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先说一下武昌起义时期的形势。
被革命军逼着当了都督的黎元洪,竟然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武昌起义爆发后,被革命军逼着当了都督的黎元洪知道自己的命运是跟革命绑在一起了,如果革命不成功,他就会被清廷诛杀九族,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只能竭尽全力促使革命的成功了。
对于当时的武昌革命军来说,他们要乘着清朝集中力量围剿他们之前先发展起来,如果始终困守武昌一城那只有被剿灭的份。这个时候黎元洪就起了个关键作用,当时清政府有笔税银留在了武昌,他就充分利用这笔税银和自己的影响力联系了各省,要求各省跟着湖北一起造反。当然,要造反的话没钱是不行的,对此黎元洪表示只要造反马上就给钱。在黎元洪的运作下,全国一下子就有15个省宣布脱离清廷独立,跟着湖北一起造反了。
15个省独立后,本来只是武昌一地的起义,一下子就变成了全国性的大革命,整个大清王朝在中原的统治被基本架空。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廷的军力部署,清廷总共有七十万左右的军队,其中十多万的八旗兵驻防在各中心城市,二十多万的绿营兵和二十多万的巡防营驻防在各地,这些部队都有守备任务不能调动。二十多万新军中,除了驻扎在各省的新军外,战略机动部队只有北洋六镇,而且即便是调八旗军、绿营兵或是巡防营去攻打武昌,他们也不是武昌新军的对手,能打赢武昌新军的,只有北洋军。
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话,那么我们假定即便清廷调了北洋六镇去镇压武昌新军,结果又会如何呢?按照历史事实来说,武昌新军干不过北洋军,在北洋军进攻武汉后,汉口和汉阳很快就被北洋军给拿下了,最后武昌起义军只剩下了武昌一地。如果北洋军继续进攻的话,武昌也会不出意外地被拿下。
不过就算北洋军拿下了武昌,革命的火种也已经播撒到了全国,北洋军已是无能为力了。袁世凯复出后,他就带着北洋军到处灭火,在武昌方面投入了2个镇的兵力对付武昌革命军;陕西和山西独立后,袁世凯安排了部分北洋军进入陕西和山西剿灭当地的起义;对于革命势头最盛的江苏,袁世凯调了1个镇的兵马配合张勋的巡防营镇压革命。此外袁世凯还要留下部分北洋军看守京城,全国到处都是革命,就北洋军这几万人马,到处去跟人死磕也迟早会耗光。
没了袁世凯,清廷派出的北洋军虽然拿下了武汉三镇,但是面对全国的革命形势,北洋军也只能疲于奔命。这样下去没两年,这支清廷花重金打造了精锐部队估计就没剩下多少了,清廷失去对全国的控制在当时来说已经成了必然。在出动北洋军都无法控制局面的情况下,清廷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鼓励地方办团练,这就与太平天国时期清廷无力剿灭太平天国,允许曾国藩这些人出来组建湘军是一个情况。
但是这次的情况与太平天国时期完全不同,太平天国时期清朝还掌控着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而武昌起义时期,清廷对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控制,这次起义的结果会导致类似于我国东汉末年的情况,中央政府在大起义中名存实亡。
接着就是各地军阀割据时期,各个地方的实力派人物就会涌现出来,仗着手上的军队割据一方,这其中实力强劲的有:
1、革命党。即便失去了武昌,革命党的实力也并不弱。比如当时的安徽都督李烈钧就是个坚定的革命党人,此外江苏也是革命党的大本营,革命党人在江苏拥有较强的实力,在清廷对全国失控后,革命党人可以占据江南部分地区形成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
2、北洋军内部会分裂出直系、皖系、奉系这三大派系。在武昌革命时期,奉系还没有成气候,最先起来的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这两大派系会基本占据我国的北方,他们争夺的焦点是北京,谁能占据北京就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北方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同时他们还要对付南方的革命党。
3、其他势力。就其他势力来说,阎锡山会乘着清末大乱的局面占据山西,张勋将占据苏北甚至进逼山东,唐继尧将占据云贵地区等等,但这些势力很难成气候。
综合来说,清廷在名存实亡后,天下主要将在革命党、直系和皖系中展开争夺,就盘面来说革命党最终统一的概率最大。虽然皖系和直系虽然实力都很强,但内部矛盾尖锐,两大派系各自的内部还分成了众多的小派系,很难拧成一股绳,很可能还没消灭南方的革命党,自己就开始了互掐模式。
而革命党则不同,虽然也有一些内部的纷争,但大的目标还是一致的——推翻清朝的统治,再加上革命党还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一批实力派人物掌舵,革命党人也能在他们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同时革命的思想在当时已经遍布全国,很多人都心向革命,这就成为了革命党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治基础。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在我看来只是革命党获得最终胜利的概率更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