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松山大战,明军败给了清军的计谋,不由说是败给皇太极的银碗

明清松山大战,明军败给了清军的计谋,不由说是败给皇太极的银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570 更新时间:2024/2/1 1:51:47

公元1635年,明朝在边关的局势开始恶化,后金皇太极统军三征察哈尔部,号称得到了传国玉玺,并于次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开始了对明朝的征伐。皇太极率领凶悍的八旗铁骑,将驻守锦州城的明军重重围困。眼看着锦州城即将失守,崇祯皇帝命洪承畴统兵13万前去救援,意图解锦州之围。洪承畴原来一直在西北战场与农民军交锋,曾在关内将自成的起义军打败,不管论谋略,还是勇气,他都是明末时期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洪承畴此次带来的13万大军,都是在中原各镇军中抽调的精兵强将,在镇压起义军时身经百战,可以说,明朝这次是下了血本的。明军虽然人多势众,武器精良,而且是主场作战。可满洲八旗兵却也都悍勇无比,凶猛的铁骑号称天下第一,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虎狼之师,故此双方的实力可谓是势均力敌,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在大战一触即发时,皇太极的身体出了异样,《清太宗实录》中记载:“(皇太极)欲十一日亲征,因鼻衄缓三日”。意思就是说皇太极想要在十一日这天亲征,却又因流鼻血不停而作罢,只能暂缓三日。

皇太极马上意识到事情要糟糕,大军激战在即,自己却病倒了,这无疑是极为动摇军心的事情,万一此次与明军决战失败,那么后金只能被打回原形,重新退回关外,经营几十年的基业,也就此毁于一旦。为了鼓舞士气,皇太极决定不顾身体病疾继续亲征,可是鼻子依然流血怎么办呢?他命人拿来一个银碗,用左手端着碗,任凭鼻孔中流下的血,一滴滴地落在了银碗中。皇太极“不要命”的举动,让他手下的官兵个个看傻了眼,纷纷赞叹皇太极的英勇顽强,信心十足,甚至看出了后金国此战必胜的希望。

皇帝带病亲征的消息在清军阵营中传开了,八旗勇士瞬间信心倍增,纷纷表示要同皇太极一起与明军决一死战。皇太极的这个举动,实实在在地给满洲骑兵打了一针强心剂,并在战场上让满洲骑兵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直至最后,明朝13万大军全线溃败,洪承畴亦被清军俘虏,从此奠定了八旗兵进入中原争雄的基础。我们再说皇太极的鼻衄病,他只是鼻子出血这么简单吗?现代医学认为,皇太极流鼻血可能并非上火或空气干燥,而是多年来的宿疾所致。《清史稿太宗本纪》开篇这样描述:“(皇太极)颜如涯丹,严寒不栗”,意思就是说,皇太极的脸赤红而有光泽,在冬天的时候一点都不怕,再加上皇太极身体肥胖多脂的体貌特征,可以确定他可能患有高血压、多血症等心脑血管疾病。

皇太极之所以没有对流鼻血大惊小怪,说明这种现象并非发生过一次两次,此次战役对皇太极十分重要,他用银碗接血可以称得上是非常时期的“作秀”表演,皇太极用一只银碗,将有病这个不利局面,巧妙地转化为将士们“必胜”的信心,只可怜明朝13万大军,竟败在皇太极手中的一只银碗之上。当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皇太极虽然能以“鼻衄病”激励将士,可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多年的鞍马劳顿,再加上自己身体的宿疾得不到有效诊治,皇太极的病症越来越重,以至于后来在紫禁城伏案批阅公时,猝然长逝,连继承人都未来得及选定。皇太极在历史上可以被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与政治家,无论是排兵布阵,治理国家,还是靠一只银碗“作秀”激励士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若是没有皇太极的纵横排奡,清朝即使能问鼎中原,也需要晚20年时间。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更多文章

  • 一分钟搞懂清朝十二帝,每个人都有他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200多年,清朝疆域辽阔,经历过康乾盛世也沦为过半殖民地的地步,今天我们不谈功过是非,说一说在位十二个皇帝的简介,让大家能够清楚的了解到每一位的鲜明特征。清朝时期疆土首先要说的一定是清朝的第一位CEO,努尔哈赤,清太祖。要说努尔哈赤的命也比较不好,爷爷和老爹都被明军误杀了,这才引起他写下《七大恨

