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刚去世的时候,蜀汉也没有大规模军事行动。轲比能闹了曹魏十几年才被刺杀,后司马懿平了公孙渊。这些都做完了,才为后来魏伐蜀奠定了基础。曹真和司马懿也伐过蜀,但是失败了。因为诸葛亮北伐次数太多,连续不断地北伐,让后人觉得曹魏都没怎么出击,其实只是忽略了罢了,不过次数确实也是较少。
诸葛亮北伐总想着拉上东吴,孙权也响应过,所以曹魏是两面开战。只不过诸葛亮进军太快,孙权没跟上。孙权最后一次响应诸葛亮北伐,出兵攻打合肥,但是有满宠的防守,仍然没有攻下。曹魏一家对抗两家,北面还有敌人要防备,兵力再多,也比较分散。集中兵力南下是有风险的。
曹爽伐蜀的时候,被王平打败。曹魏不是不主动进攻,而是前期都失败了。蜀国频繁进攻是以攻代守。不然以蜀国的国力和地盘早晚会被灭的。同时也是转移矛盾,一致对外,蜀汉内部其实并不安稳,有着各派势力。诸葛亮的意图是即使不能灭魏,多拿下一些地盘也是好的。
同时还有天灾的影响,魏国连年水旱,伐吴又失败,需要休养生息。曹丕后来也责备自己穷兵黩武,开始休养生息。曹叡时期多线作战,曹叡本人又大兴土木,对国力消耗很大。一旦打仗,人口消耗就会很大,并且伐吴,伐蜀又失败,没有收益。结果就成了积极防御反倒可以消耗吴蜀。谁打谁也打不赢,谁先进攻谁吃亏。
当时经济重心还没南移,北方的人口,土地,粮食产量,经济,整体实力强于南方。蜀国和吴国要是不主动侵扰魏国,魏国只会更快地积攒实力,打一打还能消耗一下魏国。还有打赢的几率。老二和老三联合起来揍老大,老大虽然厉害,但是没有直接灭老二老三的实力,所以老大要谨慎,多积攒实力再出击。时间越长,对魏国就越有利,魏国只要休养生息就好。
魏国休养生息,蜀国频繁进攻,都是最适合自己的策略。事实证明,曹魏和继承了曹魏的西晋最终夺取天下,其实若没有意外,天下的归属早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