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澶渊之盟”开启了宋辽双赢局面

“澶渊之盟”开启了宋辽双赢局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673 更新时间:2024/1/19 10:02:51

“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为:宋辽约为兄弟之邦,宋真宗尊称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北宋每年向辽输送“岁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以白沟河为界河,沿边州军,各守原有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双方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

从盟约内容看,主要还是规定宋辽双方罢兵言和,各守原疆界,互不侵犯,和平共处。此后,辽军退出宋境。

宋太祖赵匡胤起,到宋真宗初年,宋辽交战不下百次,实力相当,胜负难分。但是,巨额的军事开支,使得双方都难以吃得消。如河北一带战场,“丁壮毙于传输,膏血涂于原野”,农民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农业生产,想过上安稳的日子更是一种奢望。

此外,北宋为巩固中央集权,加强“税收”,实施“恩逮于百官而唯恐其不足,取材于民不留其余”(《廿二剳记》)之政策,却进一步激化矛盾,不断发生农民起义。据不完全统计,北宋开国至太宗朝结束,先后发生周弼领导的充州农民起义、福建农民起义、关中杨萃起义、杜承褒领导的渝州农民起义、李仙领导的渠州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四川农民起义等六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还不时发生其它小规模起义。可见,北宋前期的军事开支还是相当巨大的,当时的经济难以负担。

盟约签订后,在领土纷争上迫使辽朝放弃了收复关南十县和不断南下侵扰,宋辽边境的数州宋人的生活才得以回归正常。北宋不再提及收复燕云十六州,辽朝也不再索取关南地,双方和平共处。况且30万岁币,对于当时经济发达的北宋来讲,负担不算大。北宋宰相王旦曾说过:“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赐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这些绝不是王旦的吹擂,要知道,这“三十万岁币”,对于每年庞大的军费开支和百姓的安居乐业,不值得一提。且在随后设立的榷场互市贸易中,北宋政府凭借经济优势从税收中获得补偿。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中载道,榷场互市贸易使“祖宗朝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也提及:“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可谓“取之于虏,而复用之于虏”。因此,“澶渊之盟”对于宋朝来说还是相当值的,而且,作为中原王朝,宋朝为“兄”,辽圣宗为“弟”,同辈级别,不丢人的。

盟约签订次年,宋朝遣使前往辽国贺萧太后生辰,宋真宗致书时“自称南朝,以契丹为北朝”,只是有大臣上书:“《春秋》传中的夷狄外国,封爵不过是子爵,今承认其辽国国号,已经足够了,何必并称南北两朝”,不满宋真宗在国书中将宋辽置于平等地位,但宋真宗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从辽国方面来说,应该说是“澶渊之盟”的最大赢家。尽管“失去”“关南之地”,却坐拥燕云文明发达地区,且“三十万岁币”,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游牧民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仅终辽圣宗一世,“岁受南宋馈遗,内府之储,珍异固山积也。”不用打仗,每年还有邻国于秋天按时交付银绢,只要是正常人,都会高兴。因此,其后百余年间,辽宋基本“百年和好”。

要知道,虽然辽国在圣宗时期已向封建社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一起发展,社会生产取得了很大发展,如辽海地“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膏腴之地(《宋史》)”,但是,还是和北宋的差距巨大。尽管军事上有诸多优势,又控制着燕云地区等战略要地,但是经济决定一切。

在这场战争中,,萧太后喝韩德让给辽国带来了如此大的好处,他们的地位在国内更加稳固。萧太后赐韩德让耶律皇姓,封为晋王,赐以大片采邑。三年多后(辽朝统和27年),年五十七的萧太后病死。辽圣宗对韩德让也十分尊敬,直到他去世,还将他陪葬于老妈的坟陵。

118年间,宋辽双方礼尚往来,正史载双方互使共达380次之多。当然,双方都以最高礼仪接待对方使臣,帝后生辰、正旦、祥节、婚庆、皇子诞生,只要能找到借口,双方随即借机走亲戚串门。即使是辽朝边地发生灾年,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就是宋徽宗也曾告诫守边大将不要轻开边衅,“南北生灵,皆朕赤子。”

辽国方面,萧太后、韩德让等人自不用说,辽圣宗也是“大力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后来,宋真宗驾崩消息传来,辽圣宗立即“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辽史》载:“辽之诸帝,在位长久,令名(美名)无穷,其唯(辽)圣宗乎!”

