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绝对说集权就不好,因为正是有了秦始皇的集权,不仅歼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原,更是踌躇满志地要将百越之地纳入“朕的版图”中;也正是因为有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的一统天下之志,才有了西藏、新疆名符其实的归属,也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之版图。
不过集权驾驭起来毕竟不是容易之事,也只有秦始皇、唐太宗、努尔哈赤、皇太极这样的英明雄主才能驾轻就熟、轻松驾驭,而对于没这威望的懦弱君主,如若没有非常手段,也只能如秦二世、同治帝这样沦为傀儡,为后世诟病不已。
努尔哈赤
因此中国古代除了开国皇帝因巨大威望能建立忠于个人的集权制度,其他的因个人能力及威望方面的限制,无法抑制权力外泄,也只能凭借权力平衡、权谋之术来勉强维持形式上的统一。因此,历朝历代王朝后期基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权格局,虽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却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分崩离析。
清朝便也是这种局势演变的典型代表。早期努尔哈赤、皇太极威望巨大,凭借着强大的领导力,硬是将弱小的女真人统一起来,敢与庞然大物明王朝刚正面。
影视剧中的皇太极
在进攻宁远城之时,皇太极只一挥手,不要命的八旗士兵便冒着明军猛烈的炮火冲锋陷阵,虽尸体堆积如山,但没有皇太极的后撤命令,他们断不会后撤。
但到了晚清时期,面对日本人的进攻,手握现代化武器的清兵却望风而逃,不仅丢失大好河山,而且将大批精良武器扔给敌人。
同属清朝,为何清兵表现如此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到了晚清,已没有一个威望和能力堪比努尔哈赤、皇太极甚至是康熙的君主驾驭得了天下,使得天下人甘愿为其卖命。纵使慈禧太后以铁腕手段捍卫着清王朝的统治,但充其量也只是个玩权谋的高手,在各派之间的权力制衡方面堪称能力之最,但威望方面却轻若鸿毛。
同治帝
如此虽然维持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苟延残喘了70年,但国家的外交、经济、防务等大权却早已掌握在各个“中堂”手中,如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以及后来的袁世凯,晚清俨然成了他们个人施展抱负的舞台。
另外,一般而言,有心图治的君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首先都会将军权握在手里,如赵匡胤登基称帝之后立马进行“杯酒释兵权”,加强皇权,此举才算是斩断了自晚唐藩镇割据以来的武将握权的根子,从根本上结束了武将夺权的混乱局面,从而使得宋朝不至于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
影视剧中的胡亥
但清朝统治者对待政权赖以生存的军队时,虽也有所顾忌,但仍然只是换汤不换药,仍然只想着用权谋替代中央集权。在八旗烂泥扶不起墙之后,先后组建出了绿营军、湘军、淮军、楚军、练军以及后来的新军,但不论哪个后来军种,军队实际权力却没有一次真正握在清廷手里,而为“外戚”所掌控。而且从名字便可知:清朝军队的派系何其之多。
而一些别有用心的军队头目则乘机搞个人崇拜,使得清廷训练出的军队最终为他人做嫁衣,成了他们建功立业的基石。如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为清廷练兵。每次发放饭食时,袁世凯就让人高喊:“是谁给你们饭吃?是我们的袁宫保袁大人”,如此时间久了,士兵眼里自然只有袁世凯而没有清朝。
影视剧中的袁世凯
综上所述:因为无法抑制分权格局,中国历朝历代王朝后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分崩离析,而这方面清朝晚期是杰出代表,其精力不是用于加强集权而是大玩权谋之术,任由政权赖以生存的军队交由他人统领并且大搞权力制衡,焉能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