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丸案有何后续?存在哪些争议?

红丸案有何后续?存在哪些争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853 更新时间:2023/12/5 3:21:59

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了三件匪夷所思的案件,即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这三起事件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史称明末三大案。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丸案

泰昌元年(1620年),泰昌帝病重,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泰昌帝服后死去,而在当天,首辅方从哲拟遗旨赏了进献红丸的李可灼。有人怀疑是郑贵妃唆使下毒,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凶的举动。其间,党争与私仇夹杂其中,连坐罪死者众多。泰昌帝继承皇位整一个月。这件因“红丸”引发的宫廷案件,史称“红丸案”。

后续

朝臣之争

泰昌帝继位一个月即驾崩,加之朝廷内党派纷争激烈,使得关于此案的议论甚嚣尘上,并且多少带着东林党借机伐异的意味。这些议论围绕着泰昌帝的死因展开,方从哲、李可灼、崔文升等皆成为众矢之的。

吏部尚书张问达、户部尚书汪应蛟、礼部尚书孙慎行、左都御史邹元标,以及众多言官纷纷弹劾崔、李二人用药、进药错误之罪。其中御史王安舜认为:“先帝之脉雄壮浮大,此三焦火动,面唇紫赤,满面升火,食粥烦躁。此满腹火结,宜清不宜助明矣。红铅乃妇人经水,阴中之阳,纯火之精也,而以投于虚火燥热之疹,几何不速亡逝乎!”

由于泰昌帝是服下红丸后死的,而首辅方从哲却在泰昌帝死去的当天,拟遗旨赏了进献红丸的李可灼,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御史王安弹劾方从哲“轻荐狂医”,“又赏之以自掩”。御史郭如楚弹劾方从哲不应该赏赐进药的李可灼。方从哲在众人攻击下,拟太子令旨,罚了可灼一年的俸禄。

十月,礼部尚书孙慎行和左都御史邹元标上了两道令人瞩目的奏疏,孙慎行指出:“从哲纵无弑君之心,却有弑君之罪。欲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方从哲上奏辩解并请辞,于11月初卸任离京。

阴谋加害

御史郑宗周、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等指此一事件与多年前的“梃击案”出于同一“奸谋”,即有人必置泰昌帝其人于死地;刑部主事王之宷更直指光宗之死与郑氏、光宗宠妃李氏等阴谋夺权有关。

最终判罚

方从哲离京后,还是无法脱净干系,要求严查红丸案的奏折不断。一天,天帝收到了方从哲从老家寄来的奏疏,疏中说:自己年老愚昧,未能阻止庸官进药,罪不容诛。为表示谢罪,愿乞削去官阶,以耄耋之身远流边疆,以平朝臣之怨。果然,许多大臣为他开脱,天启帝亦被方从哲的诚恳打动,但苦于真相未明,一时难以决断。

这时,一直缄默无言的阁臣韩爌终于站出来说话了。他把当时目睹的一切事实都详细地说清楚了。特别是方从哲当时左右为难的情景,被描绘得十分具体。最后,韩爌提出,“红丸”一案纠缠了一年多,但真正置先皇于死地的崔文升和李可灼到现在也没有处置,这两人虽然乱用药物,但也确实是奉旨进药,可以适当惩处,红丸一案则不宜继续深究。

韩爌在万历年间就是个有名的老成之臣,居官十余年处事公正,很受群臣景仰,入阁后又一直陪伴方从哲料理进红丸之事,说出的话是可信的。所以他的奏折报上后,很快地使一场风波平息了下来。不久,天启帝下旨问崔、李二人罪。1622年(天启二年),明廷将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边疆。“红丸”一案由于各派的争斗总算草草了结,但其中的疑点并没有弄清楚。后人为此曾进行过一系列的考证和争论,但最后也都没有结果。泰昌帝的死是否与红丸有关依然是一个千古之谜。

案件余波

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当权,他要为“红丸案”翻案。于是,声讨方从哲的礼部尚书孙慎行被开除了官籍,夺去所有官阶封号,定了流戍。抨击崔文升的东林党人也受了追罚,高攀龙投池而死。崇祯年间,惩办了魏忠贤,又将此案翻了回来。

崇祯帝死后,南明王朝又一次以此为题材挑起党争,直到明王朝彻底灭亡。

争议

关于泰昌帝的死因,有人说是服红丸而死,也有人说与红丸无关;有人说旧病未愈,有人说是劳累所致;有人说是惑于女宠,是郑贵妃有意加害;有人说是用药差误。有的大臣因李可灼进红丸功,议“赏钱”;有的大臣以“李可灼罪不容诛”,议“罚俸一年”;有的大臣以“可灼非医官,且非知药知脉者”议上,将其遣戍;直到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上《三朝要典》,遂免可灼遣戍。李可灼这个案子,一直争吵了八年,成为天启朝党争的题目之一。

