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定下了汉中防御之策,要利用汉中与关中的物资转运困难,拖垮魏军,然后在其被迫退军的路上尾击,可以收全功。刘禅是同意姜维的作战计划的,因此姜维在部署汉中的防御之后,就回到了蜀汉西北边境线的沓中屯田,以此来迷惑魏军。
在这里,魏军的邓艾部3万人也在此屯田,与姜维军对峙。
转过年来,不出意外的,钟会带兵10多万从褒斜道出关中,往攻汉中,姜维原本布置的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法,被将军蒋斌的投降破坏,汉中的防务形势因此大坏,钟会也顺势攻占阳平关,下一步就要突入蜀中。姜维收到消息,心知不妙,定下计策要回援剑阁,堵住钟会南下通道。
姜维要走,邓艾哪肯放过?邓艾与姜维缠斗月余,姜维才摆脱邓艾军的追击。姜维凭着对地理的熟悉,一口气直奔500里,赶到了剑阁,同时,还把邓艾给带到了阴平附近,从而确保姜维撤出后了蜀汉西北门户的空档不会为邓艾所乘。
然而,让姜维始料不及的是,邓艾竟然从老农口中探听到阴平古道。立功心切的邓艾,当机立断,从三万人的部队中,捡拔一万多人的精锐,偷渡阴平,出现在了江油附近,然后开关与原有部队汇合,魏军这一支孤军就这样出现在了蜀中的腹地。
成都早就接到江油败报,当时任职平尚书事的诸葛瞻见魏军出现在蜀中,四处搜掠,认为如果任由邓艾军肆虐蜀中,大汉将民心尽失,因此决议带兵主动出击,与进军绵阳的邓艾军决战,结果却兵败被杀。
诸葛瞻出成都迎敌,已经带走了大部分守城兵力,成都兵力空虚。所以诸葛瞻败亡的消息传到成都和剑阁时,让刘禅、姜维、钟会都大惊失色。蜀汉的机动兵力只有姜维手中的4万多人,此刻在剑阁堵着钟会的十多万伐蜀大军。刘禅防御成都的机动部队大部已经交给诸葛瞻了,城中所留兵士不多。
刘禅的大惊失色是担忧成都防御力量不够成都难保,姜维的大惊失色是作为蜀汉军队一把手对这样的败局有直接责任,钟会的大惊失色就颇有些玩味了。他估计是觉着本来他是主力,结果邓艾孤军深入,反而夺走了他主帅的风头。
钟会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十多万人部队的补给对魏国来说也是个灾难,魏军军士已经是面有饥色了。仗打到这个份上,其实对于钟会来说,已经是相当保险了。汉中已经拿下了,这个战果是此前几十年未曾有的。即使后期灭蜀之战出现了什么问题,也可以把问题都推给邓艾身上。所以,在此时,钟会军的很多将领已经有退意了,因为很多人都认为,邓艾孤军蹈险地,已经不可能救回来了。
邓艾此时的心思也是七上八下,尽管绵阳打下来了,可是往成都的方向上还有雒城,这才是成都的门户。邓艾并不知道蜀汉空虚的实际情形,他想快速进兵,却又担心姜维从后方杀出来,一旦成都不能下,他立刻就会置身于腹背受敌的险地。
姜维
姜维也担心,成都的情况他是知道的,这几天他已经收到了很多消息,有说刘禅准备东投吴国的,有说刘禅准备南下南中的,也有说刘禅准备在成都死战,不一而足,风言风语。可不管怎样,姜维这支蜀汉的机动兵力都要及时回援雒城,确保成都万无一失。
可是,与成都的交通已经被邓艾从中间截断,姜维也不敢贸然从绵阳攻城而过。他选择了南走巴中,与雒城的距离保持在一两天的行程,一方面打探成都的消息,一方面准备随时救援雒城,如果刘禅出奔东吴,他就可以守在必经之路上,成都即便不可保,也可退守巴中。
这边刘禅也召集了群臣开会,商讨事情该如何去办。因为诸葛瞻败亡损失了太多防守成都的有生力量,众人对坚守成都没有信心,纷纷发表意见,有说东投吴国,有说南投霍弋,还有说投降邓艾的。
不管是什么意见,都没有人提出要坚守成都的。尤其是以蜀中官员为代表,他们极力鼓吹投降。
刘禅思量再三,满朝文武,除了北地王刘谌之外,竟然无一人愿为大汉而战,可见刘姓江山在蜀中多么不得人心。如果坚持守城,难保不会出现前门打仗后门就有献城的情形。刘禅最后决定放弃抵抗,派了张飞的孙子张绍带着降表去雒城,与邓艾洽谈投降事宜。
景元四年(263年)11月,姜维率领蜀军已出郪、五城,郪县至成都94公里,五城至雒城35公里,只是一日行程。此时,邓艾军还末到雒城,而钟会只是进驻了涪城。只有姜维自剑阁一路过梓潼、广汉出郪县、五城,路途不可谓不遥远,可邓艾自绵竹到雒城却只是咫尺之路,怎么还未到雒城呢?
邓艾
那是因为毕竟邓艾心里不踏实,他清楚自己手中兵力不多,所以,不敢直接进攻雒城。所以,在姜维撤退、钟会进军的这段时间,邓艾在等魏军后援的消息。当邓艾得知姜维并没从后路出现,钟会也进驻涪城之后,他认为后方已无忧,便开始进攻雒城。
当魏军怀着死战之心进军雒城,谁都以为会面临一场大战,哪里知道恭候他们的不是坚城弩箭、滚木擂石,而是蜀汉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拿着印缓,来通告蜀汉天子刘禅的投降。
邓艾几乎不战而得灭国之功!
刘禅投降时,姜维军正在郪城,随时可以入援,而东吴孙休也十分识大体地已派三路援军西进,南中的霍弋也表示要带兵勤王。
形势虽然糟糕,可是并没有坏到要投降的地步。所以当姜维军收到刘禅的敕书,很多将士愤愤不平,以刀砍石,说:“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