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国在春秋战国只有“半次变法”?他表示:其实我也有“半次”

楚国在春秋战国只有“半次变法”?他表示:其实我也有“半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749 更新时间:2024/1/21 16:45:07

而变法在这样的大乱世当中所显示出来的作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可以说,哪一个国家掌握了变法的先机,哪个国家就可能异军突起,就可能成为那个消灭其他的国家一统中原的诸侯国,而秦国能够实现最后的统一,也大抵是商鞅变法之功,当然这也是后话。但是在这些争霸的诸侯国当中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楚国。

[var1]

被后人们熟知的楚国变法大概也只有吴起的变法了,但是吴起进入楚国之后的第一年只是做了一位地方官,他在第二年进行变法,在第三年的时候吴起就被贵族们暗害身首异处了。在此期间吴起还带领着楚国军队打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争,他能够有多少的时间进行变法呢?几乎是少的可怜的。但是楚国在后来的诸多战争当中依旧能够拿得出新军,这个新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起楚国历史上的另外一次变法了。

在整个战国之世楚国并没有任何一次完完整整的变法。在后世人们看来,一个如此强大的楚国仅仅经历过“半次变法”,这半次变化是原本在魏国进行了变法的吴起进入楚国之后发起的,但是吴起因为变法危害到了贵族的利益,因此被贵族们陷害暗杀在楚国王宫。

[var1]

吴起死后楚国的变法也胎死腹中,从此之后出国就再也没有经历过任何一次变法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其实除去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之外,还有一个人也曾经在楚国进行过变法,只不过这个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太过于显著,以至于后来的人们一提起他想到的都是他在文学上面的成就,也就磨灭了他在变法上下的功夫了。

这个人就是屈原。一提起屈原我们想到的都是他的楚辞。在屈原之后楚辞才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并且被广大的人们所接受。后来,屈原所写的《离骚》也是名传后世,它在韵律上的成就基本上是不可超越的。但是出去这些文学成就之外,屈原在楚国变法上的成就也应该是十分咸粥的。

[var1]

屈原的政治主张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美政”,所谓的“美政”指的就是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屈原这样的思想在他的作品当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后世的很多人都认为屈原留下来的文学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离骚》中所说的“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屈原认为的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因此,屈原凭借着他的“美政”思想在楚国掀起了一次变法。变法当中屈原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这一点与秦国商鞅变法当中商鞅的政治主张及其相似,他们都是反对贵族垄断权力的体制。其实,通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屈原身上表现出来的他在《离骚》中所言的“余独好修以为常”的美好品德。

[var1]

因为屈原本身就是一位贵族,他能够把自己贵族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的后面,这足以见识到他的品格有多高尚了。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所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虽然这些人的出身都不是很高贵,但是这些人的历史功绩却远远大于某些贵族。

屈原改革家的立场在他所写的《惜往日》一文中也有着确切的叙述。

这其中记载了他实行改革的具体实践:“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立法兮,属贞臣而日侯。”

通过这样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屈原认为他进行这样的改革首先要得到楚王的支持,我们通过屈原的变法和商鞅的变法这两个变法的结局就可以看到,在当时君王对于变法的支持对于变法的结局有着直接的影响。

[var1]

第二个主张是允许后代们继承前辈革新家的遗业,这与商鞅变法当中所说的允许后人们继承先辈的军功也是不谋而合的,这样就可以极大鼓励民众为国家立功的信心继而就可以提升军队的战斗实力。

第三个主张是要建立新的法制为中心内容,这与商鞅变法对于立法上的改革也有重合之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屈原对于变法的规划和主张实际上是非常先进的。有秦国的商鞅变法做例子,如果屈原能够在楚国将变法进行下去楚国的结果可以想象的。但是,屈原的变法却失败在了当时的楚王身上,当时的楚王因为听信了贵族和其他的奸佞小人的话将进行了一半的屈原变法暂停,这也导致了屈原的变法没有完完整整的进行下去。

如果确认能够遇上一个如同与秦孝公那样的君主的话,楚国后来的命运也一定会截然不同。但是虽然屈原没有能够实现一次非常完整的变法,可这也磨灭不了屈原作为改革家的身份,后世人们对于屈原的变法主张不了解的原因,只是因为屈原在文学上的造诣太过于高深,文学的光辉掩盖了他在变法上的功绩,但是屈原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算得上是十分先进的了。

参考资料:《惜往日》《离骚》《史记》

更多文章

  • 战国竹简证实:马陵之战另有内幕,史记又一记载被推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国马陵之战在哪里,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时期吗,马陵之战是史记吗

    数十年后,孙膑横空出世,率领齐军连胜两场,尤其是马陵之战,一战歼灭十万魏军,杀死魏大将庞涓,俘虏魏太子申,重创了魏国,改写了战国局势,从此魏国沦为二三流国家。对于改写战国局势的马陵之战,史记描述得非常神奇,先在马陵道击杀了轻兵冒进的庞涓,后是“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重点突出孙膑用计击杀

