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鲜之役
战争的原因
万历朝鲜战争是发生在明朝的一场战争。明万历年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其野心迅速膨胀,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到朝鲜的拒绝。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4万人,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军
战争情况
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攻陷朝鲜京城平壤,驱逐朝鲜国王李昖,这时朝鲜向宗主国大明求援。此时的明朝,在经历了张居正改革之后,国库充盈,革弊施新,国力达到一个顶峰。明朝集结辽东军约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
大明的军队英勇无敌,在朝鲜平壤大败日军小西行长部,歼敌上万人,明军仅阵亡七百九十六人,受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明朝的近四万援朝部队在提督李如松的指挥下大举南下,日军各地守军望风而走,明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在半月之内收复失地五百余里。在朝鲜国都西北的碧蹄馆,明军再次打败日军。同时在各大战区,明军和朝鲜军队均取得胜利。
1593年6月,日军开始向明朝求和,双方开始休战。议和成功后,日军退回本土。
万历朝鲜之役
为什么明朝会答应议和
在战争初期,朝鲜军队早早被击溃,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明朝以4万大军直接面对日军近16万军队,在兵力全面弱势的情况下打败日军,帮助朝鲜收复失地。在战场上,明军占据主动,完全有实力消灭日军,而且朝鲜人也是坚决反对求和的,那么为什么明朝不顾朝鲜人的反对,答应日军的求和呢?其实正是答应了日军的求和,给了日本喘息之机,才会导致日军在3年后再次侵略朝鲜,恐怕这也是明朝始料未及的事情。
小编认为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点:
1.战争中中日双方都使用了热武器。明朝当时拥有先进的、威力强大的火炮,日军拥有火绳枪,虽不如明朝的火炮,但也威力不容小觑,可以说这场战争是世界上第一场大规模使用热武器的战争。由于战况过于激烈,对朝鲜破坏过度,到战争后期造成瘟疫流行。
军人
2.1593年整个春季都在打仗,朝鲜本土遭到极大破坏,百姓没有进行生产,战争各方补给都出现困难,征发粮食不易。明军的补给线虽是由朝鲜供给,但补给压力仍然很大。明朝将领祖承训在其呈给杨绍勋总兵的报告中就直接指明粮草不继,朝鲜无法提供足够的粮草够军队食用。而且明军的火炮弹药及武器损耗较高,这些补给都是由国内运输,补给线太长。
3.明军和朝鲜军之间缺乏信任。朝鲜军队没有组织有效的攻击,往往与日军一接触就立即溃败,导致明军孤立作战。明朝将领祖承训经过与日军作战后说了个发生在平壤战役的例子:明军攻打日军已占据的平壤,同去的朝鲜军有500名人,结果临交战时,400名朝鲜军率先溃逃,剩下的100名则与对方有所交谈。更恼火的是,朝鲜军打仗不行,却跑来跟明军争取指挥权。而明军兵力有限,仅4万军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日军打定主意全力逃跑,明军也是没办法追击的。
4.明军士兵都是大明人,军队走出国门,在外作战,难免会有伤亡,死一个则少一个,而得不到兵力补充,士兵越打越少。即便能够全歼日军,恐怕损失也不小。
5.按照明朝与朝鲜的盟约,明军把日军超出朝鲜,收复失地,明军已达到目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实在犯不着为了别人而使自己受到损失。
中日海战
综所上述,明军虽有实力消灭日军,但明军走出国外作战,在已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的情况下,为了减少自身伤亡,保存实力,求和是最佳策略,而日军败仗已定,更是巴不得求和,不仅可以挽回颜面,也让剩下的军队顺利归国。唯独朝鲜无端端被侵略,国内被破坏,一片狼藉,自然想报复和消灭日军,但无奈朝鲜实力弱小,也只能答应讲和了。
遗憾的事
唯一让明朝没有想到的是,3年之后,丰臣秀吉再次发动日军侵略朝鲜,明朝大军也再次援朝。在第二次万历朝鲜之役中,明朝就不是那么容易打仗日军了,明军最终取得战争的主动性,丰臣秀吉因战事不利忧郁而死,日军被迫撤军。而这在第二次万历朝鲜之役中,明军虽然还是达到战略目的,但参战部队较多,损失较大,耗费无数钱粮。更可恶的是。这场战争导致大明边军实力受损,给女真人的崛起提供了条件。
想来,当日军再度侵略朝鲜,明朝肯定是后悔了,早就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应该和谈,拼着再大的损失,也要全歼日军了,可惜时间不能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