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因泰安市文物部门进行石刻调查,笔者随有关人员一起对部分碑刻进行研究,有幸接触泰安六郎坟社区存放的一通宋代墓志铭,该墓志铭详细记述了墓主人的生平及当时的当地生活及历史事件,其中提到了北宋时期崇道排佛的历史事实及道士张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
墓志即为《宋故将仕郎姜公墓志铭》,系2017年3月出土于泰安市六郎坟村附近,墓志及志盖尺寸相同,均为长56.5厘米,宽66.5厘米,厚13.5厘米。志文楷书,共计37行,满行33字。据该墓志碑文记载,“公姓姜讳规字子正”,原为东平肥城人,后迁兖州奉符县奉高乡(今泰安高铁新区六郎坟)。姜规一生乐善好施,至宣和五年(1123年)七月卒于家中,得年六十六岁。据此推算其出生应为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
在姜规墓志中记载了有关岱庙北岱宗坊旁升元观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乡人王彪死攒建封院,其后,院改为升元观,县督起攒,限甚逼。彪弟奕贫不能举,公为出钱丐地,使即日办其事。其周人之急如此。”
在泰安岱庙的碑廓中,保存有一通宋政和八年(1118年)《升元观敕牒》,该碑碑文亦有:“建封院一所,逼连岳庙之后,殿屋完备田产颇多,只一村僧占据主持,任从民间安攒邱墓,秽恶不蠲,深虑渎真仙不便,欲乞申朝廷改为道观。”
这两通石碑相互印证了北宋宋徽宗时期,曾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尊道抑佛运动,而在这场宗教信仰的变革中,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
据史料载,宋徽宗崇信道教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地,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乃神霄玉清王下凡,将玉清宫改为玉清神霄宫。在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玉皇宫有一通镶嵌于墙壁上的宋道士刘支离所写《咒水符石刻》,旁边为宋四帝御押石刻,咒水符石刻左边上有一行小字为:神霄玉清宫赐紫袍道长字样。由此足见宋朝崇道现象。宋徽宗贬斥佛教,诏书饬令道尊于佛,令佛家以道为名。宋徽宗不顾国家财力、物力,大兴宫观,并通过各州县推荐会法术的道人。
宋徽宗在任时曾有一场京城被洪水所侵,请道士禳之,毫无效验,只得忏悔破佛之罪,随后礼请三宝,洪水遂退。大观元年(1107年)二月,诏令道士女冠位在道士僧尼之上,严令各士庶阶层禁止崇拜佛僧,公元1119年正月,宋徽宗又下令将佛教人物改为道教神仙人物,同年5月又下令僧人学习道术及法术。宋徽宗尊道排佛并没有让他成为上天、人间、地府的主帝,并最终导致北宋灭亡,与儿子宋钦宗一起被金人掳掠北上,囚于五国城中,终日坐井观天,最后困死于此,千年历史更迭,人们心头依然无法泯灭那场残烈的靖康之耻和北宋的灭亡。
《宋故将仕郎姜公墓志铭》同时亦在碑文中记载了当时泰安的道士张舜民的有关生活事情,并称其因事累匿跡自经且将死。据泰山文化学者撰文解读,此道士张舜民事件当或与宣和元年(1119)道教头目林灵素失势被逐有关,张舜民时为岱岳观主。因为水帘洞石壁有题刻“元祐六年,刘仲平游,岱岳观主张舜民同来。二月七日。”等字样。(文/许修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