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和唐朝是古代封建王朝中非常强盛、也涌现出非常有名的皇帝、文臣、武将、文学家的时代。
特别是唐朝。
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还是武则天取代李唐建立武周,再到唐玄宗李隆基创下了大唐盛世之巅的开元盛世……大家提起这些故事来可以说是朗朗上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是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迅速由盛转衰,从此之后许多人都已经说不出来唐代有哪些皇帝、有哪些大臣,而唐代后期的大诗人李商隐、杜牧等,更多的也只是了解他们的文学作品,至于诗人们生活在中唐还是晚唐,恐怕能准确说出来的人寥寥无几。
甚至有很多人会觉得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就好像结束了一样,完全忽视了唐朝国祚长达289年(618年—907年),安史之乱只不过爆发在公元755年至763年,是发生在唐朝中期,而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也延续了长达144年
为什么有的人会有这种错觉呢?
在生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特克斯勒消逝效应”(Troxler'sfading),也就是当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的时候,这个点周围的图像就会逐渐淡化,如果周围的图像颜色本身较淡,或者图像比较模糊,那么整个图像就会彻底消失。
这个现象是瑞士物理学家特克斯勒1804年发现的,他指出,当一个人的目光聚焦在某个固定点上20秒或者更长时间之后,在该固定点周围,也就是在观察者余光中的其他视觉刺激源将会在观察者的视野中慢慢淡化直至最后消失。——特克斯勒消逝效应
其实把“特克斯勒消逝效应”延伸到文史领域,效果也是如此。
我们就拿安史之乱举例说明。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刚刚经历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鼎盛的时期之一——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唐朝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达到的顶峰阶段。这时期的唐朝有多么强大呢?杜甫在他的《忆昔二首》其一中写道:“小邑犹藏万家室、男耕女桑不相失”。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据历史记载,在大唐天宝年间,唐朝的人口达到了8000万人,当时的长安是地球上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不但有东方日本、朝鲜的留学生、遣唐使,还有西方来的昭武九姓、波斯商人、大食商人……可以说各种语言、各种皮肤、各种信仰的人全部都集中在大唐。
这一时期的大唐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各个方面全面领先于世界,从各个角度来讲都是无可辩驳的世界第一强国。
唐朝的对于世界的影响力流传至今,日本的许多古建筑依然保存着大唐的形制,世界各地中国人聚集的地方也还被称为唐人街,甚至领导人会面穿着的中国传统服饰也还叫做唐装。
可以说不论是唐太宗李世民,女皇帝武则天,还是唐玄宗李隆基,他们的故事和他们开创的盛世就像我们紧盯着白纸上的那个点一样,深深的吸引了绝大多数的注意力。
而在安史之乱爆发时期,唐玄宗李隆基狼狈逃亡四川。抛弃了百姓,抛弃了首都的唐明皇可以说就已经失去了皇位的正当性,连他的太子也抛弃了他。
太子李亨随后抛开李隆基,前往灵武自行称帝,史称唐肃宗。李隆基就这样成为了太上皇。
在大唐的浩劫安史之乱后,李隆基的时代落幕了,大唐最为繁华的时代也落幕了。
《兵谏马嵬坡》——吴介平
大唐之后的皇帝没有一个能达到唐明皇李隆基之前的高度,他们无法获得李氏祖辈们创下的赫赫功绩,甚至许多皇帝都为太监所困,连性命也无法保全。
这些皇帝比起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这样的英主,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估计要是李世民看到自己的后辈一个个这个德行,恐怕要气的活过来了。
这样的皇帝无法获得足够的关注度,正如“特克斯勒消逝效应”一般,他们和他们的故事理所当然的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当然,“特克斯勒消逝效应”并不是唯一的解释。还有一个原因值得一提。
安史之乱时期繁盛的大唐如同一件美好的艺术品被打碎,随后之后的皇帝大臣们努力修补,但永远也无法重现未打碎之前的情形了。
此时的唐朝已经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大家的日子都过得非常不好。
大唐的皇帝活着的时候就被太监所掌控,死后谁来继承依旧被太监掌控,可以说除了极个别的留下来中兴美名的皇帝,大部分皇帝的政令能传达出长安城就不错了。
而大唐的百姓过的更是水深火热,不是被军阀们当作炮灰,就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这种悲情的历史也让更多的人望而却步,还不如不读。
毕竟人们都喜欢喜剧,而不是悲剧。您说是吗?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
特克斯勒消逝效应——百科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