  • 张廷玉被康熙降级,却得到新帝重用,君臣果真心有灵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皇帝虽然在登基时年纪不大,可是他却在朝政治理方面十分勤勉,当然他后来的种种成就也无法离开孝庄太后的教导,因为有了孝庄太后康熙皇帝早年间才可以突破各种困难,也有足够的智谋应对朝中像鳌拜这样的人物。康熙皇帝一生功绩卓著,在他晚年病危时,他也一直对于朝政治理十分担忧,所以也对于今后人事上的安排花费了一

  • 清朝能打败太平天国,为何面对几万人的革命军,却如此不堪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对太平天国作战,清朝打太平天国的部队,清朝对太平天国有多厉害

    清朝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了?若是得出如此结论,未免太理想化了,辛亥革命参与人数是否有几万人都不好说,整个辛亥革命,虽说是在革命党人的控制下爆发的,但参与人数着实太少,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场起义也不过上百人尔尔,从哪里来的数万人?更何况,真正让溥仪退位的,并非是革命党人士,而是袁世凯等地方势力的威胁以及

  • 乾隆登基后,雍正朝的8位总督分别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清朝一共有8位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西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和闽浙总督。总督是朝廷封疆大吏,他们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当时清朝历史脉络的潜在变化。(陕甘总督的名字要到乾隆时确立,东三省总督要到晚清时确立)乾隆元年,朝廷裁撤原本管辖甘肃、陕西两省的陕西总督,废除四川总

  • 清朝皇帝每3年选一次秀,为何嫔妃和福晋都很丑,都因这一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皇帝如何封福晋,清朝皇帝选秀多久一次,清朝皇帝是如何选举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大清是由满清进行统治的王朝,所以挑选后妃的规定肯定也和前朝有所区别,就比如说当年清太祖在位期间的八旗制,这一制度不仅将人的地位等级划分开了,同时也象征着不同身份的人,给皇上挑的娘娘们基本上都是从这其中三年选一次秀,而那些三旗之中的女子因出身较低的缘故一年只有一次。不得不说清朝之所以会能

  •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样更有利解决藩王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藩王进京,明朝藩王每年需要进京吗,藩王儿子可以进京吗

    从历史结果来看,很明显是清朝的不准王爷出京方案更有利于解决“藩王作乱问题”,毕竟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历朝历代,尤其是明代的经验教训总结的十分深刻。明朝的藩王制度是由朱元璋一手制定的,其意是借助宗法血缘关系来稳固朱家江山,令藩王领兵在外,正常情况下是不准归京的,只能驻守在地方上,并于地方行政

  • 乾隆想得到新瓷器,唐英在《易经》上看到四个字,竟制出“神”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英瓷器,乾隆顶级描金瓷器,乾隆的青花瓶特点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唐英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而这两位皇帝,有一点相同之处:一个挑剔,另外一个非常挑剔。关于雍正皇帝挑剔,小编在下面举例说明:雍正十二年,他让造办初烧制一个关公塑像。工匠将蜡样拿给雍正审批时,他却一

  • 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文武百官对他痛骂,灾民却感恩戴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年间,有一年又遇上了灾荒,乾隆帝派和珅为这次赈灾的钦差大臣,和珅到达朝庭在灾区开办的粥场时,看到数以万计的灾民,立即命属下煮了无数锅的粥,分领给灾民,但还是有很多灾民没有领上粥。和珅在想,按理说煮了那么多粥,差不多都能领上,为什么还有许多灾民没有领上呢?第二天,和珅又令属下煮了和头一天同样多的粥

  • 143年前的今天,同治封了一位15岁的皇贵妃,20天后她就守寡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同治时期的贵妃,同治皇后简介,历史上同治皇后是怎么样死的呢

    导读:今天是2018年的元旦,而按照中国农历来算是丁酉年的十一月十五,143年的今天,清朝的同治皇帝病重,为了“冲喜”,特意将皇室的妃嫔进行了统一的晋封,其中有一位年仅15岁的妃子连跳两级,直接被晋封为皇贵妃,成为了清朝最年轻的皇贵妃。更没想到的是,只过了20天,同治帝就龙御归天了,这位年纪轻轻的皇

  • 慈禧得“真实照片”,被美国博物馆珍藏,这才是她真实的模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外国博物馆中慈禧真实的照片,慈禧太后十八岁的模样,慈禧的简介和生活照片

    华夏大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经过无数的朝代,拥有过无数的辉煌。自封建帝制建立以后中国走上到了世界的领先位置上,一时间东方神秘的古国成为了世界羡慕的对象。然而,这一切都终止于清朝。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的王朝,不仅没有将中华文明延续下去,甚至于还将其带到了不可挽回的暗黑时代。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