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比干在小说中的形象,不如在正史中值得尊重?

为什么比干在小说中的形象,不如在正史中值得尊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608 更新时间:2024/2/7 23:08:29

由于商纣王太过宠信妲己,妲己又是以败坏殷商江山为己任,自然搞得天怒人怨,商朝众多忠直大臣更要舍死劝谏,而商纣王不仅不在乎,对这些人轻则放逐,重则铲除,还变本加厉建成了鹿台摘星楼,奢华异常。这个鹿台最大的作用,就是要跟天下美女一起喝酒享乐,而在纣王心中头号大美女当然是妲己,而妲己又跟周王说,他认识很多漂亮的仙女,纣王听到消息后,非常开心,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妲己,但我们都知道,妲己已经是狐妖变化的了,所以她所谓的美女就是,她身边的那些小狐狸精。

就这样,趁着一个佳节之夜,那些小妖来到了鹿台之上,装仙人陪纣王喝酒,而纣王也派出了自己的代表,陪好众位“仙女”,这个代表就是比干,因为比干是纣王的叔叔,身份最为合适,更重要的是,纣王手下能喝酒的人当中,论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比干是最高的;同时,在所有的文臣贤士们中间,比干又是酒量最好的。所以于情于理于公于私,比干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也正是因此,当比干和这些仙人们喝到酒酣胸胆之际,小狐狸们都得意忘形了,可只有比干依旧清醒,而且思维也非常灵便,他不仅闻到了狐狸的味道,更发现了一些功力比较浅的妖精,露出了狐狸尾巴,所以比干断定,这群所谓的仙女,都是狐狸精变的。于是,他安排手下,秘密跟踪这些仙女们离开酒宴后的行踪,最后确定了,他们全赶往轩辕洞方向,这就更加坐实了比干的猜测,因为轩辕洞狐狸多的出名。

而后,比干找到了武成王黄飞虎,两个人一商量,就派兵把轩辕洞包围了,放火烧洞,最终把洞里的狐狸全烧死了,也就是烧光了妲己的徒子徒孙,更让妲己愤怒的是,比干将一些相对完整的狐皮,缝制连接在一块,做成了一个狐皮袍子,进献给了纣王,纣王当然高兴,可在妲己看来,只是比干对自己不折不扣的挑衅,当即决定,除掉比干。

但问题是,比干是纣王的叔叔,是纣王非常新任的皇亲国戚,而且以他的聪明才智,虽然劝谏纣王,但绝不鲁莽死谏,轻易惹不来杀身之祸,只是用这种类似于烧轩辕洞,制作狐皮袍子的办法打压妲己,所以妲己是不能轻易把比干弄死的,只能想一个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一击制敌,否则下次就没有机会了。就这样,她和自己的另一位姐妹,同样是妖精的雉鸡精胡喜媚,商量起了谋害比干的计划。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正当妲己和胡喜媚在吃饭的时候,妲己突然之间口吐鲜血,昏倒在地,纣王能看到自己的美人如此遭罪,当然担心的不得了,他自然会不惜一切代价,治好妲己,可是寻常的御医大夫怎么可能做到呢?心焦气躁之下,他就问胡喜媚,谁能治好妲己?胡喜媚等的就是纣王主动问自己,便煞有介事地告诉纣王,在冀州城有一个医生叫张元的,他就能治这种病,毕竟张元来自妲己的家乡冀州,也没少给妲己看过病。而在商纣王看来,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他也不可能知道妲己是什么妖怪,胡喜媚继续对纣王说,这个叫张元的医生,他虽然药到病除,医术如神,但是他在给妲己治病的时候,最重要的一味药叫玲珑七窍心,如果没有这个药,谁也救不了纣王的美人。

纣王一听这话,二话不说,谁有这样的心,就要献出来给自己最喜爱的女人,等纣王确定了这个想法之后。妲己姐妹看到了时机成熟,立刻告知纣王,只有比干才有这颗心,纣王这时就不管比干是不是自己的叔叔,是不是殷商的忠臣了,一心只要他的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再怎么聪明的比干,也躲不开纣王的残害,只能在悲愤之余,献上了自己的心,虽然姜子牙为了挽救比干的性命,也给他提出了挖心之后,离开朝歌,不要回头的建议,并且用符咒变成一颗“人工心脏”替比干支撑着生命,但比干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妲己的算计,被一个卖无心菜的农妇刺激到了最敏感的神经,一命呜呼。

当然,这些故事主要源自小说内容,在史书中只是提到了,纣王不满比干的劝谏,以圣人之心有七窍为借口,杀害了比干,《封神演义》的描写,自然是以此为基础,扩大虚构出来的更精彩内容。但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比干在小说中形象更加丰满,但却总给人感觉,他的死是因为太过聪明,反而得罪了妲己,而不是得罪了纣王;反观正史的记载,比干更对得起忠臣烈士的美名。所以老乐认为,比干在小说中的形象,不如在正史中更值得尊重,各位觉得呢

更多文章

  • 秦王除秦始皇外,哪个秦王最有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始皇前面的历任秦王,历代秦王谁的功劳最大,秦王主要有什么功绩

