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次不经意的土地交易,却成为西周王朝衰败的导火索

一次不经意的土地交易,却成为西周王朝衰败的导火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563 更新时间:2024/2/28 13:16:03

历史的巨大变革往往都是从无关紧要的小事开始,就像一条渗水的裂痕,当时没人会知道,这条裂痕的背后就是历史的洪流。

一、贵族生活烦恼多

大约是公元前959年,西周周共(恭王)时期,有一个叫矩伯的贵族,正在屋里来回踱着步,看起来心神不宁。

西周的爵位按顺序是公、侯、伯、子、男。矩伯的爵位是“伯”,算起来还是个相当有分量的贵族。

但外表的光鲜掩饰不了内在的空虚。中国老话说,富不过三代,此时周天子都已经传了六代,矩伯祖上有没有败家不知道,反正传到他手里就剩个空壳,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在这样一个冬天,非但没人送碳,雪上加霜的事情反而来了,周天子要在丰京举行祭祀大典。

有机会参加国家典礼本是件光荣的事情,但对矩伯来说,不吝于是一场危机。

按照西周的规矩,觐见天子是要带礼物的,这是诸侯贵族应尽的义务。

虽说矩伯距离成王已经很久,但就像过年到老丈人家拜年,大女婿送茅台,二女婿送五粮液,你总不能送娃哈哈吧。

就在矩伯茶饭不思的时候,有客人上门了。

来人名叫裘卫,是当地一个小官,按现在话来说,是个“暴发户”。

裘卫家祖上从周穆王时期就担任“司裘”的职位。

《周礼·天官》记载:

“掌为大裘, 以供王祀天之服, 中秋献良裘, 王乃行羽物。秋献功裘, 以待颁赐… … 凡邦之皮事掌之。”

说白了,“司裘”主要负责王室使用的各种皮货和服饰,算是后勤部门。其实裘卫如果在皮货这个领域好好发展,今天就没有“爱马仕”什么事了。不过他志不在此。

尽管官职不高,但到了裘卫这一代,通过经营皮货,俨然在当地富甲一方。

可矩伯这样的老牌贵族是看不上这种人的,见裘卫来了,也不搭理,说没看我正烦着呢,你来有何贵干啊?没事就早回吧,说着就准备送客了。

裘卫也不生气,笑着对矩伯说,本想着您上京我还准备了点小礼物,没想到正忙着呢,那就不打扰了。

矩伯一听有好事上门,连忙把裘卫请进门。

两人寒暄完,裘卫开门见山,说矩伯上京不能丢了地方的面子,我家经营皮货多年,略有些好货,您看得上眼就挑走,算是借的,以后等有钱了再还不迟。

无事献殷勤,其中必有诈,矩伯心里虽然有些忐忑,可想到在天子面前丢脸的情景,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明天的事情等明天再说吧。

就在矩伯心满意足接受礼物的那一刻,他可能不会想到,这次平常的借贷,将会改变整个西周王朝的命运。

二、借礼物的目的

话说裘卫为什么主动要借礼物给矩伯呢?他到底有什么目的?

裘卫当然有目的。

古代中国不像现在,那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经商的,赚点钱还要被人看不起。为什么大家都不想去经商呢?

说到底,古代中国,国家政策对商人的影响太大了,今天裘卫在“司裘”这个位子上干的不错,是能赚钱,但明天就可能被罢官。

赚的钱总会用完,有什么东西能长久传承下去呢?

土地!

