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农历八月初八,明朝马皇后病死,享年51岁,马皇后不仅是在那个时候,直到今天,许多官方史书都毫不吝啬地赞美马皇后,但事实上,她也能承受得起这些赞美。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身边有很多女人,他们年轻、美丽、温柔,然而,无论什么时候,马皇后中宫的地位都固若金汤,马皇后走了以后朱元璋就再也没有封过皇后了。
朱元璋曾经当过乞丐,出人头地是他当时想都不敢想的,至于那种家的温暖他也从来没有感受过,他25岁的时候还没有结婚,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马秀英给朱元璋的帮助已经超越了夫妻之间的那种感情,无论朱元璋坐得多高,他的心都会永远留在马皇后身边。
因此,当马皇后去世以后,朱元璋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他退朝三天,沉浸在悲痛之中,几个月前,他的长孙因病去世,现在他的发妻也走了,朱元璋那年已经55岁,即使他掌握着生杀大权,也无法使他们复活,他的悲伤是真诚的,虽然他贵为天子,但始终是人,普通人会有的情感他都会有,也只有马皇后一辈子叫他“重八”,可见在他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马皇后是安徽宿州人,按照北方汉族的风俗,她出殡时,把棺材放进坟墓,再也见不到死者了,只能看见坟墓,在葬礼之前,佛教认为幸运的人可以立刻升天,然而,大多数人并不那么幸运,他们的灵魂至少需要7到49天才能找到归宿。
文武官员自然知道朱元璋和皇后有着深厚的感情,葬礼办理的异常庄严,整个南京城一片庄严肃穆,皇子皇孙都在哭祭,所有文武官员都在守孝。
葬礼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按照习俗,葬礼是人在死后灵魂回到另一个世界,葬礼的仪式就是送“它”,如果逝者的灵位和遗体被雨淋,那么逝者就无法安息,后代也不能得到先人的庇佑,要世世代代受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很难破解,毕竟在古代天气中没有人工干预的技术手段。
朱元璋说他是淮右布衣,自然知道这里面的种种说法,作为一个皇帝,他并不害怕“世世代代贫穷”,而是担心影响马皇后的安息,不能好好的送她最后一程,眼看这雨越下越大,大臣们纷纷赶来劝诫朱元璋,让他再选一个吉祥的日子出殡,朱元璋一生要强,他怎么会愿意?他拿出皇帝的权力,颁布法令,如果雨不停,所有负责葬礼的人都将被处决。
忙活葬礼的人不管职位和级别有大约1000人,如果雨一直不停,这些人必死无疑,他们跪求苍天,但根本没有用,雨还是越来越大了。
马皇后善良仁义,不能看见别人受苦,当她病得非常严重的时候,朱元璋把全国的名医都请来给她会诊,但她拒绝了,宫里的人都不理解,哭着求皇后赶紧治疗,马皇后说:“我知道大限即将到来,躲也躲不过去的,如果这些医生来医治我,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因为皇帝的愤怒而招来杀身之祸。”
如今,朱元璋因出殡事而迁怒众人,或将不可免,如果仁义慈爱的马皇后知道这一点,她肯定更不会安息了。
正在大家都忐忑不安,性命难保的时候,一个和尚站了出来。
这个叫宗泐的和尚是明初著名的僧人,他八岁出家,十四岁剃度,二十岁去杭州静慈寺,从那以后,他就成了江南名僧,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在天界寺时认识宗泐,他后来打算让他入朝为官,宗泐拒绝了,说他想终老在佛门。
朱元璋没有强求他,1378年宗泐到西部地区去求经,在中土弘扬推广佛教,一走5年,走了14万8千里,最后成了当时最有名的得道高僧,朱元璋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作诗赠他,朱元璋年轻时在皇觉寺出家,对得道高僧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宗泐回国后不久,赶上了马皇后的葬礼,宗泐有皇家上宾的礼遇,非常了解马皇后的仁慈,他大声说:“今天下雨的原因是马皇后的美德感动了上天,连苍天也为皇后的离世悲伤哭泣,各路神仙都来送皇后上路呢。”
朱元璋的心情平静下来后,虽然还是很伤心,但他也知道迁怒无辜的人是不对的,看到宗教领袖宗泐这么一说,也就顺势赦免众人的罪,在雨中完成葬礼,这也遂了马皇后最后的功德。
马皇后去世以后,朱元璋深坐皇宫,感到极为凄凉和孤独,他说:“老身何以为怀?”天子的威严,此时也变成了高处不胜寒,突然回首往事,没人再敢叫他“重八”,他善良仁慈的一般也都随着马皇后走了,大明后期,在他的铁腕统治下,掀起了血雨腥风,大明王朝的“刚烈”性格就是这样塑造和完成的。
如果马皇后能和朱元璋一起终老,大明王朝的气质会有所不同吗?铁血的性格,不服就战,成就了那个最有骨气的大明王朝,刚过易折,大明王朝后来的一些磕磕绊绊也跟太过刚强有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