扎得越稳。王夫之批评北宋的政府,说它白养了几十万禁军,只晓得用“操演”来练兵,不晓得用战斗的实务来练兵。

也许,费祎的本意并非以守势求苟安,而是静待机会。可惜,他死得太早,而且死得很没有面子。他喜欢喝酒,与蒋琬犯了同样的毛病。他在延熙十六年(253年)的年初,大宴宾客,“请春酒”,自己喝得大醉,人事不知,就被魏方的降人郭修一刀砍死。

郭修是(今日青海省西宁县一带的)西平郡人氏,似乎不曾作过魏方的官。他在姜维占领西平郡的时候,被强迫迁移了来,颇受重视(可能是读过一些书,在家乡是一位名士)。费祎待他以宾客之礼,他却恩将仇报,不惜与费祎同归于尽(事后,魏国朝廷称他为“故中郎”,追封他为长乐乡侯,赐他的家属银一千饼、绢一千匹)。他也许是受了魏方间谍的说动;也可能是精神失常。就费祎来说,那真是未免太疏于防范了。

费祎自延熙九年(246年)代蒋琬主蜀政到延熙十六年(253年)为郭循刺死,执蜀政7年(246年——253年)。代费祎执蜀政的是姜维。

蒋琬之后的蜀汉

陈寿评价后主说,“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陈寿的青少年时期在诸葛亮身后的蜀汉度过,他生命的前三十年得称后主为“今上”,他亲眼目睹了蜀汉从衰敝到灭亡的整个过程。所以,他对后主的评价当来自他对自己曾置身其中的那个时代的切身认识。

蒋琬

鱼豢的《魏略》称:“琬卒,禅乃自摄国事。”鱼豢所言后主自摄国事的时间大抵不差,但个中缘由却还不是蒋琬一人之死。蜀汉自诸葛亮后不再设丞相,丞相留府也就取消,政事重归尚书台,故蒋琬初主蜀政,即以尚书令主持政务,后则以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虽以大司马开府,但先驻汉中,后驻涪城,他已不再能如诸葛亮那样以留府主持后方日常政务。

成都的日常政务由尚书令主持,故蒋琬北驻汉中,费祎即接任尚书令;费祎北赴汉中,董允即以侍中守尚书令。蒋琬之后,蜀汉不再设大司马,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直到遇刺前一年才以大将军开府汉寿。费祎从延熙十一年(248年)即不驻成都,则成都的日常政务当由尚书令主持。《费祎传》载:“自琬至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蒋琬和费祎身为主政大臣而常年驻外,只是在重大的事情上拥有优先表达其意见的权力。

基于这一情势,蒋琬病故前,蜀政中最关键的角色实为董允。董允在病故前,以侍中兼守尚书令。他与蒋琬、费祎一样,遵循诸葛亮遗志,在位时,常能正色匡主,也能弹压黄皓,所以,黄皓虽然便辟侫慧,却也不敢为非,后主对董允也“益严惮之”。董允与蒋、费二人内外维持,尚能保持蜀汉政治的基本气象。董允与蒋琬同年病逝,侍中和尚书令这两个中枢要职均易他人。

蒋琬之后的蜀汉,与其说后主自摄国事,不如说陈祇和黄皓弄权擅政。董允病故后,陈祇接任侍中。陈祇“多技艺,挟数术”,深得后主宠信。《董允传》附《陈祇传》载:“自祇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祇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

后主之追怨董允,显见他在董允主掌宫中之事时,便深感压抑。其实早在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即发生过一件近乎宫廷丑闻的案子。此前惯例,每年正月,大臣妻母入宫朝贺太后。刘琰的妻子胡氏入宫朝贺后,为太后所特留,一个多月才出宫。胡氏甚有姿色,刘琰怀疑她与后主有染,招呼士卒暴打胡氏,弃遣归家。胡氏上告,刘琰下狱弃市。是后,董允规定,大臣妻母不再入宫朝庆,显见这事在当时即已闹得影响不好。难怪后主追怨董允,“谓为自轻”。

陈祇任侍中达十二年之久;吕乂卒后,陈祇又以侍中守尚书令达八年之久。景耀元年(258年),陈祇卒后,“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下诏谥陈祇为忠侯。陈祇任侍中后,黄皓也从弹压状态下解脱出来,“始预政事”。陈祇“上承主指,下接阉竖”,与黄皓相互勾结,既影响了后主,也影响了蜀政。

谯周传》载:“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谯周上疏极谏。谯周在疏文中还提及当年后主即位之初,“丧踰三年,言及陨涕,虽曾闵不过也。敬贤任才,使之尽力,有踰成康。故国内和一,大小戮力。”而今,“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谯周希望后主,“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后主沉湎于声色,沉湎于亭台楼榭的营造和游观,以致重大的祭祀活动都被荒废。

当后主沉湎于声色和游观时,当年在北伐诏书中自诩的圣德——“夙兴夜寐,不敢自逸,每从菲薄以益国用,劝分务穑以阜民财,授才任能以参其听,断私降意以养将士”已然忘诸脑后;先帝临终前留下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遗训也已忘诸脑后;丞相当年“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期勉也都忘诸脑后。

董允死后,被蜀人称誉为“四相”,又称“四英”的诸葛亮、蒋琬、费祎和董允。在董允死后,就剩下费祎,所以费祎死后,自然就是蜀汉的一大损失!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汉王朝末代皇帝,年仅三岁被王莽囚禁,长大后不知女人为何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西汉末代皇帝与王莽的关系,西汉末代皇帝有多悲惨,王莽如何夺取西汉政权

