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是道教从兴旺走向鼎盛的时期,尤其是唐代,道教代表人物之多,道教书籍编撰之繁富,可称盛况空前,道教文化渗透到上层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隋代道教
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三百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国家重新获得统一。隋文帝以崇佛为主,对道教也甚为重视。隋炀帝即位后,佛教和道教并重,但崇道更甚,对茅山宗宗师王远知执弟子之礼。
隋代是一个短命王朝,其间道教最突出的发展是“内丹”的兴起。隐居在江苏茅山的道士苏玄朗,撰著《旨道篇》,阐明内丹修炼之法,自此道教才有了内丹他还纂写《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归神丹于心炼,用外丹名词解说内丹,提倡性命双修,以此为内丹修炼的核心。苏玄朗倡导的内丹道,至唐代发展迅速,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道教与皇权的结合
唐王朝建立后,因为道教尊奉的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便尊老子为始祖,自称为老子后裔,特别崇奉道教。唐高祖下诏叙三教先后,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最后。唐太宗也颁《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令,定道佛次序。唐高宗时,又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定《道德经》为上经,命百官学习,并把道教定为国教。
皇帝的崇道活动
在李唐诸帝中,唐玄宗堪称“崇道之冠冕”。他多次亲临玄元皇帝庙拜谒,不断提升老子封号,同时加封唐代开国以来的帝、后,使他们和“大圣祖”老子联系更加紧密并令全国各地增建老子庙,大造太上老君像供奉,树立了老君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此外,他还规定崇礼醮祭制度,创办国立道教学校,纂修《道藏》,注《道德经》,制定道举制度等。从而形成了唐代道教的全盛时期,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唐玄宗之后,武宗是又一个积极崇道的帝王。他即位前就喜欢道术修摄,即位后,他采取有力措施崇奉“大圣祖”老子亲受法篆,宠信道士筑望仙观、降真台,炼服丹药。由于武宗的崇道,道士赵归真、刘玄静等人怂恿排佛,加上宰相李德裕的赞同,遂造成会昌灭佛事件。
道教义理的发展
隋唐时期,道教教内涌现出了不少著名的道教学者,他们从各方面发展了道教理论。一是用神仙信仰来阐发老庄思想及援佛入道,道士王玄览、成玄英、吴入筠等,在这方面是突出的代表二是着重阐发修持之道在于“主静”、“坐忘”,这方面的突出代表则是高道司马承祯三是纳儒入道,将孔孟之道融入为君之道,又文饰斋醮仪式并使之规制化。这方面较突出的代表是唐末的高道杜光庭。
道派因融合而兴盛
初、盛唐时期,道教各派相互间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各个道派原本具有的鲜明特征,逐渐在教理教义和宗教仪式上相互渗透,呈现出相互交叉的状况。作为主流的茅山宗不再保持它以前所具有的特色,既受到重玄派的影响,又吸取了灵宝斋法和正一法。在南北朝时一度超过上清派的灵宝派,似乎消失了,然其斋醮科仪却为道教各派所遵行,经书也被普遍征引。这时还有许多不明传承关系、道术不拘泥于一系的道士活动于社会。这一切,都反映出南北道派的融合演化趋势。
外丹术和内丹术
隋唐是外丹炼丹术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唐代,许多帝王多宠信方士,迷信神仙方术,炼丹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加上许多文人学者热衷于问道寻仙、炼丹制药,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炼丹家和内容丰富的炼丹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孙思邈及其弟子。
因外丹之术所炼金丹多致人性命,所以方术士不得不改弦更张,由外丹向内丹转变。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在道教静功逐渐神秘化的情况下,模拟自然的外丹理论就转变为模拟自然的内丹理论,将代表物质和物质变化的术语,改为代表人体的生理机构和生理变化现象成为后世道教神仙术中最神秘的内容,也是道教丹鼎派教义的核心。
《开元道藏》
隋唐时期是道教的兴盛时代,自然也出现了很多道教经书。唐玄宗时,仿效《佛藏》,纂修了《道藏》,因产生于开元年间,名为《开元道藏》,约七千多卷。这部《道藏》修成于开元年间,却到天宝年间才下诏传写以广流布,安史之乱时,两京秘藏,多遇焚烧,至唐肃宣上元年间,收经篆六千余卷唐代宗大历年间又有申甫先生多方搜寻,京师缮写又及七千卷但到唐末杜光庭重修经藏时,仅有三千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