    [var1]第一,秦国在整个大周王朝历史上,直到秦始皇,都是一个异类。这个异类的重要表现就是,历代秦王,从第一代,一直到秦始皇,个个努力,勤奋,而且,不犯大错。这在大周王朝所谓八百镇诸侯中,独一份儿。因此,很多人会觉得,秦统一六国,这是必然的,因为,人家历代君主,哪怕是在位时间短到几天,长到几十年,

  • 为什么秦国与晋国没多大瓜葛,但秦穆公却热心帮晋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穆公与晋国的恩怨,秦穆公为什么扶持晋国,秦穆公为什么最终能够战胜晋国

    [var1]等到周幽王时期,由于申侯勾结西戎,里应外合打镐京,天下诸侯出于职责,都要到京城救驾,虽然秦的始祖还不算诸侯,但是也发展到了有地有兵,所以秦的先祖,也立下了大功,跟着郑国和晋国护送周平王迁到了洛邑,周平王当然要封赏这群来自西北的功臣,给一个诸侯封号是必然的,得到封号的这个人就是秦襄公,从他

  • 秦国最为落后野蛮,为何却能统一天下?战国竹简出土后揭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秦国统一过程,秦国时期竹简,秦国为何能迅速崛起

    [var1]戎族在古代是一个少数民族,是落后的代表,跟中原这些正统民族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战国时期楚国地处云南偏远一带,就经常被人看不起,跟别说原本就是戎族的秦人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批落后野蛮的戎族人,最终击败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尤其是一开始,每个国家都比秦国强,为

  • 如果吴起在魏国获得重用到善终,秦国会有灭顶之灾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吴起为什么能打进秦国,吴起能灭秦国吗,吴起对秦国的预言

    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除去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变革之外,其他四项变法都以魏国李悝变法为蓝本,并对改革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之后推行的变法。变法之后,短时期内的国力和战力都有显著的提升。[var1]其中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在时间是先

  • 孟子只是亚圣,孔子才是圣人,但有五位君主也被称为圣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孟子是亚圣孔子是至圣吗,孟子和孔子是圣人吗,孟子为什么被后世儒家尊为亚圣

    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有帝王君主统治臣民,史上很多帝王都是昏庸无道的,然而也有稍微帝王君主在后人心中评价很高,甚至被称为"圣人"的也有,历史上有七位君主被后人称作圣人,当真算是实至名归了。尧帝:尧帝20岁继承大统,成为方过的首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开辟了禅让制度,并且让伏羲推求历法,计算出二十四方位,为百

  • 阖闾墓中陪葬有鱼肠剑,为何千百年来盗墓贼们不去光顾?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阖闾墓三把剑,阖闾墓出土文物,阖闾墓打开了没

    [var1]专诸刺杀吴王僚之后,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而那把鱼肠剑本来就是阖闾的,后来自然也落到阖闾手中,鱼肠剑是中国古代师大名剑之一,排名仅次于莫邪、干将,吴王僚被杀之后,公子光自立为吴王,即阖闾,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吴国也越来越强大。公元前496年,阖闾跟越国交战时,竟然被敌人斩下一根脚趾,结果伤

  • 春申君相关问题之春申君的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申君个人简介,春申君是什么爵位,春申君之死之谜

    笔者认为春申君的记载不详细起因于春申君的身份不明。就是说,不仅战国后期的资料不多,而且虽然在《战国策》、《韩非子》、《史记》、《汉书》、《列女传》、《越绝书》里有关于春申君的记载,但是对于他的身份,这些记载不太明确,没有统一看法。从此可见,在各个古籍编纂时关于春申君身份的资料就比较贫乏。[var1]

  • 秦国结交燕国的背后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国与燕国是啥关系,秦国和燕国的恩怨,燕国为什么帮助秦国

    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其实是分两条路线执行,一条是以结盟楚国,从两个方向蚕食三晋边界;一条则是以联姻燕国,即遏制齐国势力,又能借瓦解燕赵关系,让燕国多次参与到与秦结盟的对外战争中。就是在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的力量已是惨遭削弱,燕国依然要派遣大军偷袭赵国,显然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秦国之怂恿。而燕国对齐国的

  • 邯郸之战失败后的一系列事件对秦国的打击并不如想象中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与赵国邯郸之战,邯郸之战秦国败得有多惨,邯郸之战秦国一共死了多少人

    邯郸之败、白起被杀、六国合纵,看起来后果很严重;但凡事不要只盯着表象,实际上,它们对秦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我们想的那么大。就在邯郸之败后的下一年,发生了一起宣告旧秩序彻底崩盘的事件:秦国攻打西周,周赧王向秦国“谢罪”。这一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各诸侯国已经完全沦为了秦国案板上的鱼肉。看待秦朝之

  • 法家为战国时后起的学说,相对更为实干,后世儒家实为儒法并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法家三派,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思想,战国时的法家学说

    法家思想的渊源法家是战国时期较后起的一个学派,那些人不仅是思想家,而且是一批革新改制的实干家。法家思想渊源有来自道家的成分,有源于名家的成分,也有吸取儒家的荀子学派的成分。道家有中国古代难能可贵的对于世界本原的玄想,但其争鸣的最终目的,还是给当时的乱世开救治的药方。据《史记》记载,道家“出于史官,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