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怪圈又必须上演,生命里的最后二十载,随着年龄渐长,一桩桩大案,胡惟庸诛灭九族、李善长诛灭九族、蓝玉剥皮实草……
人都说和棺定论,而他的一生足够成功,以至于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毛爷爷也将他比之仅次于李世民的第二帝王。
但他的狠辣也一样饱受诟病,而这一切的根由则是为了他的朱氏江山,他的儿子朱标和那个不成器的孙子朱允炆。
1392年,懿文太子朱标盛年而崩。这也让朱元璋很是心伤,而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炆,虽然孝顺但却未经世事,更是文弱书生模样。
而此时在外镇守边疆的“塞边九王”,二儿子秦王朱樉、三儿子晋王朱棡相继去世,四子燕王便成为魁首,实力强劲,内又有蓝玉手握军权,于是蓝玉案先爆发,一代名将蓝玉最终落得一个身死家灭的结局。
而洪武二十八年,朝鲜使臣李芳远(也是后来的国王)前来朝贡,敬献良马,路过北京便将其中一匹好马送给了朱棣。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敢僭越规制私自收受他国赠送国礼,而燕王朱棣也深知父亲手下锦衣卫的厉害,思忖再三便向朱元璋坦白。朱元璋大怒呵斥“朝鲜王何得私交?”
而此后虽然朱棣再无过错,但已经深知朱棣野心又处理了卧榻之侧大将的朱元璋也便开始了他的布置。
洪武三十一年,已经病入膏肓的朱元璋下诏武定侯郭英,命令他为总兵,都督刘真、宋晟为之副,由辽王节制,屯兵开平(今山西太原)迤北;还向都督杨文下令,以北平都司外加燕王、谷王、宁王的护卫也一同前往,一切号令,皆出自辽王。
目的已然十分明确,朱元璋深知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并不一定是儿子朱棣的对手,所以才会抽调兵力进驻开平以辽王节制,并以此来 节制、削弱驻守北平的朱棣。
在长的寿元,也终有油尽灯枯之时,做完这些朱元璋将朱允炆招致面前,气若游丝的说到“燕王不可不虑!”6个字,朱元璋定然不会认为这简单的6个字会一语成谶,因为他已经考虑得足够周全,并且弥留之际还强撑着又将女婿梅殷招致床前,“敢有违天者,汝其为朕伐之!”一切都安排妥当,朱元璋留下遗诏,便撒手而去。
也就在建文帝按照遗诏,禁止亲王奔丧,安葬 朱元璋,然后登基为帝,而后启用老师齐泰、黄子澄的计谋——削藩。
就当时的环境而言,这本是一场必胜的对局。但是也就在拿朱棣的兄弟周王朱橚开刀,继而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轻而易举的收拾之后,建文帝朱允炆飘了。
历史不止一次地告诫我们,任何不懂得敬畏对手的人,都将自食其果。楚霸王项羽便是如此最后落得一个被杀身首异处的结局,淝水之战前秦苻坚亦是如此。
而建文帝在继位伊始,机会可谓是大把。他也并未将爷爷朱元璋的遗言记在心中,简洁的六个字被置若罔闻,以至于最终葬送大好局面,成就了叔叔朱棣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的成就。
1398年和1399年,朱棣自持实力并不够强大,朱棣亲自前往南京请罪,期间更是装傻装病,还曾将儿子送到南京为质子,但是在朱棣的精彩演技与愚蠢的建文帝的联袂演出之下,朱允炆竟然又将朱棣及其诸子一一放归。
最终,在姚广孝等人的谏言之下,更在愚蠢的建文帝衬托之下,又没有了后顾之忧之下,朱棣发动“靖难之战”。
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城,在位仅4年的建文帝,见大势已去,放火烧毁宫殿,不知所踪。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