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见到朱元璋
1.李善长有勇有谋
李善长小时候很爱读书,因此他比同龄人更有智谋。这就奇怪了,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怎么会被杀呢?难道这是他被杀的一个原因?是的,这一点本来应该是李善长的优点和优势,但在朱元璋手下做事就变成了劣势。
因为朱元璋这个人疑心很重,当他在打天下的时候,是需要有智谋的人帮助他的,因此朱元璋在滁州时就收了李善长,而且很相信他,文书一类的事情都由李善长掌管。
后来,李善长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多次出谋划策,屡建奇功。朱元璋对李善长非常满意,多次给李善长升官。
李善长在出谋划策
那么明朝建立后,李善长的这些优势反而给他带来了麻烦,朱元璋称帝后,担心功臣们造反,甚至会威胁他的子孙,所以朱元璋开始打压功臣,当然其中也包括李善长。
朱元璋其实是最担心李善长的,因为他有智谋,只要有点反心,那么他对朱元璋的威胁是最大的,但是此时的李善长做事很小心,所以开始时并没有受到朱元璋的打压,但朱元璋如果找到机会也是不会放过他的。
李善长的智谋在打天下时是对他有利的,但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的智谋反而成了朱元璋怀疑他的理由,对于李善长来说,这时他的优点却成了他最后被杀的一个原因。
李善长进入核心机构
2.李善长进入了朱元璋的核心机构
李善长能进入朱元璋的核心机构说明朱元璋很信任他,怎么后来还要杀他呢?只能说明朱元璋是在利用李善长,当时读书人不多,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里面为数不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朱元璋做皇帝后,还得靠他们这些知识分子治国,李善长不进入核心机构能行吗?
但进入核心机构就会知道皇帝很多的事情,这对李善长来说也是不利的,皇帝的事情知道多了,皇帝是不能安心的。
比如,李善长起草朱元璋的很多文书,后宫的册立李善长都参与筹划,他还设置官制,编写法律,参与军政大事等。
李善长参与讨论朝廷大事
这样朱元璋就对李善长就有了防备之心了,因为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家事和国事都有所了解,朱元璋担心他不在了后,李善长会专权,那么朱家的子孙就成了傀儡,最终会失去天下。
朱元璋当然要考虑在他有生之年除掉李善长,否则后患无穷,所以李善长办的事太多,知道的事也太多,这是朱元璋考虑除掉李善长的又一个理由。
李善长被弹劾
3.李善长晚年太大意
李善长晚年的大意是导致李善长被杀的直接原因。有人会提出来大意怎么会导致被杀?当然会,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也遇害了吗?
李善长为人嫉妒心比较强,他和刘伯温讨论法律时发生了争执,李善长一气之下骂了刘伯温,因此刘伯温告老还乡了,而且李善长对待其他官员也是如此,只要不合他意的官员,他都到朱元璋面前弹劾这些官员,还都弹劾成功了。
因此,李善长就开始傲慢了,但朱元璋看在眼里不说他,心里却对李善长就产生了不满情绪。有一次朱元璋病了,李善长也不来探病问候朱元璋,御史们就弹劾李善长,因此李善长被罚了俸禄,但不久,朱元璋还是启用了他,这是就是李善长第一次大意,既然被处罚了,就要警惕了,可他还是没有在意。
朱元璋赦免了·李善长
接着,胡惟庸谋反被杀,但胡惟庸做丞相是李善长推荐的,按理来说,李善长是有罪的,可朱元璋免了他的死罪,但李善长不谢恩,朱元璋这就开始讨厌李善长了,这是李善长第二次大意。
1390年,李善长76岁了,年老体弱,管不了部下了。不久,他的亲戚丁斌犯罪,李善长还替他求情,这下可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不买李善长的账了,治了丁斌的罪,然后丁斌又说出李存义与胡惟庸有来往,李存义也被逮捕了,接着又供出胡惟庸谋反,李善长是知道的。
胡惟庸当时谋反确实劝说过李善长,但李善长以年老为由拒绝了,但李善长没有揭发胡惟庸。后来蓝玉捕获了与胡惟庸勾结的胡人使者,李善长也没上奏,这是李善长第三次大意。
李善长陪伴朱元璋
这时御史们就纷纷弹劾李善长,事不过三,朱元璋是忍无可忍了,定了李善长的包庇罪和大逆不道罪,将李善长家族七十多人全部处死。李善长被杀可见不是一次错误导致的,是长时间的失误和大意累积在一起,使得最后成了大罪,让朱元璋抓到把柄,那朱元璋当然也就不客气了。
李善长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在元末时期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凭着自己较高的文化水平获得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明朝建立后,他又被任命为丞相进入了明朝的核心机构,本来就高处不胜寒,他应当更加小心,他却开始骄傲了,这就使得他晚年时就有些大意,造成了一系列的失误,一次两次,朱元璋可以容忍,次数多了,那就不可能容忍了。
朱元璋下令杀李善长
朱元璋本来称帝后,就开始怀疑功臣们有二心,一个一个的清算,这也是李善长见到的,但是他没有警觉性,因为他有文化,朱元璋要用他,所以他凭借这个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但是他忘了人会老,也有用不着的时候,结果在他老了的时候,落得个晚节不保的下场。
所以李善长的晚年也告诉我们,人随时都要谨慎,不能有大的失误,最好是要学会急流勇退,不能贪权贪利。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明史.李善长传》《明太祖实录》
往期文章链接:
多尔衮的一生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