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邯郸之战失败后的一系列事件对秦国的打击并不如想象中大

邯郸之战失败后的一系列事件对秦国的打击并不如想象中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969 更新时间:2023/12/31 16:38:14

邯郸之败、白起被杀、六国合纵,看起来后果很严重;但凡事不要只盯着表象,实际上,它们对秦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我们想的那么大。

就在邯郸之败后的下一年,发生了一起宣告旧秩序彻底崩盘的事件:秦国攻打西周,周赧王向秦国“谢罪”。这一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各诸侯国已经完全沦为了秦国案板上的鱼肉。

看待秦朝之前的那段历史,我们不能只盯着表面上热闹的战争和宫斗,而要结合那个时代的人文特征,关注到几起划时代的事件。

第一件,就是三家分晋,这也是史家公认的战国阶段的开始。它标志着原有政治逻辑的彻底改变:春秋时期虽然已“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还经常发生公卿杀害诸侯、改立新主的事件,但是,从未出现过诸侯被公卿取而代之的案例。

[var1]

三家分晋

但随着晋国被韩、赵、魏三卿瓜分,并且还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承认,标志着“以智、力相雄长”弱肉强食时代的来临。

但即使这个时期,周天子仍旧被供在神坛上,被各方心照不宣的当成了一件舆论武器。比如在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迅速崛起,享受了“王致伯于秦”的待遇,即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之长,原本视秦国为蛮夷的各国纷纷前来入贺,这就是周王室这面旗帜仅存剩余价值的体现。

第二件,就是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国将军杨摎攻打西周,无力抵抗的周赧王亲自赶到咸阳领罪,献出了下辖的三十六个城邑、三万人口。

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周王室彻底完了。当时虽然东西周并立,但周赧王才是名正言顺的周天子,东周那边只是“东周君”而已。周天子向诸侯国磕头谢罪、献上城池人口,以及象征权力的九鼎,实际上就意味着周王室的灭亡。

在传统概念中,战国的结束是以秦灭六国为标志。但是,在史学界还有一种观点: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这起事件,已经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

[var1]

《资治通鉴》

以《资治通鉴》为例,作为编年体史书,它所有章节、小节都是以帝王年号为名。在战国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这段期间,章节名是《周纪》;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的小节名是“赧王下五十九年”。而从次年开始,已经变成了《秦纪》,小节名也成了“昭襄王五十二年”。

天下共主周天子已经向秦国投降了,那东方各国存在的法理依据是什么?没了,他们既然坐视周王室覆灭,那就只能面对这样一个结果:面度虎狼之秦,以往还能扯起周王室的舆论大旗,如今只能靠势力硬顶了。那他们有实力吗?有,但也没有,关键看他们怎么想、怎么做。

强大如秦国,也有害怕的事物:六国合纵。这个难题,从商鞅变法后就一直存在,直到嬴政时期仍旧是秦国君臣最头疼的问题。比如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魏国人尉缭对嬴政的那番话:“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纵”。

从理论上而言,当然是6>1;但实际上,自从苏秦组织六国合纵开始,秦国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逐渐茁壮成长、一步步蚕食东方各国。原因就在于,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各国不可能真的拧成一股绳。

他们当然不愿意看到秦国变强,但也不希望其他国家壮大(齐国差点被灭就是案例);他们一方面反感秦国吞噬他国领土,另一方面想着法子从盟友身上割肉;合纵攻秦即使获胜,得利的也是与秦国接壤的三晋,赔本赚吆喝的事,谁会真的出力?

[var1]

秦惠文王

因此,历代秦国对外都是文武并用,无论是秦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还是秦昭襄王的远交近攻,都是利用了各国的小算盘,通过小恩小惠、或萝卜加大棒,对各国分而化之、离而间之,慢慢的温水煮青蛙......而后来嬴政收买、刺杀各国大臣,实际上是这一路线的延续。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就是秦国对外战略的正反面案例。

不见硝烟的战场,才是主导长平之战结果的关键因素。当初赵国不费一兵一卒接受上党,得罪的不仅仅是秦国,更有东方各国。秦国固然是虎,但赵国也像头狼;它原本就武力爆表,此时凭空得到大片领土、大量人口,各国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