可是在西周,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土地理论上都是天子的,天子可以分封给贵族,贵族可以再分封给下一代,或者士族。

像裘卫这样的小官,是没有权力拥有土地的。

然而裘卫另有打算。

在完成在丰京的任务后,矩伯志得意满的回到封地,只不过他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还钱的日子到了。

别看现在,欠钱的是老大,在西周,还是讲礼数的。矩伯只好和裘卫又一次坐到了一起,商讨如何偿还债务的问题。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双方商定,矩伯挑的一件瑾璋(玉器),价值 80 朋贝,用 1000 亩土地偿还,还挑了两件赤玉的琥、两件鹿皮披肩、一件杂色的蔽膝,价值 20 朋贝,用 300 亩土地偿还。

双方都已经谈好了,本来事情到这里应该就结束了,但是,裘卫考虑得更长远。

我们现在做个正式交易,都应该有个合同,拿西方的说法,就是契约精神。

西周时小宗交易,比如换个牛马啊,换个兵器什么的,就已经有合同了,那时候合同叫“质剂”,听起来挺化学。根据《周礼·天官·质人》记载:

“大市以质,小市以剂。”

说的就是质剂是两种大小不同的契约券书,大件交易用质,小件用剂。

但是像土地这种怎么办?

土地这个东西不像其他,食物吃掉就没了,衣服饰品钱货两清,土地这东西可是要传承下去的,哪天裘卫和矩伯都没了,矩伯的子孙如果把土地要回去,怎么证明土地归属呢?

我们现在有房产证,但重要的不是房产证那张纸,而是国家有系统证明,这个房子是你的。

那在西周的时候怎么办呢?

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证”

裘卫的方法也许不是首创,但肯定是影响力最大的。

裘卫作为一个商人,对于“物物交换”已经屡见不鲜,质剂自然是一种办法,商人还有种常见办法是,找第三方做个见证。这对商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不过,这都只能算是“私证”,真要赖账,也只能受道德的谴责。

所以这次,裘卫将“证明”这件事,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公证”。

他首先找了另外几个贵族来做“证明”,他们是,伯邑父、荣伯、定伯、亮伯、单伯。这五位也都是“伯”,有一定公信力。以后出了纠纷,这件事情有五家可以证明,扯远一点,这就是“西周区块链”。

其次,他通过这五位“伯”,让当时的“三司”,也就是,司徒微邑、司马单旗、司空邑人服,亲临现场主持授田仪式。这相当于国家机关来为此事做“公证”。

最后,这件事情被刻在了一件青铜器上,作为裘卫家的“房产证”被传承下来。恰恰是因为青铜器,我们今天才能得知当时的真相。

在3000年后的1975年,人们在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发现了裘卫家族的“房产证”,这件青铜器叫“三年卫盉”,高29厘米 ,盖内铸铭132字,完整记录了裘卫和矩伯的这次交易。“三年卫盉”现藏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

裘卫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要破“纪录”人总是不甘于只打破一个纪录。

董家村出土的青铜器,一共有 37 件。其中鼎13、簋14、壶 2、鬲 2、盘1、盉1、匜1、蓥1、豆2、其中30件铜器有铭文。也就是说“锅碗瓢盆”都齐全了。

(图片来自网络)深圳博物馆主题展,“周邦肇作—陕西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精华展”上的裘卫三器

而其中最有名的,有 4 件,也就是“裘卫四器”,分别是:廿七年卫簋、三年卫盉、五年卫鼎、九年卫鼎。

廿七年卫簋是最早的一件,记录的周穆王二十七年,裘卫家刚当上“司裘”的官,裘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三年卫盉就是裘卫和矩伯交易土地的事情,这在“中国公证史”上留下了第一笔。

五年卫鼎记录的事情就更有意思了,说在共王五年,裘卫承包了一个国家工程,要经营泾渭两条河流,需要用地。

本来裘卫和当地的一个贵族“邦君厉”已经谈妥,用裘卫的四百亩地换邦君厉的五百亩地。结果后来不知为何邦君厉反悔了,裘卫就去找了领导反映情况,然后领导就找邦君厉谈话,双方的纠纷终于平定,为此事专门又“公证”了一次,于是就有了“五年卫鼎”。

裘卫又在“中国法制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九年卫鼎的主角又回到矩伯和裘卫了,这次矩伯又去参加天子在宗庙的活动,和裘卫换了一辆配置齐全的高级马车,矩伯的妻子还得到了三两帛。

