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阎王为何一见李世民就吓得跪拜?看看他前世,玉帝都得让其三分

阎王为何一见李世民就吓得跪拜?看看他前世,玉帝都得让其三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744 更新时间:2024/1/26 23:07:03

人生死的阎王爷。因为一旦见到他,便意味着你已经死了,所以无论谁都对他害怕不已。

但在西游记中却出现了一个例外,唐太宗李世民进入地府后,阎王竟被吓得亲自跪着迎接,这是为何呢?难道地府里的大王还害怕人间的皇帝吗?那为何唐高祖李渊却成了孤魂野鬼呢?

首先我们来谈谈李世民为何会来到地府,这一切还得从大怨种泾河龙王说起。他本来好好管理着他的地盘,但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家族越来越少,海里的小鱼小虾总是很容易就被人捞走了。于是他就去查找真相,很快就发现了原来人间有一个很会算命的袁先生,他总是能很清楚地算出哪片海的鱼最多,从而给那些渔民们提供便利。

时间久了海里的鱼都要被捞光了,于是为了自己的家族着想,龙王就去跟算卦先生打赌,让他算出什么时候会下雨,如果没算准刚好可以带走他。果然到了算卦先生说的那个点,玉帝就下达了指令要下雨,这龙王就不服了,为了赢算卦的就擅自把下雨时间给改了。这一改可好,玉帝大怒,龙王得受罚了。

龙王害怕的不得了,就去找算卦先生帮忙,算卦先生说可以求唐太宗保他,最终太宗也答应了要保他。但执行这件事的却是耿直的魏征,这魏征可是不得了,梦里就把龙王给砍了,太宗想拦也拦不住呀,于是龙王就这样没了。

这件事后龙王对唐太宗愤懑不已,认为都是他害自己没了命。于是龙王气不过,就天天托梦给李世民让他下来赔罪,时间久了,李世民就真挂了,被迫到地府与龙王对峙,然而到了地府,李世民受到的待遇让众人都惊呆了。

李世民刚来到地府,心都还没定下来,便早早有判官在路边跪着迎接他,还毕恭毕敬地叫喊着,“请陛下饶恕臣远迎之罪!”说着这句话的,便是魏征曾经的好兄弟崔钰。

而如今他成了冥府的判官仍对李世民十分恭敬。接着他护送着李世民到了鬼门关,这时候能看到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三人正怨恨地站在此地,其中李建成兄弟一看到李世民,便怒不可遏地上前想要把李世民收拾一顿,崔判官便马上让手下阻止,最后成功把李世民护送到了阎王跟前。

得知李世民来到了这里,十殿阎王都跑出来一起迎接,甚至伏礼参拜,就像是把李世民当成了他们的

老大。还让崔判官陪着李世民游览地府,最后更不可思议的,便是崔判官为了李世民把生死簿都给改了,为他增加了二十年的寿命。这就让人不得不疑惑,难道皇帝到了地府,都可以享受这么高的待遇吗?

但是看看李渊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唐高祖李渊不仅没受到好的接待,甚至连个不知名的小鬼都敢随意冒犯他,可见唐太宗李世民是受到了“特殊“关照的人。不然李世民之前有那么多的国家和帝王,若是每个皇帝都要这样特殊关照,地府里的鬼不得累死,那么为何只有李世民能受到这样的特殊关照,让阎王都得亲自迎接呢?

首先便是李世民的前世过于牛逼,连玉皇大帝都得礼让三分。据传闻李世民的前世是紫薇大帝,而紫薇本是道教的神,道教四御之一,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辅佐玉帝管理星界,可见他的地位有多可怕。所以地府的阎罗王见了都害怕不已,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给得罪了。可见有权势有地位,哪怕到了阴间也不会过得太差。

而至于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为何成了孤魂野鬼,就得从上面说的崔判官说起了,崔钰是李渊时期的大臣,但却被李渊抄家灭族了。不仅如此,李渊还修改史书把崔钰删掉,让历史中不存在这个人。而如今崔钰当了阴间的官,不报复李渊都算好了,怎么可能还会帮着他呢?

最后关于李世民入地府的情节,也是为了给后来的唐僧取经做铺垫,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地府里的许多冤魂都无法得到超度,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去西天取经,得到经书得以超度。那为何李世民能得到这样的特殊“关照”呢?

这也是与西天取经有关,其实从前因后果不难推断出这是菩萨精心设计来的一个局,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唐信奉佛教。

所以,十殿阎王都对李世民毕恭毕敬,而唐高祖李渊虽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却生不逢时,错过了当时西方佛教的机会,并且他对李世民怨恨不已,与冤魂建成、元吉一起,因此便成了孤魂野鬼,在地府不受待见。

本文由老谭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一书法家宰相,因直言进谏被皇帝杀害,只为后世留下2部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著名书法家,唐朝后期最著名的书法家,唐朝中期的杰出书法家

