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和“文章巨公”美誉之称的极为出色的政治家。可能,在很多人的心中,身为政治家的他,是一个铁面大公的模样,有种无法靠近的距离感,生来仿佛就是为那些大事业而奋斗的人,像一部没有情感的机器。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真正的韩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不如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伟大的政治家的。
大历三年,韩愈出生在了一个官宦世家,原本他的人生设定是一帆风顺的,只要他好好长大,一生都不用为愁吃愁穿。结果,到了他这一辈,家族像是受了诅咒,很快走向了衰落。
可怜的韩愈才两个月不到,母亲便病故了。到了三岁时,身为秘书郎的父亲也病逝了。大哥明白自己有长兄为父的责任,便把小韩愈接了过来,和妻子一起抚养。没想到,才过了短短六年,大哥就撒手人寰了。刚满九岁的韩愈只能跟随着寡嫂颠沛流离,受尽了寄人篱下的苦楚。
可以说,韩愈的童年是孤苦的,正是这份孤苦,让他早早懂得了人情世故。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改变这糟糕的命运。
不知不觉过了许多年,此时的韩愈已经二十岁了,到了科举考试的年纪。结果,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中。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整整考了三次,一次都没有考中。韩愈看着其他人考了一次就考中了,不免有些着急,于是,便按照当时的规则,给有名气的人写求推荐信,写了好多封。
其中,有一封名为《应科目时与人书》的信,非常有趣:
月日,愈再拜:
天地之滨,大江之坟,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传说,在天池的那一端,那里是大江的水边,有个怪兽存在着。这怪兽不是小鱼小虾能比得了的,只要让它得到水源,呼风唤雨、上天入地,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儿。只是,这个怪兽和一般的小鱼小虾不同。
它说:“哪怕烂死在泥沙里,我也乐意。但是,如果让我俯首帖耳,摆出摇尾乞怜的样子,那这个可不是我的志向。”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到这怪兽面前,它抬头叫了一声试试,看看这个人是否会可怜它的困窘处境,在举手投足之间,说不准,能将它转移到水里边?
韩愈笔下的这怪兽,很显然是传说中的“龙”,当然,也是在指他自己。
他就像这条龙一样,困在烂泥里出不来,发挥不了本来的威力,可是,它却不愿低下头去求人,只能日日趴在那里叫唤。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韩愈写得再好,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到了贞元八年,韩愈第四次考试,终于考中了进士。但是,考上进士只是起点,要从进士到中央部门,就必须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可想而知,接下来,韩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不知道是不是和“三”这个数字杠上了,韩愈考了三次,都没有考上。而比他年纪小的刘禹锡、柳宗元,一次考试就考中。心情郁闷的韩愈,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奔三了,连生计都成了问题,所以,得想办法找一份工作。
于是,他连忙给当时的宰相修书三封,然而,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既然无人回应,那么,就先离开长安,回老家再说。”韩愈心想。在回去的路上,韩愈偶然看到一群人正耀武扬威地从他面前经过,队伍的前方有个人手提两只鸟。韩愈从路人嘴中得知,这是给唐德宗进贡的御鸟。
这也没什么,但是,心情郁闷的韩愈看啥都觉得不对劲,他看着那只正在梳羽毛的白鹦鹉,脸上似乎写着大大的“骄傲”二字,至于那只白八哥,好像是在翻着白眼瞪自己?实际上,这都是韩愈的意淫。然而,回去后的韩愈越想越生气,就提笔写了一篇文章《感二鸟赋》,向世人表示:此刻,我的心理阴影面积非常大: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鸐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
... ...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好在,后来还是有人赏识韩愈,比如,徐州泗濠节度使。他让韩愈进幕府办公,并表示:“这份工作比不了中央级别的官员,但是,至少也是地方正式编制。”韩愈连连表示感谢,有个工作干就成,于是,欢天喜地地去上班了。
直到看门老大爷递给他一张考勤表:“寅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韩愈一脸不敢置信,揉了好几遍眼睛,仔细看了看,怀疑自己找了一份假工作。
那么,为何会这么说呢?