不过这次给裘卫的土地稍微有点麻烦,因为这块土地已经分封给了矩伯的手下颜陈,土地是给了裘卫,但是土地上有一片树林是归属颜陈的。于是裘卫又给了颜陈两匹马,一些皮货,这才取得整块土地的所有权。

为此事,又铸造了一个青铜鼎,算起来,这是裘卫家第三本“房产证”了。

九年卫鼎上的西周金文书法

四、分封制的崩塌

裘卫的故事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裘卫这个人,既没有出将入相,也不是封疆大吏,怎么看都只是一个小人物。

然而,历史的走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发生。

我们后世划分整个西周历史,从武王、成王、康王、昭王都算盛世,到穆王算是个拐点,真正衰落要从周共王开始。

衰落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包括军事、经济、周边形势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像裘卫这样的人把西周的“分封制”凿了一个洞。

本来,西周的土地都是属于周天子的,通过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的使用权分封给各级诸侯和贵族,诸侯也把使用权依次分封下去。

然而,裘卫的做法,让土地“私有化”了,这会造成什么问题呢?

拿九年卫鼎来说,矩伯本来把土地封给了颜陈,但是他也可以把土地拿回来,重新封给裘卫。按这样的情况,天子的土地是不会少的,哪个诸侯不听话,封地拿回来就行了。

但是,土地私有化就拿不回来了,像矩伯这样的贵族手里土地越来越少,比裘卫更富有的贵族也会依葫芦画瓢,这就打开了“土地兼并”的潘多拉魔盒。

当然,这在西周仍然是少数,土地兼并也不能放到台面上说,但是,私下里的兼并不会停止,这也间接造成了西周王朝的逐步衰落。

直到公元前350年,一个叫商鞅的人,在秦国变法中废除了“井田制”,让土地买卖合法化。如果说商鞅是开中国土地买卖的历史第一人,那么他有可能是站在了裘卫的肩膀上。

参考资料:

1、《中国公证起源之辩》

2、《西周时期小贵族家族的崛起》

3、《一个暴发户的谋地之路》

4、《裘卫诸器铭文所见西周贵族社会的流动性》

5、《矩伯裘卫两家族的消长与周礼的崩坏》

更多文章

  • 黄帝为何叫“黄帝”?甲骨文揭开端倪,这种解读或许更接近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轩辕黄帝甲骨文,甲骨文是黄帝时期的吗,黄帝为什么有甲骨文

    现代人们之所以被称作炎黄子孙,其中炎指的炎帝,黄就是黄帝的意思,由此可见黄帝在我国千百年文明长河中占据着怎样重要的位置。很多历史书籍将黄帝神化,认为是他神仙,具有人面蛇身,因此对于它的身份很多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惑。其实,黄帝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在我国上古时期是一支部落的祖先,后来逐渐统一了天下,

  • 为什么比干在小说中的形象,不如在正史中值得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上比干的真正死因,比干视频,比干为什么是财神

    由于商纣王太过宠信妲己,妲己又是以败坏殷商江山为己任,自然搞得天怒人怨,商朝众多忠直大臣更要舍死劝谏,而商纣王不仅不在乎,对这些人轻则放逐,重则铲除,还变本加厉建成了鹿台摘星楼,奢华异常。这个鹿台最大的作用,就是要跟天下美女一起喝酒享乐,而在纣王心中头号大美女当然是妲己,而妲己又跟周王说,他认识很多

  • 秦王除秦始皇外,哪个秦王最有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始皇前面的历任秦王,历代秦王谁的功劳最大,秦王主要有什么功绩

    [var1]第一,秦国在整个大周王朝历史上,直到秦始皇,都是一个异类。这个异类的重要表现就是,历代秦王,从第一代,一直到秦始皇,个个努力,勤奋,而且,不犯大错。这在大周王朝所谓八百镇诸侯中,独一份儿。因此,很多人会觉得,秦统一六国,这是必然的,因为,人家历代君主,哪怕是在位时间短到几天,长到几十年,