红丸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李可灼进的“红色丸药”就是红铅丸,是普普通通的春药。春药属于热药,皇帝阴寒大泄,以火制水,是对症下药。李可灼把春药当补药进上,只是想步陶仲文后尘而已,只不过他时运不佳……有人认为,那红色丸药是道家所炼金丹。用救命金丹来对付垂危病人,治活了则名利双收,死了算是病重难救,李可灼很可能是这样想这样做的。 三百余年来,史学家设想了种种答案,但没有一种令人信服,因此红丸一案成了千古之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在古代太医可以随时出入皇宫,皇帝却一点都不担心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太医,清朝,历史解密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其权威性不容任何人挑衅,当然,皇帝所使用的东西都是最好的,所有的人都是皇帝的子民,甚至所有的女人也可以都是皇帝的女人。

  • 与之前的宰相机构相比,明代的内阁存在哪些弱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中书省,中国古代的宰相机构从此成为历史。虽然明朝后来还有称得上是宰相机构的内阁以及内阁大学士,但与朱元璋以前的宰相机构相比还是存在不足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之前的宰相机构相比,明朝的内阁有三个弱点:

  • 三国武将众多,他们的武力排名怎么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关羽,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演义》中,武将单挑一直都是重头戏,各大名将之间的相互厮杀,比较的是双方武力之间的强弱。三国演义中,有无数名将,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这话一点都不假。在这么多名将中,他们的武力排名怎么样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有句话说“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虽然有些道理但实

  • 黄巾起义究竟是什么样的 该起义为何能快速蔓延到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黄巾起义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黄巾起义,为何能迅速蔓延东汉全国?这篇文章,我们来说说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二月。起义刚爆发时,势头很猛,起义军攻城拔寨,焚烧官府,没逃走的官吏要么给杀死,比如南阳郡守褚贡;要么给绑票,比如安平王刘续。刘续被活捉后,

  • 正史之中的吕布如何?有人能够击败他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关羽,历史解密

    提起《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吕布是三国时期武力值最强的一人,在三国名将排行中是第一名。 吕布善于骑射,弓马娴熟,臂力过人。吕布善使的武器是方天画戟。画戟重二十四斤,长一丈二。吕布坐骑是一匹千里马,名为赤兔。因此又被称为“飞将军”。吕布勇猛善战。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指的是吕布一人对抗

  • 古尔王朝简介 王朝的兴衰史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阿富汗,印度,历史解密

    古尔王朝(Sulala Ghuriyya)是指12~13世纪突厥人在阿富汗斯坦和印度北部建立的穆斯林王朝(1148~1215),中国史籍称郭耳国。亦译“廓尔王朝”,又称古尔苏丹国。王朝简介古尔原是阿富汗赫尔曼德山谷与赫拉特之间的一座山名,这里地旷人稀,气候寒冷。首府设于菲鲁兹库。居住在当地的古尔萨木

  • 道教: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道教,佛教,历史解密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

  • 刘禅的结局为什么比孙皓要好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刘禅的结局为什么比孙皓要好很多?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虽然在东汉末年出现了群雄逐鹿的盛况,但在第一代人去世之后,这种让人热血澎湃的感觉就没有了。曹刘孙三家虽然都称了帝,但曹家的人寿命都不长,而蜀汉和东吴也都慢慢没落了,最终被曹魏和司马家灭了国。相对于孙皓来讲,刘禅虽然经常被人家说傻,可

  • 揭秘:清朝时期的学政是个什么样的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清朝的学政全称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学宪,每省一员,地位与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并列,同为一省主官。顾名思义,提督学政,其主要职权范围就是全省教育及科考事宜,虽然同为一省主官,却不能干预教育、科考以外的事务,实际权力含金量要远低于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之类的地方大员。虽然权力含金量并不太高,但由于

  • 荆州是三国必争之地,他到底该归哪一方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荆州一直是三国必争之地,最后,孙、刘为了它,明里暗里斗,还折了一个关羽,三国之间制衡的局面这才被打破。荆州的战略意义自不必赘述,那么,它究竟该归谁?一些史书说刘备借荆州,这种说法缘何而起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先补充个常识,当时的荆州八郡,指的是:长沙、襄阳、南阳、南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