首先,考勤表上面的意思是说凌晨三点钟就要签到,九点下班;中午休息六个小时,然后,下午三点钟再来签到,晚上七点下班。除了生病或事故,一律都不得离开岗位。这个考勤表实在变态,谁能一大早三点钟就去报道呢,这不是违反了正常人的生理闹钟规律吗。
于是,他给领导写信,信中的内容无非就是“我们需要人性化管理,不然,这样的话,会导致消耗时间,效率也低。”但是,如果信中的内容只是写这些,那不就是韩愈了。
韩愈又补充了一些话:“我之所以提建议,并不是只考虑我自己。只因为我是忠臣,心中是有道义的。可是,你要是不听,那就是你不尊重道义,不尊重道义就是不忠君,所以,我的建议你得听听听我说的话。”
等了许久,韩愈的领导对韩愈所提出的意见,没有作出任何回应。
这下韩愈的心里真的受伤了,怎么我给谁写信都不回呢?烦闷不已的韩愈,一口气写了四篇杂说,以此来发泄心中的郁闷。《龙说》发布出来后,反响平平,看样子写“龙”已经不起作用了,那么,就换其他动物,写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
果不其然,韩愈写出来的这篇《马说》,很快被传阅开来,在热闹的街头巷尾,没有一个人不议论千里马的伯乐在哪里。要知道那可是个以“诗”为谈资的时代,一篇文章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很是少见。身为千里马的韩愈,他知道如果默默等着伯乐过来,那就要花上很长时间,甚至,可能一生都等不到伯乐的到来。
所以,他只有发出声响,引起伯乐的注意力,才能有机会证明自己就是那个“千里马”。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终于从幕府出来了,去做了四门学博士,后来,再做监察御史,然后,做到中书舍人,等到可以为皇帝草拟诏书的时候,他已经四十九岁了。
韩愈的人生似乎慢慢顺利了起来,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他会四处结交朋友,顺便吃吃美食。
后来,有一位叫刘师服的朋友请韩愈吃饭,刘师服这名字起得真有个性,弄不好别人都是喊他刘师傅。不过韩愈为他写诗不是因为这个,而是羡慕他牙口好,吃肉和硬东西都不在话下,这样怎能不让四十五岁就掉了好几颗牙的韩愈羡慕呢?
羡君牙齿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戳。
我今牙豁落齿多,所存十余皆兀臲。
——《赠刘师服》
从这诗中,我们看出了这位刘师服是真的是牙好,吃什么都不费劲。而韩愈呢?嘴里就剩下不到十几颗牙齿了,怕是岌岌可危,随时都可能脱落。
历史上,大唐发生“安史之乱”后,原本一片盛世的唐朝很快走向了衰败,之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官吏贪婪渐渐成了唐中期除不去的三大顽疾。新一任皇帝——唐宪宗,在接手这烂摊子后,决心要重新整顿这个国家。
没成想,上天却给他出了一道难题: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了,而他的儿子吴元济,居然不等皇帝任命的诏书,直接就走马上任了。更过分的是,吴元济切断了江南向朝廷的进贡之路,坐收税赋,这种行为和强盗没有什么区别。
唐宪宗立刻让宰相武元衡主调九州兵马,集中兵力把吴元济歼灭,没成想,被吴元济派来的人一早就给暗杀了。这还怎么得了,按这种程度下去,这个国家就要完犊子了。韩愈听说这件事,立刻热血喷张,想要为皇帝上战场,除去这个祸害。
但是,他只是个文官,要做武官做的的事情根本没有可能。不过,他很清楚自己有两样非常厉害的武器,那就是:嘴和笔。韩愈心里明白,不能直接对皇帝说皇帝错了,不然,则会惹来杀身之祸。他思考了许久,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淮西事宜状》,呈给了皇帝:
右,臣伏以淮西三州之地,自少阳疾病,去年春夏以来,图为今日之事。有职位者,劳于计虑抚循;奉所役者,修其器械防守。金帛粮畜,耗于赏给。执兵之卒,四向侵掠,农夫织妇,携持幼弱,饷于其后。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
... ...
此时的唐宪宗为这件事正烦得不行,见到了韩愈写的这篇文章,发现韩愈写的非常好,摆事实、讲道理,而且,有可实行的方案,又有策略。唐宪宗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即,就作了一个决定:打,把姓吴的小子打得落花水流!
