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其实与司马懿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两人都是70后,只不过郭嘉是70后的第一代人,而司马懿是70后的最后一代人,郭嘉大司马懿9岁而已。
当27岁的郭嘉经荀彧介绍投靠曹操之后,与曹操一番攀谈,两人都认为对方就是自己想要找的人,于是郭嘉与曹操这对志同道合的君臣组合,开始联手打天下。而同年,年仅18岁的司马懿还在家乡河内郡读书,一幅书生模样。
当32岁的郭嘉协助曹操,以十胜十败论,在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并同时准确预言孙策必死于刺客手下时,郭嘉开始名满天下,不仅成为曹操的首席谋士军师祭酒,同时也逐渐得到了曹操的器重和信任。
同年,23岁的司马懿开始在家乡的郡县担任负责计量的小吏,而在此之前,司马懿已经得到了南阳太守杨俊、尚书崔琰等人的大力赞扬,两人都认为司马懿聪明绝顶,不是等闲之辈,将来会有大有作为。就连当时的曹操也听说了司马懿的名声,而派人请司马懿出仕,被狡猾的司马懿装病拒绝了。
当38岁的郭嘉在为曹操定下以奇计平定辽东的计策,并准确预言刘表是坐谈客,会阻止刘备偷袭后方,从而为曹操解决北征乌桓的后顾之忧时,以兵贵神速及出其不意为曹操献上闪击战,而且功成名就在返还中原的路上,因水土不服,受了风寒,在病逝之时,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悲痛欲绝,顿感失去左膀右臂,以至于一年后的赤壁之战失败之后的曹操大哭:如果郭奉孝还健在的话,怎么会让我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而在郭嘉去世的第二年,曹操采取强硬手段召集不愿意出仕的司马懿,并正告司马懿不出仕便成仁,本着明哲保身如狐狸一般狡猾的司马懿在曹操这头猛虎面前终于低下了头,也就是这一年,司马懿成为曹操丞相府的文学青年。
如果曹操九泉之下知道这个司马懿将来会夺了他曹家天下的话,曹操一定不会这么干,那么这个司马懿在年轻时期,真的就没有人看得他的野心吗?
当然不是。
南阳太守杨俊、尚书崔琰,包括曹操本人,都听说了司马懿之才,在曹操身边任首席谋士的郭嘉当然也知道司马懿这个人,包括曹操后来发现司马懿身上的狼视鹰顾之相,真的是偶然吗?
当然不是。
曹操不仅是个用人高手,更是个相人伯乐,经曹操看中的人才无一不是俊杰之才,为什么就会看漏了司马懿这匹狼呢?
这一切还要从曹操所做的一个梦说起,据记载:有一天曹操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三匹马在同一个槽内吃食,曹操心中感到不快,因此向郭嘉提起这事,郭嘉于是就为曹操解了一把梦。
郭嘉认为三匹马在同一个槽内吃食,就是三马同槽,槽就是曹,三马就是三个姓马的,或者名字中带马的人,意思就是说三个姓马的将要取代曹家天下,这让曹操坐臣不安,当然了,郭嘉并没有明说,只能暗示,以郭嘉的神机妙算,和对当时时局的了解,以及郭嘉看人识人的准确,并非没有道理。
那么,郭嘉明知道司马懿会“造反”,为什么只是暗示曹操,却不明说呢?或许在郭嘉看来,即使他对曹操明说,曹操也不会听吧。
之后不久,曹操认为司马懿有狼视鹰顾之相,并叫曹丕提防司马懿,可惜曹丕并没有将曹操的这个警告放在心上,反而给司马委以重任,曹丕去世之后,还让司马懿成为四大辅政重臣之一,另三个是陈群、曹真与曹休。
这应该就是郭嘉对曹操的提醒,像这种事不可能被记载下来,郭嘉最擅长的就是人物性格分析,比如郭嘉预测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果然言中,比如郭嘉对刘备的预测,早就比隐含的提醒曹操软禁刘备,可惜曹操没有明白郭嘉的意思,郭嘉还成功地预测了刘表的不会北上偷袭许都,只是个坐谈客而已,都 一一应验。
郭嘉一生也没有见过孙策、刘表,不是照样准确的评价了这些人吗?也许郭嘉没有见过司马懿,但对于评价司马懿这个人,郭嘉还是有发言权利的,也许这就是郭嘉对曹操所说的话。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事后诸葛亮,史书对于这种记载也有很多,比如史记说刘邦是龙的儿子,还斩白蛇举义,这些都是事后美化的,但是不管怎么说,郭嘉对于司马懿一定有一个评价,这个评价在与曹操闲聊时肯定告诉了曹操。
如果一定要给郭嘉和司马懿一个评价的话,可以这么说:郭嘉就像灵猴,天生聪慧而神机妙算,识人之术相当精深,司马懿就像野狼,狡猾低调,隐忍冷酷,如同一匹寻找猎物的野狼,在最合适的时机发动了最致命的一击,而且只有一击的机会。
如果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那么灵猴、野狼有一可辅天下,所不同的是,野狼会将天下据为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