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伊阙之战:白起的成名之战,让韩国、魏国元气大伤!

伊阙之战:白起的成名之战,让韩国、魏国元气大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303 更新时间:2024/1/15 18:04:27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战役中,不仅韩国、魏国出动了精锐力量,对于同样遭受秦国蚕食的东周国,也派出兵马加入到韩国、魏国的联军中。对于韩、魏、东周三国,一共派出了24万大军,以此和秦国白起一较高下,这就是“伊阙之战”的起因和历史背景。

[var1]

首先,《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既息民缮兵》中记载:“韩、魏向率,兴兵甚众,即可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国大军来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以此和韩、魏、东周三国的24万联军展开对峙。此战,白起指挥的秦军数量,只有10多万人,也即不到对方兵力的一半。

那么,问题来了,秦和韩、魏、东周,为什么要选择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展开决战呢?这是因为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并且,东周国也在洛阳一带,所以这才跟随韩魏两国来对战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长的秦国,自然不会满足于偏居一隅。当然,对于韩国等山东六国,同样不愿意秦国的大军在中原之地所向披靡。

[var1]

基于此,在笔者看来,就伊阙之战来说,可以说是秦军东出中原的开端,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对于白起来说,在这场战役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如果白起没有开好这个头,那么秦国之后的进攻,无疑会存在更大的压力。当然,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在兵力处于劣势的背景下,并没有脑子一热就和韩、魏、东周三国的联军展开决战。

在对峙的过程中,白起先是仔细观察了对方的情况,并获得了一个关键的信息,也即韩国和魏国大军的主帅貌合神离,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至于东周国的士兵,更是没有什么战斗力,也即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所以,伊阙之战的关键,就是对韩国和魏国的大军各个击破。

[var1]

《史记白起列传》中记载:“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在伊阙之战中,白起最终斩杀了韩、魏、东周三国的24万大军。那么,问题来了,白起是怎么以少胜多,取得这一战绩呢?

对此,根据史料记载,在发现韩国和魏国大军貌合神离的情况后,白起决定用少量疑兵来拖住韩国大军,然后调集主力绕到魏国大军的后方,以此成功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魏国和韩国可以通力协作的话,完全可以抵御白起的进攻。但是,在得知魏国大军遭到袭击的背景下,韩国大军的第一反应就是撤退,而不是支援友军。就这样,两只溃败的敌军,基本上被白起全部歼灭了。

15Dad0hum5pjRPFotVZzc5xUR/ar/PIFoxOLOXCFEmwV7VkBYM2SgEf9saMCiC9zW0YH6rm/MWtGluRv/D3jU9scoRqG3Sa4FEEUWmCuLjJUx1g4UFkhNP3RbLUNuJg+

最后,在韩国、魏国大军被歼灭后,东周国的士兵自然更是无心应战。在此基础上,白起不仅歼灭了24万大军,还趁势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前面已经提到,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因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歼灭24万三国联军,重创魏国、韩国固然重要,但是,伊阙之战的战略目标,还是占据伊阙,打开秦军东出中原的通道。对此,白起无疑很好的完成了秦国在伊阙之战中的战略目标。

作为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之战奠定了他在秦国武将中的地位。换而言之,如果没有伊阙之战的大放光彩,秦昭襄王自然不会在华阳之战、长平之战、鄢郢之战等重要战役中继续重用白起了。打个比方,长平之战是赵括证明自己的机会,如果赵括能够打赢长平之战,那么他无疑会更多的表现机会。相对于赵括,白起显然抓住了这样的机会,以此在春秋战国历史上书写了战神的传奇。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文/情怀历史

更多文章

  • 此人门下尽是高徒:一人佩六国相印 一人两为秦相 一人为日本之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六国相印的历史人物,挂六国相印的是谁,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回到家乡

    [var1]评价一位老师是否称职、成功,主要看的是他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有用之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仲尼(孔子),就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老师,他是中国史上民办学校的创始者,门下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 如果长平之战中廉颇不被撤下,赵国能取得胜利吗?答案是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长平之战赵国用廉颇能赢吗,廉颇离开赵国的原因,赵国战将廉颇

    [var1]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一场经典攻守歼灭战,该战役是闻名中国历史和军事史,被人进行过无数次的分析解剖,论证赵国是否有取得胜利的可能。答案是有,但胜利的根源已经不在赵国的突然勇猛或是秦国的发生内乱,而在六国是否出兵援助赵国,进行后方骚扰或是资助粮草。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从一个落后的蛮夷小国进化成先进

