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为何老师不告诉你?老师:付出的代价太大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为何老师不告诉你?老师:付出的代价太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110 更新时间:2024/1/21 16:12:51

但是老师却没有告诉我们之后的故事,其实历史上,“完璧归赵”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

[var1]

当时的赵国形势

蔺相如所处的年代,是属于战国末期。这个时候秦国因为之前的商鞅变法,国力大大提升,已经成为了战国七雄当中的霸主,但是秦王想的却不是称霸,而是灭掉六国,一统天下。

而此时的山东六国,只有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的赵国尚有和秦国一战之力,此时的赵惠文王,任用乐毅、平原君为相,廉颇为大将军,蔺相如为上卿,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因此赵国成为了秦国东出统一天下的重要对手,赵国强劲的国力也是蔺相如在秦国和秦王据理力争的底气。

此时的秦国是秦昭襄王统治时期,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相,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和齐国、韩国、燕国交好,打的韩、楚两国割地求和,此时秦昭襄王的目光盯上了赵国。

[var1]

深度解析“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偶然间得了一块宝玉,洁白无瑕,十分珍贵。于是当时的秦昭襄王得知此消息后,他知道,机会来了。

于是秦昭襄王就给赵惠文王写了一封国书,当中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去赵王手上的这个和氏璧,但是在此之前,你得先派人把和氏璧送过来我看看值不值。

其实明眼人一下就看出来了,和氏璧再怎么贵重,也抵不上十五座城池啊!这根本不是冲着和氏璧来的,是冲着赵国来的!

其实秦昭襄王是这么想的,这块宝玉给不给的无所谓,重要的是要激怒赵国,挑起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借此机会来攻打赵国。

[var1]

或许有人会问:这不多余吗?直接派兵去打就好了呀,还搞什么套路?

但是中国古代打仗讲究“师出有名”,你打人家至少得有个借口吧?不然你拿什么去号令手下的将士?就像是我们做一件事之前,要先定下一个目标一样。

秦昭襄王以为自己的算盘打的挺响,如果赵国乖乖送上和氏璧,那么一切安好,白得一块玉:如果赵国不给,那就正中秦昭襄王下怀,正好给秦国发兵的理由。

赵惠文王也不是傻子,在和群臣商量之后,意见达成一致,秦昭襄王是忽悠人的,但是你还不得不去,不能给秦国留下话柄。此时蔺相如自告奋勇,自己作为赵国使者,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var1]

秦昭襄王一听蔺相如到了秦国,立马要召见蔺相如,蔺相如却以路途遥远,自己太累了推脱,给自己争取时间,暗地里派人去秦国打探消息,想知道秦王到底是什么打算。

两天后,蔺相如和秦昭襄王见面了,蔺相如把和氏璧呈上去之后,秦王看着和氏璧赞不绝口,蔺相如眼看秦昭襄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池的意思,便找个借口说和氏璧有点瑕疵,把和氏璧要了回来,然后就要秦王兑现诺言,否则就把和氏璧撞碎!

秦王无奈,约定几天后进行城池交割,实际上是在拖延时间,给蔺相如制造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机会。

[var1]

果然蔺相如回到驿馆后,连夜派亲信从小路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这明显就不正常。

这种特殊时期,正常情况下秦王应该派人日夜监视蔺相如的驿站,任何人都是出不去的,所以这只能说明是秦王故意让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去。

几天后蔺相如在秦国朝堂上表示,和氏璧秦王也看了,如果秦王有诚意,就即刻指明要割让的城池,赵国占领之后,一定会把和氏璧送到秦国。

这时候,秦昭襄王抑制住内心的狂喜,自己忙前后布置的一场大戏,蔺相如总算是入套了。

秦昭襄王为了不打草惊蛇,还是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var1]

此事之后,全秦国人都知道蔺相如耍了秦国,都憋着一口气要复仇,其实秦昭襄王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这个结果,随后就开始部署攻赵事宜。

“完璧归赵”后赵国付出的惨痛代价

第二年,准备充分的秦昭襄王以和氏璧赵国不讲信誉为由,以白起为将,率军十万进攻赵国,至此,秦赵两国的友好期彻底结束。

此时赵国北部的匈奴也趁机作乱,赵国不得不分兵抵抗,结果赵国被秦国打的大败,丢失城池三座,阵亡上万人。

[var1]

次年,秦昭襄王再次派兵攻赵,,双方交战于河东(山西南部),赵军大败,秦军斩杀赵军两万于人,攻克城池四座。

连续两年两次伐赵,杀死赵卒三万余人,攻克赵国城池七座,获得三十多万人口。但是秦国的野心还远远不止于此。

公园前262年,秦国再次发兵25万讨伐赵国,赵国老将廉颇率军20万和秦军对峙于长平,长平之战爆发。

此后双方陆续增兵,秦军增加到50万人,赵军也倾全国之力,达到了四十万人,这一对峙,就是一年多。

[var1]

因为是两军对峙,粮草物资消耗极大,秦国底子厚加上早有准备,还勉强能撑得住;赵国就惨了,不仅底子相对较薄,还遭遇了灾荒,粮食补给跟不上了。

此时,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位。秦国统帅白起趁机派人前往邯郸城里散播谣言,说廉颇要造反,赵孝成王信以为真,便将廉颇换了下来,派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接任赵军统帅。

赵括一上任就积极采取进攻的策略,结果因为轻敌冒进,被秦军包围。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近40万大军投降。

秦国也不知如何安排这40万战俘,为了防止这些战俘后续暴动闹出事端,这些赵军战俘被全体坑杀。

[var1]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无力阻挡秦军攻势。秦军继续进攻,虽然未能一股作气攻下邯郸,但是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阻挡秦军的攻势,30多年后,赵国被秦国攻破国都,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现在再回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里,你还觉得蔺相如机智聪慧吗?

