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名叫丁谓,官至北宋宰相,当然,关于他溜须的故事,还是他在作副宰相时发生的,但问题是,副宰相也是不小的官职了,这种地位的人,如果溜须的话,除了皇帝,估计也就剩宰相了。没错,他所溜须的,正是当时自己的顶头上司,大宋真宗时期的名相,寇准。关于寇准的形象,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大伙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他“寇老西”的称谓,特别是在杨家将的系列小说中,双天官寇准,更是刚直不阿,同时又极为聪明睿智的正面人物,正是依靠他智审潘仁美,才为杨家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洗清了不白之冤,也正是因为杨家将故事的影响力,寇准在民间的地位非常高,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的清官。
但是,这种印象或者说评价,对于寇准来说,是不准确的。寇准虽然的确是北宋时期的贤相,为人正直,又为宋辽澶渊之盟立下大功——如果不是他坚持让宋真宗御驾亲征,还不知道宋辽的战火要燃烧多久。然而,寇准虽然在历史上有很多功绩,也传下了不少美名,可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寇准的生活过于奢侈,当然了,这对寇准来说,也未必是多大的“罪过”,毕竟在宋朝,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条件都非常好,以寇准的官职和地位,他的俸禄也足够他的日常开销,只不过不值得提倡而已。另外,正所谓“成由勤俭破由奢”,因为寇准的过分奢侈,导致了他的性格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骄傲自大,谦和不足的缺点,也正是因此,才有了“溜须”这个词,同时,寇准也因为被人溜须,给自己惹下了大麻烦。
接下来,又要说回丁谓了,当时还是副宰相的他,有一次与寇准一起参加一个重要豪华的宴会,在场的人,无一不是当时北宋朝廷数一数二的,身份地位名望俱佳的风云人物,结果寇准这位宰相,在宴会上出了糗,因为他喝汤的时候,不小心将汤汁洒在了胡须上,毕竟古人是以蓄须为美的,所以他长长的胡须上淋上汤汁,确实不雅。结果,丁谓在这时,非常“懂事”地替寇准擦掉了胡须上的汤汁,谁知寇准不仅不领情,还质问丁谓,说道:你一个堂堂的朝廷副宰相,为自己的领导溜须擦汤,是不是太有失体统了?这样一来,引来哄堂大笑,丁谓当时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就是“溜须”的由来,因为寇准的自大,不够谦和,没有给丁谓留任何情面,导致了丁谓始终将这个仇疙瘩藏在心里,等到副宰相丁谓,靠着“溜须”皇帝,找对了方向后,很快就被提升为大宋宰相,这样一来,他报复寇准就很容易了。就因为这起溜须风波,寇准先是被贬出京城,而后又一贬再贬,最终仅仅当了一个司户参军,是个名副其实的七品芝麻官。幸亏宋朝始终善待文人士大夫,很少有诛杀文官的先例,否则的话,寇准可能因为当年的溜须事件,混丢了性命都不好说。
所以说,丁谓这个位高权重的大宋宰相,正是溜须的创始人,他的言行举止当然是不光彩的,后来对寇准的报复,更是可耻的。但问题是,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如果当年的寇准,能表现得大度一些,在众人面前,给丁谓留些薄面的话,也许就不会有他后来的波折了。因此,我们在无法认同丁谓这种溜须行径的同时,也应该明白,寇准的不幸,也与他平时骄傲自大,奢侈狂放的个性脱不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