坐山观虎斗,才符合各国的利益;随后秦昭襄王利用赵王急于求和的心理,巧使离间计,更是彻底打消了各国援助赵国的念头。

但邯郸之战又是另一码事。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的军事脊梁被打断,秦国已经获得了巨大战争红利;但就像白起说的那样:“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眼红的各国,此时如同被打了鸡血,正处在难得的愿意联手的阶段。如果秦国延续之前的套路,换个目标,或者用小恩小惠收买下魏、楚、齐,也许步子会更扎实;但秦昭襄王在短期内过于咄咄逼人,反而招致了各国的一致反抗,这才导致了邯郸失利。

[var1]

邯郸之战示意图

但邯郸之战对秦国的打击到底多大?看史料记载。《史记·秦本纪》中这样记录邯郸之战:“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撤退,在汾城驻扎休整了两个多月。那么接下来呢?“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就在下一年,杨摎攻打韩国,斩首四万;随后猛攻赵国,夺取二十多个县,斩首九万。

正是看到这副凶残架势,被吓得战战兢兢的周赧王才起了联合各国攻秦的念头,结果被秦国反手爆锤,不得已孤身前往咸阳磕头认罪。

即使在后来,仍旧爆发了多次各国合纵攻秦的事件,甚至还取得了一些胜利、甚至还攻到了函谷关。但这并没什么用,他们能一时打得赢,但却站不住,毕竟各国联军不可能一直待在一起;一时的危机促成的联盟,怎么可能敌得过秦国的强悍实力、顽强意志?

我们看看随后秦昭襄王干了些啥。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年),秦国人夺取了周王朝的宝鼎、重器,并将西周文公姬延(即上一年的周赧王)赶走;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年),杨摎伐魏,攻下吴城;随后,韩王亲至咸阳朝见昭襄王,魏国宣布全国听命于秦王;秦昭襄王五十四年(前253年),“王郊见上帝于雍”,秦昭襄王举行祭天大礼,这以前可是周天子的业务;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

[var1]

秦昭襄王

在这之后,秦孝文王在位3天而死,紧接着是秦庄襄王三年,随后是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在秦国的体系下,单单更换国君带来的影响并不大,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国君更迭的过程,伴随着各利益团体的博弈;更迭完毕之后,又将是旷日持久的利益划分、王权与相权的博弈。

比如当初秦昭襄王上位,背后是芈八子(宣太后)与惠文后等势力的残酷争夺:“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随后,更是一番血腥屠杀,诸位宗室公子、惠文后都死于非命;到了昭襄王后期,魏冉等人也被除掉......而嬴政登上秦王之位的过程,同样伴随着残酷的内斗。

而在所有内务搞定后,秦国才能统一思想、专心对外,这就是秦昭襄王死后,秦国大业耽搁许久的原因。

因此,相对于六国合纵,最耽搁秦国统一天下进程的反而是内部的王位更迭:换了王不可怕,由此带来的人事格局博弈、利益重新划分、战略操作层面的重新布局,将会消耗秦国太多的精力与时间,给六国以喘息之机。

至于白起被杀,对秦国更谈不上多大的打击。在军功爵制度下,秦国从不缺名将;那时的白起以魏冉时期的老臣自居,公然对抗秦王的命令,落得自杀并不冤。秦国的强大,强在高度集中的王权、把全国捆绑在农战之上的体系;如果秦国没有这么多内耗,以那时已经接近完善的格局,统一天下或许会提前很多。

更多文章

  • 法家为战国时后起的学说,相对更为实干,后世儒家实为儒法并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法家三派,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思想,战国时的法家学说

    法家思想的渊源法家是战国时期较后起的一个学派,那些人不仅是思想家,而且是一批革新改制的实干家。法家思想渊源有来自道家的成分,有源于名家的成分,也有吸取儒家的荀子学派的成分。道家有中国古代难能可贵的对于世界本原的玄想,但其争鸣的最终目的,还是给当时的乱世开救治的药方。据《史记》记载,道家“出于史官,历

  • 关于古代历史人物春申君个人问题的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上的春申君,春申君个人简介,春申君移花接木

    “《史记·春申君列传》在史书中没有他的前半生的记载,出身不详。司马迁根据那些资料写“游学博闻”也不明确,在其他资料里也没有类似于“游学博闻”的记载。春申君个人问题就是他的身份(称号与出身)、如“春申”之名、对春申君的评价等。[var1]春申君的身份问题《史记·游侠列传》记载:“近世延陵、孟尝、春申、