更多文章

  • 魏国最大的冤案,错杀了一员大将,使三国统一推迟十六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国统一天下的原因,三国魏国发生过的事件,曹睿不死魏国有可能统一吗

    魏国的这桩冤案,可以说说三国时期最大的冤案了,甚至在整个华夏史都排得上名号,因为此案中的主角,乃是刚刚立下灭国之功的邓艾!邓艾原本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吏,名义上完全可以说是司马家的人,司马家防守魏国西部边疆,靠的就是邓艾,然而当邓艾为司马家立下大功后,却遭到了冤杀,令众人感到非常吃惊,这到底是怎

  • 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他怕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也想过称帝当皇上,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这么做。曹操的确很怕,同时也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一个徒有其表的皇帝不是曹操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大汉疆土还处于分裂状态,他想一统天下之后再称帝当皇帝也不迟,这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三国演义》中,称霸江南的袁术在群雄争霸之中率先称帝,结果引来了各路诸侯的讨伐。因为

  • 曹冲如果不死,有多大机会能继承曹操的位置,曹丕等还有机会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如果曹冲不死能继承魏王吗,曹丕与曹冲,曹冲不死曹操会传位吗

    少年神童曹冲曹冲字仓舒,是曹操和环夫人所生的孩子,从小聪明伶俐,深受曹操喜爱。而曹冲称象的故事,千年以来更是被大家传诵,而那时的曹冲,才只有五六岁。(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

  • 三国阵亡最大牌的虎将,本是张飞岳父,击败了马超,却被黄忠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马超张飞黄忠,三国最恐怖的四大虎将,三国五虎将的真实故事

    他不是别人,正是战死之后,被曹操称为“白地将军”的夏侯渊。夏侯渊,字妙才,曹操起事之前,他曾为曹操顶罪;曹操起事之后,他誓死追随,一生战功赫赫,曹操对他也多有褒奖。但此人不好读书,曹操后来说他只能逞匹夫之勇,在他战死沙场之后,更是称他咎由自取。抛开曹操对他的评价不谈,我们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他与刘

  • 为何曹魏夺了大汉江山没人骂,司马家夺了曹魏江山就被喷成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魏为何败给了司马家,曹魏为什么会被司马反击,司马家族如何架空了曹魏政权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为啥别人说汉朝、明朝得国最正,因为无论是刘邦,还是朱元璋,他们都是普通人,天下大乱,他们带着一群老百姓起义,最终建立了新的王朝。他们的江山是自己拼本事打下来的,并且他们也让老百姓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从这里一点来看,曹家就比司马家强太多。曹魏虽然篡汉,名声不好,但是还是符合人们认知

  • 三国中, 为什么刘备唯独辜负了他! 如果听他的话, 蜀国不会这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死后多久蜀国灭亡,三国时期刘备很厉害吗,三国历史对刘备的评价

    在《三国演义》一书里,黄权原本是刘璋部将,因对刘璋劝谏说,不要让刘备进入蜀,刘璋与横公心生芥蒂,将其外放至广汉。但是,当刘备攻打刘璋时,黄横公作为刘璋的军师为其谋战略以此来抵抗刘备的攻击。而等到益州安定时,黄横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刘备亲自前往他的府邸请他,他才投降,经过刘备的劝说,转而为刘备做事。到

  • 不嫁县长,非把吕雉嫁给刘邦,吕太公为什么眼光如此独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吕雉多大嫁给刘邦的,吕雉和刘邦的关系怎么样,刘邦与吕雉的婚姻

    吕公是山东单父人,不知究竟何事与人结冤,为了摆脱纠缠 ,全家迁到了异乡江苏沛县,因为和沛县令关系甚厚,大家都高看他一眼,也愿意巴结他。吕公因为迁居之喜,大家都来祝贺,沛县主薄萧何是主持人,他宣布:凡是一千元以下贺礼做堂下,凡是一万元以上贺礼做上席。刘邦也是本县一亭之长,没有钱也来凑凑热闹,他到大厅上

  • 上阵杀敌属无奈,世代为兵为果腹,谈三国“职业军人”的思维逻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三国带兵能力排名,三国军事力量对照表,三国时期的军队怎么打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汉乐府的这首诗歌不但生动的体现了征战为百姓带来的痛苦,更点出了在当时环境下军人的一种无奈之情。这些“职业军人”,便是世兵制内的兵士。三国时期已经完成自征兵制到由家兵发展而成的世兵制的转变,因此,军人的无奈更多是对“世兵制”一种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一、“世兵制”对军人及其后

  • 得知张飞儿子张苞去世的消息后,诸葛亮为何当场昏厥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飞之子张苞之死诸葛亮气吐血,张飞之子张苞,张苞死后诸葛亮为什么伤心欲绝

    没过数日,成都便来人报丧,言张苞已亡,当时的孔明的反应是这样: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在诸葛亮的北伐道路上,大将赵云已先张苞而去: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泪。一对比下,不难发现,张苞去世

  • 在三国后期,张郃和魏延都是无敌般的存在,他们谁更强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郃和魏延同一档次吗,魏延和张郃有交情吗,张郃与魏延谁更强

    张郃和魏延算是半生的死对头,分别是曹魏和蜀汉各自军队中的台柱子。看来,不但是蜀汉一方存在着人才凋零,青黄不接的局面,曹魏方面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蜀汉是靠着魏延这样的壮年派承上启下,无缝衔接,而曹魏则凭着张郃这样的老将苦苦支撑,等候着年轻一代的逐步成长。由此,我们不能不感叹,曹操和刘备这两个枭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