    可是被武则天迫害致死的众多无辜人士却是无法掩盖的事实,这不是一句是非功过由后人评价就可以回避的暴虐。宰相欧阳通因为直言进谏被武则天杀害,一代书法家悲惨落幕,只留下了《道因法师碑》《泉南生墓志》两部作品,不得不说是书法界的一大憾事。著名书法大师欧阳通,初唐四杰、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四子,本是名声显赫

  • 唐代的避讳之风无处不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代避讳字,唐朝的陋习,如何看待唐代避讳现象

    南诏文化人待遇颇高南诏统治者对待掳掠回的文化人待遇颇高,“郑回者,本相州人,天宝中举明经,授州西泸县令,阁罗凤以回有儒学,更名蛮利,重爱之,使教凤迦异……又异牟寻立,又令教其子寻梦凑,回久为蛮师,凡授学,异牟、梦凑,回得棰杖,故牟寻以下皆惮之”,这里记述了安史之乱时被南诏俘虏的郑回,因其饱学儒学,被

  • 文成公主入藏展示了大唐的风范,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去吐蕃和亲的公主,当年文成公主是怎么入藏的,文成公主在唐朝的地位

    贞观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提出要娶一位唐朝的公主,结果遭到了拒绝。结果双方爆发了战争,松赞干布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不过唐军打败了吐蕃,松赞干布害怕了,派遣使者来大唐谢罪,还再次请婚。于是,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她就是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

  • 五代十国时期:商业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出现萌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五代十国经济表现,五代十国南北经济发展,五代十国社会发展趋势

    作为我国历史上继五胡十六国之后的又一乱世,五代十国的存在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当中可谓是显得颇为籍籍无名。从变革力度来看,五代十国与春秋战国相比远远不及;从激烈程度来看,它与五胡十六国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而从传奇性来看,三国时代经过《三国演义》的推广之后,更是远远大于五代十国。但即便如此,这并不代表五代十

  • 唐朝的强大不是没有道理的,看看他们的骑兵部队,你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的骑兵有多可怕,唐朝骑兵谁厉害,唐朝骑兵兵种名称

    唐朝在骑兵运用上最出色的一场战争,莫过于虎牢关之战,当时的李世民就是凭借骑兵的优势将一场本可能被敌方两面击杀的局面,迅速反败为胜。当时唐军在李世民的带领下一度将王世充的根据地包围下来,但是面对王世充的坚守和洛阳稳固的城防,李世民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打开局面,而这时候另一个割据势力窦建德派兵支援王世充,为

  • 为何南宋会被后世公认为正统王朝,而南明却被认为割据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宋能划江而治南明为啥不行,南宋和南明的实力,南宋南明历史

    这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晋、唐、宋、清这几个王朝做到了重新控制首都,或重新组建首都并延续王朝统治。南宋和北宋是一个王朝,和西汉、东汉以及西晋、东晋类似。理由很简单,因为南宋建立在北宋灭亡之后。尽管“伪楚”夹在南宋和北宋之间,但张邦昌从未实控过局面,显然和夹在西汉东汉之间的王莽新朝不可同

  • 成吉思汗俘虏敌军妻女,全部纳为己用,为何从不担心她们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成吉思汗杀了多少俘虏,成吉思汗被俘虏过吗,成吉思汗对俘虏的态度

    在无数征战中,许多和自己对抗的人都被自己灭掉,但是女子一般都作为俘虏,这也是为何他可以有好几百名嫔妃的原因,因为这些女子都是战争中的战利品,这很令人惊讶,成吉思汗果真是凭本事抢来的女人啊。因为蒙古国彪悍的民风,使得其他部落不敢与其交锋,这就造成了成吉思汗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部落或是国家都会用自己的妻

  • “澶渊之盟”开启了宋辽双赢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辽的澶渊之战,澶渊是今天的哪里,澶渊之盟对辽和宋的影响

    “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为:宋辽约为兄弟之邦,宋真宗尊称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北宋每年向辽输送“岁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以白沟河为界河,沿边州军,各守原有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双方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从盟约内容看,主要还是规定宋辽双方罢兵言和,各守原疆

  • 宋朝皇帝吃的太奢侈,其中有一宫廷厨艺,至今为何未能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皇宫内管理皇家膳食的宫人名叫“司膳内人”,这一称呼也是自宋朝以后对这一人员一个统称。“内人”就是指的宫人。宋朝由司膳食内人记载的一篇《玉食批》再现了宋朝皇宫里的美食。这里所说的“玉食”就是珍美的食品,而“玉食批”是指皇宫里的菜单,“批”是古代公文一种。可见宋朝时皇宫里就有专门用公文形成的菜单。且

  • 长期袭扰明朝的蒙古军队,到了明朝末年为什么反而不袭扰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怎么对付蒙古骑兵,明朝对蒙古军事战略,明朝末年蒙古军队

    土木堡之战那到了明末,这些蒙古军队怎么反而消停了,不袭扰明朝了呢?有一句简单的话讲就是:我也想,但是实力不允许呀。到了明末,蒙古部落继承了其光荣传统——又分裂了。要说这段历史,那是符合了《三国演义》上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朝中期,蒙古人称为达延汗,汉人称为小王子的人出现了,他又一次统一了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