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少有人知的是,仅在百年之前,清朝可不是这个样子。
尤其是康乾时期,明明已经打了百年的战争,清朝国库却依然十分充足,这究竟是为什么?
要知道同样深陷战争泥潭的明朝,在面对战争的时候,常常入不敷出。尤其是崇祯皇帝召集军队应对农民起义军的时候,连军饷都发不出来。
事实上,这完全是因为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而这些都是清朝值得学习的地方。
明清财政对比
了解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明清时期的财政收入对比。
首先是明朝年间,根据《中国财政史》给出的资料显示,明朝年间每一年的平均财政收入大约为两千万两白银,最高的时候是万历六年,财政收入达到了4000万两,堪称历年之最。
而之所以拥有如此之多的收入,主要原因也在于这一年的农业税收十分丰厚。
反观清朝康熙年间,平均税收大致在3000万两到4000万两之间。之所以会比明朝更高一些,倒不是说清朝的农业做得就更好,而是清朝的社会发展管理更加完善。
除去农业税之外,清朝还有其他的税收支持国家财政。这也是为什么清朝面对天灾之时,往往会应对得更加从容,可明朝却十分头疼。
那么财政税收并不算大的情况下,明朝和清朝的战争抗性差距为何会如此之大呢?其实原因就在于明清两朝对财政的运用以及对战争的状态有所不同。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清朝做到了这一点,最终打造出一把“屠龙宝刀”,可明朝却恰恰相反,刀把上的支出,远远超过了刀刃上的应用。
财政应用
首先是两个国家的财政应用不同,明朝为数不多的税收主要浪费在了藩王、冗官、皇家的豢养以及对藩属国的回赠上面。
以藩王冗官为例,这些“有身份”的人为国家办事的同事,国家发工资肯定是必须的。用现代话来说,这就是明朝时期不得不支出的人力成本。
事实上,历朝历代都会付出人力成本,只是明朝在这方面的浪费实在太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事情只需要安排一个官员就可以解决,结果明朝非要安排三四个官员去处理问题。
这样一来,只给一个员工发工资不行,让三四个员工领原来一个员工的工资也不行,国家财政收入自然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可清朝却不一样,一个官员就是一个官员,剩下的人力成本自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而朝贡方面,清朝可不像明朝那么讲究。古往今来,中原王朝都习惯接受其他国家的朝贡以后,对其他国家进行回赠。
从出发点来说,宣扬中原文化思想的想法是好的。可从实际交易所得而言,中原王朝未免太老实。尤其是宋朝,不论是比宋朝强还是弱的国家,宋朝给出的回赠一定都会比别人多。
这种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事情,宋朝做了数百年,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发展严重下滑,成为其他国家眼中待宰的羔羊。
明朝也同样如此,以日本为例,史书中就曾经记载,曾经日本财政濒临崩溃的时候,随便向明朝意思意思,明朝给出的回礼就让他们渡过了难关。这要让康乾时期的外交官来处理,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战争状态
其次就是明朝和清朝的战争状态不同,皇太极入侵明朝的时候,有点类似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打一次赚一次,损失都是由明朝承担。
到了康熙乾隆时期,打西北藩王的时候,也同样如此,都是在别人的地盘上打仗,输了再来,赢了那就是对方负全责。这样一来,国库别说受损,还会有不少的进账。
反观明朝,清朝打明朝暂且不谈,李自成才是真正让明朝彻底崩溃的罪魁祸首。农民起义军打得明朝内部千疮百孔,税收根本没有。
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放到前线去消耗,和烧钱没什么区别。如此一来,明朝真的是欲哭无泪。清朝的处理方式,值得明朝学习,可无奈明朝真是想学也学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