  • 刘渊:这位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汉赵国的缔造者,为何尊阿斗为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匈奴刘渊世系,匈奴刘渊被谁灭的,刘渊和匈奴是什么关系

    [var1]刘渊,字元海,正宗的匈奴人,据称是冒顿单于之后。汉朝初立时,冒顿单于曾屡屡寇边,刘邦也是恼了,挟胜西楚霸王项羽之余勇,亲率三十万大军北征,欲将冒顿一举灭了,可是哪知冒顿没灭,却差点被冒顿所灭,幸亏陈平用计,这才突出重围,捡回小命一条。见冒顿太过生猛,一时难以胜之灭之,刘邦脑子一转,另辟蹊

  • 唯一能阻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人,李牧有多厉害?王翦都不是其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翦和李牧没赢过吗,王翦打败了李牧吗,王翦与李牧谁更强

    一、项燕项燕是战国末期的楚国名将,他还是秦末期间的抗秦名将项梁的父亲,“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var1]楚国和秦国,都是战国时期的大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快速崛起了。商鞅变法损害了秦国贵族的利益。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就杀掉了商鞅,但是他留下了商鞅变法的内容,这让秦国可以持续从中受

  • 如果回到过去,你会怎么劝屈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劝屈原不要跳江小作文500字,想对屈原说的心里话,如果你遇到屈原你会跟他说什么

    [var1]当时秦楚两国也是通婚的,秦王嬴政的亲祖母夏太后就是楚国人,养祖母华阳夫人是正宗楚国芈姓熊氏人(楚国王族),亲高祖母著名的宣太后(芈月)也是楚国芈姓王族人。可以说,秦王嬴政身上也流淌着楚国王族的血液,秦国实际破的也是楚国的旧王族统治,这个旧王族也不是代表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政权,秦破楚顶多算

  • 春秋诸侯争霸,晋国崛起所伴随的内忧外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春秋时期晋国是怎么崛起的,春秋时期晋国崛起,纪录片晋国崛起

    东周时代的开启,同时也标志着周天子的权力一步一步的丧失,从此各个诸侯陆续出现,对于天子礼仪的僭越。[var1]东周初期之前我们讲到,周朝的建立是把商朝的神神鬼鬼,抽象出来成为天的概念,君王称作周天子,天子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灭商以后,周朝开始对天下诸侯进行分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慢慢的发展,一步一步

  • 秦灭六国后,六国君主都是什么下场?还有哪些国家得以幸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灭六国后六国国君的下场,秦始皇统一的六国分别是哪六国,秦灭六国后都去哪了

    秦始皇任用李斯、尉缭、王翦、李信等诸多能臣勇将,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统一天下。[var1]不过灭国战争并非是一帆风顺,在六国破亡的同时,一些太子或六国宗室贵族还流窜到其它地区组织抵抗,如赵国灭亡后又出现的代国,燕国灭亡后又出现的卫满朝鲜,

  • 研究楚辞,感沐到的不仅是屈原之魂,更窥视到了后世的传承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屈原与楚辞的地位与影响,屈原的楚辞的意义,楚辞及屈原简介

    [var1]明代——以“文学思想”为主的楚辞学研究思想作为楚辞学的高峰,汉代及宋代为最具代表性的时期,首先这两个时代分别诞生了王逸的《楚辞章句》以及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这三部周详完备的《楚辞》注释书籍。其次,这两个时代都具有鲜明的学术思想,它们反映在了楚辞研究上,使得汉代、宋代的楚辞

  • 春秋时期有一个剩女最多的国家,后来还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春秋战国有没有女性国君,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奇女性,春秋战国时期女人的地位如何

    [var1]燕国为公元前11世纪由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是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汉族在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是燕召公奭。在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于公元前7世纪灭掉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房山区)。[var1]燕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华北

  • 孙权在三个自己人手上“翻船”,不仅让吴国被灭,还牵连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权吴国领土范围,孙权的吴国是怎么来的,吴国太和孙权是什么关系

    [var1]在东吴早期,对于以后三国鼎立的预设来说,更多的是希望与曹操南北相望,相安无事的主持自己的政权。在《三国志》中就曾记录过,孙坚和孙策时期的吴国,对汉朝还是保持十分尊敬态度,孙权时期虽然与曹魏时有摩擦,但是却与其的关系还是以缓和的存在。而最后让孙权打破这种维持局面的,莫过于他对三个人任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