  • 孔子问一7岁孩童:天上有多少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拜其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孔子问小孩天上有多少星,孔子问小孩的问题是什么,孔子通过提问的方式

    孔子,论影响力被誉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论教学经验,他曾为数千名学子传世授业解惑。孔子身上的名誉光是百度百科就有好几页的介绍,但是比起看这些生硬的介绍,后人更喜欢看一些关于孔子本人的轶事来了解这样一位鲜活的文化伟人。在孔子留下的诸多轶事中,有一则故事让人发笑的同时还让人认识了另外一位才情出众的古人

  • 刘先银经典点说《易》英女王气死在96岁?落幕时代的《春秋》谁最洞彻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自甲午战争惨败后,中国的国家地位一落千丈,卷入了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之中。在针对列强的战争中,中国屡战屡败,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但是在大洋彼端,一群非洲土著却引起了当时清朝报纸的注意。因为这群衣衫褴褛的土著,竟然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大英帝国吃了大亏,甚至连维多利亚女王也因此而气死。而这群土著,便是

  • 长平之战后,为什么其他五国没有对秦国趁火打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赵长平之战视频完整版,长平之战后秦国如何解围,长平之战秦国实力

    [var1]长平之战耗时三年,赵国当年因为赵王一时失策,接纳了上党郡,引来了秦国的进攻,虽然说就算是没有这件事情,赵国也逃不过秦国的进攻,但是时间上或许没有这么快,赵王算是自己作死,加速了赵国的灭亡。不过长平之战也不是秦国一直占据上风,一开始的确如此,但是后来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停滞不前,没有任何进展,

  • 城濮之战:为何能一战而霸诸侯,是什么成就了晋文公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楚国一直不满于周的诸侯这一身份。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楚武王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武王说:我蛮夷也。而且随后,楚武王自行称王。这说明,楚不满于周,想要和周平起平坐。随着周的衰弱,周王已经无力维持他的中原秩序,幸好后继有人。齐桓公接过了周的权杖,将楚国北向争霸的野心遏制了几十年

  • 秦始皇死后,秦国本来还有救,但是这个人死后,秦国就彻底没救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始皇死了多久秦国灭亡,秦始皇死后秦国是怎么灭亡的,秦始皇死后秦国的实力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蒙恬。蒙恬是官宦之家的出身,其祖父和父亲都为秦的大业立下过悍马功劳。而蒙恬真正进入大将之列,是在统一七国的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考虑到蒙恬大将世家出身,嬴政派他和王贲一同攻打齐国,两人也是争气,不久就俘虏齐王,拿下了齐国。[var1]蒙恬也因为这一战被嬴政重用,可是,在此后的统一战

  • 秦王要吃公鸡下的蛋,大臣们都束手无策,却被一个小孩轻松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王的事迹,秦王舌战大臣视频,关于秦王的简介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一共出现了近500位皇帝。 他们中的一些人是精明的领袖和一代君主; 其中一些是诽谤和无辜的。 许多故事发生在他们身上。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 有一个皇帝,他竟要要吃公鸡下的蛋。神童甘罗初显锋芒话说有一次甘茂跟着秦王出差,在路边休息时,一个大公鸡打扰到了秦王,

  • 历史上的嫪毐有多厉害?能得吕不韦青睐,赵姬甘愿为其生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嫪毐个人历史简介,历史上真有嫪毐其人吗,历史上嫪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而这位“秦始皇假父”,与吕不韦和赵太后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而后又发动靳年宫叛乱险些杀死秦始皇,被平定后却又不记入史册,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诸多的谜团中又存在怎么样的真相呢?[var1]吕不韦与赵姬的后宫秘史秦始皇年少时,吕不韦时任秦国的宰相,看着秦始皇逐渐长大,很快就要到亲政的年龄,吕不韦心中却担心

  • 齐国紧挨着鲁国,为何不一口气吞了它呢?顾虑重重结果错失了良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齐国和鲁国的关系,齐国和鲁国实力对比,鲁国是如何战胜强大的齐国的

    鲁国的开国君主其实是周公旦,这哥们灭了奄国以后,就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封地。不过他忙着辅佐周成王,压根没工夫管理,所以就让他儿子伯禽去管理鲁国。这俩国家是紧挨着的,不过鲁国的实力一直都比不上齐国。为啥齐国就是不灭了鲁国呢?最后反倒是让楚国占了一个大便宜。[var1] 一、齐国不是不想灭鲁国,是没这个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