在元和十二年的七月下旬,唐宪宗指定裴度为总指挥,韩愈也参与了这次战争,担任参谋长。战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一向很小心的韩愈经过多方勘察巡视,了解到吴元济通常会把精兵投入到郾城方向,而老巢蔡州的兵力非常弱。因此他向总指挥建议:派发精兵三千奇袭蔡州。
总指挥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于是,就按照韩愈提出的策略奇袭了蔡州,就这样,淮西四年征伐,以活捉吴元济画上了句号。对此,韩愈不免有些得意洋洋,在唐宪宗面前吟了一首诗:
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
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过鸿沟》
此刻,唐宪宗正喝着韩愈自创的胡辣汤,喝得满头大汗。
于是,他问韩愈:这胡辣汤怎么制作的?原来是吴元济家里私藏了不少从西域带来的胡椒,而韩愈是个吃货,也喜欢搞一些美食创作,对于这些胡椒,他的想法就是拿这些胡椒和牛肉、豆腐丝一起煮,是用来给将士御寒的,没想到效果这么显著。
唐宪宗对韩愈更加佩服了起来,不愧是千里马呀!没错,韩愈是唐宪宗的千里马,唐宪宗就是韩愈的伯乐。但是,如果千里马踢了伯乐一脚呢?抱歉,伯乐也是会生气的。
那么,韩愈怎么会惹皇帝生气了呢?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在元和十四年的春天,唐宪宗先前就迷上了佛法,这次要去法门寺看看佛骨舍利子,顺便和佛祖做个心灵交流。韩愈身为儒家学说的推行者,对所谓的佛法是不相信的,为了阻止唐宪宗沉迷下去,于是,他就写了一封《论佛骨表》,呈交给皇帝: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 ...
文章里的大致意思就是说:凡是不信佛的,国君的寿命高,国运又长。但是,信佛以后,皇帝很快就啥都没有,直接嗝屁了。
由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实在措辞激烈,唐宪宗还没看完所有内容,一气之下就把韩愈给贬到潮州了。虽然,韩愈尊崇儒学,但还是没有悟出儒家的中庸之道:以退为进,进退有据,互为表里,稳中求胜。这不,被唐宪宗给贬到八千里之外的潮州,能不能重回长安都不好讲。
其实,历史上的唐宪宗是个好皇帝,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书写了唐朝的最后一次辉煌——“元和中兴”。不过,他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等到韩愈被贬到潮州后,唐宪宗就后悔了,但是,也只能随他而去了。
另一边的韩愈,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知道自己这辈子就这么个破脾气,不平则鸣就算了,结果一鸣,把自己贬官到这个鬼地方了。潮州可以说是蛮荒之地,光是潮湿燥热就够让人烦了,结果,还有那么多瘴气。
已经五十多岁的韩愈觉得自己这次肯定是必死无疑,于是,在过秦岭的时候,给送别他的侄孙韩湘写了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嘱咐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其实,没有必要想得那么可怕。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只要本领还在,就不需要担心无用武之地。后来,韩愈能够想明白这个道理,还是在潮州一个高僧的点化下悟出来的。高僧告诉他:有益即是佛,无益即是魔。
韩愈此刻忽然明白了一个事情,儒家讲究“独善其身”,而佛家提倡“与人为善”,其实,两点是相通的,因为,都在于一个“善”字。就在韩愈琢磨如何与人为善的时候,遇到了一群来者不善的鳄鱼。这群鳄鱼十分张狂,总是祸害附近百姓,不但吃了不少牲口,还威胁到了群主的生命安全。韩愈心想,必须得为民除害,于是,写了一封《祭鳄鱼文》: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 ...