    在中国所有朝代的末代皇帝当中,西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存在感较低,比起其它朝代的末代皇帝存在感都要低,他是史称“孺子婴”的刘婴。刘婴的遭遇可谓相当凄惨,年仅三岁就被西汉末年外戚兼权臣王莽囚禁,不允许任何人跟他交流,导致刘婴长大后连女人为何物都不知道。刘婴生于公元5年,是汉宣帝的玄孙,祖上三代都是西汉地方藩

  • 诸吕之乱中,汉文帝没有任何功劳,为何却能继承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文帝与诸侯王的关系,汉文帝之死的历史真相,汉文帝治国的历史影响

    代王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母亲是薄姬。无论是刘恒,还是薄姬,都不得汉高祖的青睐,甚至很少有机会见到刘邦。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吕后才放过薄姬、刘恒母子。吕后执政期间,刘邦的几个儿子都遭到迫害,刘如意被毒死,刘友被饿死,刘恢被迫自杀,因此刘恒在代国期间战战兢兢,时刻小心翼翼。代国国小力弱,刘恒谨慎小

  • 诸葛亮临死之时,为何要用七星灯续命?背后其实大有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七星灯续命,诸葛亮死前点七星灯的原因,诸葛亮为什么在死前要点49盏灯

    原文文笔慨然,把诸葛祈禳之法进行了详尽描述,然这祈禳之法虽是玄学传说,可是否确有其事?为何要用七盏大灯祈禳?为何要脚踏七星呢?也许此事皆不得而知,祈禳之法虽无迹可寻,然今人通学玄说,也有种种理论可证。何为“七”?罗经有语:七乃七政也。那么,何为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也,即日月+金木水火土也。日为阳上浮

  • 刘备为啥没能一统三国?有3点原因,刘备为啥执意发起夷陵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有统一三国的机会吗,三国时期刘备有可能一统天下吗,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能统一吗

    刘备为啥没能一统三国?刘家汉室终不能兴,我总结3点原因。 一,对手太强像曹操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千年难遇,好巧不巧,刘备就遇到了他,而且两个人是对立的关系,刘备夷陵败给东吴,东吴向曹魏俯首称臣,我这么一说你能感受到,以刘备的实力统一天下得有多难了吗?假如穿越回汉末三国时期,你是一个谋士,你会选择追随曹操

  • 关羽瞧不起诸葛亮曹操,认为他们只会耍嘴皮子,却对此人心服口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曹操收关羽,关羽是怎么评价诸葛亮,关羽对诸葛亮的看法

    ▲关羽性格自傲,看不起士大夫像是诸葛亮,但费诗却让他心服口服。(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关羽看不起士大夫阶级,这是有目共睹的,甚至连诸葛亮他也不放在眼里,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还说自己是鱼,孔明是水,有如鱼得水的感觉,然而关羽听了就不高兴,其实诸葛亮很有才华,只是关羽就是瞧不上,就连孙权、曹操这

  • 唐太宗问战神是否会谋反,战神坦白是,唐太宗听后却哭了,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太宗历史评价,唐太宗时期有谋反吗,唐太宗为什么谋反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朝代,在唐朝时期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地存在的唐人街就是唐朝时期国家强盛最为有力的证明。而唐朝这个伟大朝代的成就,离不开李世民的功劳,因此在我国的历史上,虽然李世民的皇位得来的并不是名正言顺,但是此人却依旧是最受历史学家推崇的帝王。而李世民受历史学家推崇

  •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何能如此平步青云坐上皇位?离不开这几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怎样登上皇位,李渊是怎么坐上皇位的

    当时唐朝的第一个皇帝便是李渊。李渊反叛了隋朝,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其实李渊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深得隋文帝杨坚的喜爱。李渊的姨妈就是隋文帝的媳妇,而隋文帝十分看好李渊,便给了他机会,让李渊来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带兵作战,担任重要的职务。但隋文帝却不知道,这竟会成为李渊后来进行造反的其中一个因素。唐朝

  • 为什么一代诗圣杜甫,考个科举那么难,竟屡试不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杜甫的科举经历,杜甫为什么参加科举,杜甫考了几次科举

    这与他们科举之路的坎坷,也有着必然的关系,毕竟在大唐时代,想要出人头地,成为天子门生,科举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但他们却始终与科举无缘,如果说李白无缘科举,还好解释一些,因为他的家庭出身,是没有考科举资格的,有人说他是商贾之后,有人说他小时候惹事被取消了身份,但无论怎么解释,总之李白没有参加过科

  • 李世民称帝前,当时唐朝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为何最后李世民得胜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李世民真实历史,唐朝李世民最大的功绩,李世民在位期间发生过哪些大事

    在唐高祖时期,太子李建成身边确实有很多厉害的人物,比如魏征当时就是跟随于他,而且当时太子的实力相当强大,齐王李元吉也是和他同一战线。我们先来看下双方战线实力对比支持李建成的有:裴寂、王珪、韦挺、 李纲、 窦轨、 裴矩、魏征、冯立、 谢叔方、 唐宪、 罗艺、 薛万彻等。支持李世民有:长孙无忌、房玄龄、

  • 李世民一生有两大污点,玄武门之变可以洗白,令一污点却越描越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世民后来对玄武门之变的回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谁的功劳最大,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之前的权势

    凡事通过夺权抢得皇位的皇帝,一般都会两极分化,好皇帝就极好,坏皇帝往往极坏,而李世民就是好皇帝,因为他想向世人证明:我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类似的皇帝还有不少,比如朱棣、雍正、隋炀帝等等,他们的皇位都是抢来的,他们都想努力"工作"来证明自己,很显然李世民在这方面是做得很不错的。因为李世民的功绩太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