  • 为什么秦国与晋国没多大瓜葛,但秦穆公却热心帮晋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穆公与晋国的恩怨,秦穆公为什么扶持晋国,秦穆公为什么最终能够战胜晋国

    [var1]等到周幽王时期,由于申侯勾结西戎,里应外合打镐京,天下诸侯出于职责,都要到京城救驾,虽然秦的始祖还不算诸侯,但是也发展到了有地有兵,所以秦的先祖,也立下了大功,跟着郑国和晋国护送周平王迁到了洛邑,周平王当然要封赏这群来自西北的功臣,给一个诸侯封号是必然的,得到封号的这个人就是秦襄公,从他

  • 秦国最为落后野蛮,为何却能统一天下?战国竹简出土后揭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秦国统一过程,秦国时期竹简,秦国为何能迅速崛起

    [var1]戎族在古代是一个少数民族,是落后的代表,跟中原这些正统民族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战国时期楚国地处云南偏远一带,就经常被人看不起,跟别说原本就是戎族的秦人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批落后野蛮的戎族人,最终击败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尤其是一开始,每个国家都比秦国强,为

  • 如果吴起在魏国获得重用到善终,秦国会有灭顶之灾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吴起为什么能打进秦国,吴起能灭秦国吗,吴起对秦国的预言

    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除去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变革之外,其他四项变法都以魏国李悝变法为蓝本,并对改革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之后推行的变法。变法之后,短时期内的国力和战力都有显著的提升。[var1]其中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在时间是先

  • 孟子只是亚圣,孔子才是圣人,但有五位君主也被称为圣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孟子是亚圣孔子是至圣吗,孟子和孔子是圣人吗,孟子为什么被后世儒家尊为亚圣

    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有帝王君主统治臣民,史上很多帝王都是昏庸无道的,然而也有稍微帝王君主在后人心中评价很高,甚至被称为"圣人"的也有,历史上有七位君主被后人称作圣人,当真算是实至名归了。尧帝:尧帝20岁继承大统,成为方过的首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开辟了禅让制度,并且让伏羲推求历法,计算出二十四方位,为百

  • 阖闾墓中陪葬有鱼肠剑,为何千百年来盗墓贼们不去光顾?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阖闾墓三把剑,阖闾墓出土文物,阖闾墓打开了没

    [var1]专诸刺杀吴王僚之后,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而那把鱼肠剑本来就是阖闾的,后来自然也落到阖闾手中,鱼肠剑是中国古代师大名剑之一,排名仅次于莫邪、干将,吴王僚被杀之后,公子光自立为吴王,即阖闾,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吴国也越来越强大。公元前496年,阖闾跟越国交战时,竟然被敌人斩下一根脚趾,结果伤

  • 春申君相关问题之春申君的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申君个人简介,春申君是什么爵位,春申君之死之谜

    笔者认为春申君的记载不详细起因于春申君的身份不明。就是说,不仅战国后期的资料不多,而且虽然在《战国策》、《韩非子》、《史记》、《汉书》、《列女传》、《越绝书》里有关于春申君的记载,但是对于他的身份,这些记载不太明确,没有统一看法。从此可见,在各个古籍编纂时关于春申君身份的资料就比较贫乏。[var1]

  • 秦国结交燕国的背后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国与燕国是啥关系,秦国和燕国的恩怨,燕国为什么帮助秦国

    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其实是分两条路线执行,一条是以结盟楚国,从两个方向蚕食三晋边界;一条则是以联姻燕国,即遏制齐国势力,又能借瓦解燕赵关系,让燕国多次参与到与秦结盟的对外战争中。就是在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的力量已是惨遭削弱,燕国依然要派遣大军偷袭赵国,显然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秦国之怂恿。而燕国对齐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