在传说中,韩愈是站在一个高台上对那些鳄鱼宣读了这封祭文,他先送了鳄鱼一只羊和一头猪,然后,给它们指明一条出路——去南海。并告诉它们,如果再不赶紧离开,那么,就格杀勿论!这就是所谓的先礼后兵策略,在场的老百姓们都有目共睹。
神奇的是,就在读完《祭鳄鱼文》的当晚,果然下了一场大暴雨,第二天就雨过天晴了,而且,那些鳄鱼都不见了,是真的离开了。
韩愈命大,最终没有死在潮州,只是在那里待了八个月而已,然而,另一边的唐宪宗误食金丹,驾崩了。
到了长庆元年,新一任皇帝唐穆宗即位了,上天又给他抛了个难题:幽州、镇州那边发生了兵乱。于是,唐穆宗就安排韩愈担任兵部侍郎,去前线解决问题。不过,唐穆宗还是担心韩愈会死在战场上,在韩愈还没来得及上战场时,就喊他回去。
毕竟,韩愈在文坛中可算是领袖,而且,有勇有谋,是一匹无比珍贵的千里马,失去不得啊。但是,韩愈并没有回去,而是让使者转达了一句话:“止,君之仁;死,臣之义。”唐穆宗听后,十分感动。
好友裴度在战场的不远处等来了韩愈,见到他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唯有勇哉韩夫子,敢向刀丛觅诗还。”
随后,使劲拍了拍韩愈的肩膀,表示很敬佩他的勇气。
此时的韩愈已经五十三岁了,听完这句诗后,立刻来了精神,觉得自己还能再战八百回,随后,回了裴度一首七绝:
窜逐三年海上归,逢公复此著征衣。
旋吟佳句还鞭马,恨不身先去鸟飞。
——《奉使镇州,行次承天行营,奉酬裴司空》
没错,韩愈从一匹千里马化身为一只鸟,飞到了叛军队伍里,不费一兵一卒,只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轻松瓦解了叛军,解除了危机,胜利而归。
对于韩愈的战略,裴度是十分认可的,不过,他们仅仅只是政治上的朋友,裴度对韩愈写的那些诗文无法理解,都是文绉绉的东西,看也看不懂。
而同时代的柳宗元,懂韩愈写的那些文字,虽然政见不同,但是,也没有影响他们做朋友。裴度无法理解韩愈为什么这么喜欢写家禽猛兽,甚至,连妖魔鬼怪都能加到诗文里去,比如:这篇《毛颖传》,韩愈在文中把自己写成了一支毛笔;还有这篇《送穷文》,文中韩愈与五个穷鬼对话。
柳宗元却很理解韩愈写的文字,虽然,这些文字看似荒诞无比,实际上,韩愈是在为推行他的“古文运动”而尝试各种写作方式,就连写情诗都在模仿诗经、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创新能力着实让人佩服。
就拿潮州鳄鱼一事来说,裴度知道鳄鱼之所以迁移走了,不是因为他的那篇装神弄鬼的文章,而是他带领当地的老百姓疏通了水道。只有把沼泽变成良田,鳄鱼也就没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会离开了。
其实,柳宗元也明白韩愈为何要写这篇《祭鳄鱼文》,他是用来痛斥当时的贪官污吏的。
并且,韩愈行文之超越前辈者,除了上述文体的独创之外,还有吐辞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关于这一方面,前人和今人已经多所称道。
例如:《进学解》一篇之中就有“业精于勤”、“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等,都已传为流行的成语;还有一些成语如“提要钩玄”、“焚膏继晷”、“闳中肆外”、“啼饥号寒”等等,也是从这一篇的语句中凝缩而来的。
自古以来,一篇文章之中能够选出如此大量的历代流传的成语,此文之外,恐不多见。
所以,政治家看到的是韩愈杰出的政治才能,文学家看到的是韩愈高超的文学能力。所以,韩愈不但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名文学家。
但是,韩愈也有被世人诟病之处。
据记载,韩愈纵欲且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于是,他经常服用壮阳药,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所以,韩愈听他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
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会中毒的。宋·陶谷的《清异录》中就记载:“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最终,到长庆四年十二月初二的凌晨,韩愈病故了,享年五十七岁。
纵观韩愈的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是不怕失败的。他明明经历了那么多失败,但是,依然还是坚持着做。并且,他也是特立独行的,从不去看认同自己的人多不多,而是靠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再做出合理的选择,哪怕和众人、权威背道而驰。
所以,韩愈用他的一生告诉了我们:面对失败的时候,不要去在意。同样的,做一件事之前要多思考,不要去想着别人是否认同,只有这样,就不会活成一个平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