  • 春秋时期周天子为何势力一落千丈?春秋五霸为何敢欺负周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春秋五霸与周国关系,春秋五霸和周王朝的关系,春秋周天子实力

    [var1]周武王一口气分封了八百多诸侯,周天子只留下了中原作为王畿之地。在西周初期王畿之地,方圆数千里绵延不绝。此时的周天子是所有诸侯里面最强大的。四方诸侯也都唯周天子马首是瞻。按时进贡、带兵随从作战。[var1]根据史料记载,周天子拥有三支强大的王师,这些王师就是周天子直接指挥的。一是驻防镐京的

  • 封君与封侯均为诸侯僭越行为,战国后期侯的地位超过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封君一览表,战国封君制的特征,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

    顾炎武曾谈道:“七国虽称王,而其臣不过称君,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是也。秦则有称侯者,如穰侯、应侯、文信侯。”他看到了称王和称君之间的关联性,但所言“不过称君”则似乎欠妥。各国封君情况战国时代各国的封君,就其本身身份来说,不外乎是:国君的亲属和外戚,国君和太后的宠臣,有功的将相大臣。在各国的

  • 范睢中苏代反间计与白起结怨?别信,这只是司马迁脑补出的神情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起杀范睢,范睢与白起有矛盾吗,历史上的范睢和白起

    秦国能从一个边陲小国崛起,并在战国七雄中胜出,进而豪取天下,有五个人居功至伟。这五个人就是人们常说的“秦国五大名相”: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百里奚辅佐秦穆公三置晋君、尊王攘夷,提高了秦国的声望和政治地位,最终独霸西陲。商鞅推行变法,强根固本,极大地增强了秦国国力。张仪首创连横策略,

  • 一口气看懂十六国混战!历史上真实的十六国,到底是个怎样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十六国全部的关系图,十六国历史简述,十六国演变全过程解说

    [var1]在这段长达一百多年的混战过程当中,北方涌现出来的割据政权,其实不止十六个。但对于有些存在时间过短的政权,后世史学家就没有统计。而那些存在时间比较长,对历史影响也比较大的政权,总共有十六个,所以后世就将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十六国时代。因为当时南方还有一个东晋政权,长时间存在着。所以这段历史

  • 为何赵国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却选了邯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邯郸是赵国还是燕国的,战国赵国晋阳分布图,晋阳是赵国吗

    (一)定都晋阳赵国最早的都城,正是在晋阳,而当时选择晋阳其实和“三家分晋”的历史背景关系密切。当时的晋国国政被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氏、赵氏、韩氏六卿控制。而其中赵简子赵鞅,非常具有战略眼光,他精心挑选之后,发现晋阳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战略意义的大本营。为何这么说呢?他是从这三个方面考虑的:首先,从军事

  • 春秋有位美女,杀3夫1君1子、亡1国2卿,9个男人因她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春秋战国时期的杀君案,春秋战国惨死的君王,春秋时一女子嫁三个国君

    人们说她“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九个男人因其而死”,她为何会被人如此称呼?她那悲惨多舛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var1]私通、远嫁、成为寡妇——夏姬夏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公主,出生于楚成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40年),她的父亲是郑穆公,母亲是郑国公的少妃姚子。与夏姬一同出生的还有一个男孩,名叫貉

  • 秦始皇的弟弟,赤手空拳为秦国讨要百里疆土,事后为何反要叛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始皇弟弟为什么叛秦降赵,秦始皇的四个兄弟,秦始皇是怎样建立秦国的

    [var1]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当然就是因为成蟜的亲哥哥秦始皇了。因为当时秦国国内的环境有些特殊,导致成蟜只要回去之后,就一定会面对各种打压,甚至直接被囚禁至死,所以才会不得不选择叛逃。要想说清楚秦始皇和成蟜的这段恩怨,这还得从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嬴异人开始说起。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生

  • 《吕氏春秋》的一则寓言,被司马迁改编入《史记》,后人信以为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吕氏春秋简短小故事,吕氏春秋中著名的故事,吕氏春秋里的寓言有哪些

    话说,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抛弃了“帝”的称谓,改称为“王”,又尊称为“天王”,以别于旧时代,彰显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开始。补充一句,后世太平天国虽然袭用了很多西周制度,但洪秀全称天王而不称帝,是因为他觉得“皇上帝乃是帝也,虽世间之主称王足矣。岂容一毫僭越于其间哉!”这一点,他的“天王”之号和周天子的“天

  • 春秋五霸都有谁?说法多种,一清代学者提法独特,应和您想的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春秋5霸怎么排名,春秋5霸指的是谁,春秋五霸的十大特征

    “春秋五霸”之说,最先始自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荀况所著的《荀子·王霸》。原文有提到:“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荀况认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五个国君“威动天下,强殆中国”,建立了霸业,王霸天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