辽圣宗死后,其子辽兴宗仍“自鼓琵琶上南朝皇帝(宋帝)千万岁寿。”紧接其后的辽道宗也一样,曾自铸黄金佛像,并在像后铭文:“愿后世生中国”。“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经过长期的战争对峙消耗,实力趋于拉锯状态下就领土纠纷等问题互相妥协让步签订的互利和平友好之约,开创了宋辽关系史上和平友好相处的新局面。

更多文章

  • 宋朝皇帝吃的太奢侈,其中有一宫廷厨艺,至今为何未能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皇宫内管理皇家膳食的宫人名叫“司膳内人”,这一称呼也是自宋朝以后对这一人员一个统称。“内人”就是指的宫人。宋朝由司膳食内人记载的一篇《玉食批》再现了宋朝皇宫里的美食。这里所说的“玉食”就是珍美的食品,而“玉食批”是指皇宫里的菜单,“批”是古代公文一种。可见宋朝时皇宫里就有专门用公文形成的菜单。且

  • 长期袭扰明朝的蒙古军队,到了明朝末年为什么反而不袭扰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怎么对付蒙古骑兵,明朝对蒙古军事战略,明朝末年蒙古军队

    土木堡之战那到了明末,这些蒙古军队怎么反而消停了,不袭扰明朝了呢?有一句简单的话讲就是:我也想,但是实力不允许呀。到了明末,蒙古部落继承了其光荣传统——又分裂了。要说这段历史,那是符合了《三国演义》上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朝中期,蒙古人称为达延汗,汉人称为小王子的人出现了,他又一次统一了蒙

  • 这个王朝曾是北宋最强劲的对手,后来集体失踪至今下落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王朝曾是北宋最强劲的对手,后来集体失踪至今下落成谜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线,宋朝又分为北宋时期和南宋时期,当初在建立宋朝以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乱象的再演,一招“杯酒释兵权” ,将兵权与财政 权集中到了中央的手里,但也因此导致宋朝的军事实力偏弱,在与周围强敌的战争中屡屡失利。

  • 谋略不输刘伯温,才气不输王阳明,他是明朝第一奇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伯温和王阳明谁厉害,王阳明刘伯温齐名的还有谁,刘伯温王阳明哪里人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有人说是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而著称于世,向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之说。所以,称刘伯温为明朝第一谋士更合适些。刘伯温有人说是王阳明。写过畅销书《明朝那些事》的当年明月就是这么认为的。当年明月曾说,“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华文

  • 人皆养子望聪明,他惟愿孩儿愚且鲁,苏轼别具一格的洗儿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洗儿诗,苏轼经典嬉戏诗句,苏轼写过和孩童有关的诗

    作为小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次洗澡,那是非常隆重的,历史上很多名家也都写过有关于洗儿的诗词,比如梅尧臣的:“画盆香水洗且喜”,白居易的“玉芽珠颗小男儿,罗荐兰汤浴罢时。”杨万里《贺必远叔四月八日洗儿》“吾家英杰相间起,胄出关西老夫子……愿儿长成读祖书,再起门户光乡闾。”甚至欧阳修还为梅尧臣的儿子写过一首以

  • 暴君|雄才大略而又荒淫暴戾的三志帝王—完颜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完颜亮一生简介,完颜亮是个怎样的君王,沈筝和完颜煌后续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完颜亮塑像史载完颜亮生于公元1122年,字元功,今天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国的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庶孙,金朝的第四位皇帝、文学家,史称金废帝,父亲完颜宗干,金太祖的庶长子,金熙宗执政时期封为太师,梁宋国王。完颜亮自幼就展现出了他的天授英才,多谋善断,同时

  • 南宋末年很多人投降蒙元,为何明朝不准此人后代参加科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宋为什么怕蒙元,蒙元与明朝最后的决战,南宋对蒙元最后的态度

    薄寿庚的先祖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不过他的先祖何时来到中国,从何地来到泉州,则有不同说法:阿拉伯说和占城说。前者说法一般来自《德化蒲寿庚家谱》,认为:其来华先祖为蒲孟宗,“嘉佑中,以左垂治蜀,遂为西蜀人,居间州。”即《宋史》里的蒲宗孟,《宋史?蒲宗孟传》载其为阆州人,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官翰林学士

  • 朱元璋临终留下6字遗言,建文帝若听,朱棣早已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临死喊朱棣是想干什么,朱元璋的死和朱棣有没有关系,朱元璋临死前为什么不杀了朱棣

    但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怪圈又必须上演,生命里的最后二十载,随着年龄渐长,一桩桩大案,胡惟庸诛灭九族、李善长诛灭九族、蓝玉剥皮实草……人都说和棺定论,而他的一生足够成功,以至于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毛爷爷也将他比之仅次于李世民的第二帝王。但他的狠辣也一样饱受诟病,而这一切的根由则是为了他的朱氏江山,

  • 明朝与日本大战,明军本可以消灭日军,却为何讲和?结果还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军vs日军,明朝对日本有哪些战争,明军对日军有哪些胜仗

    万历朝鲜之役战争的原因万历朝鲜战争是发生在明朝的一场战争。明万历年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其野心迅速膨胀,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到朝鲜的拒绝。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

  • 建文帝最信任的大将李景隆,为什么会成为朱棣的大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棣与李景隆,朱棣与李景隆关系如何,朱棣对李景隆怎么样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登基继位,是为建文皇帝。李景隆因是建文帝心腹,深受亲近信任。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起兵造反,朱允炆接受黄子澄的推荐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军五十万北伐。但不知是朱棣太厉害还是李景隆太菜,在对燕军的作战中李景隆几乎没什么胜绩。1400年10月李景隆被建文帝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