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兴全集•前言》之四:《黄兴全集》编纂的理念和方法(二)

《黄兴全集•前言》之四:《黄兴全集》编纂的理念和方法(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510 更新时间:2023/12/12 22:40:39

第三,求“源”。民国初年,报刊林立,又各有不同的政治背景和倾,因此各报当时刊登黄兴电及演说时,往往会根据各自的信息来源的渠道、版面安排的特点或政治立场作出不同的处理。因此,我们通过对当时不同报纸上所刊相同内容的黄兴文电及演说进行溯源,采用内容或要件(电文的抬头、署名、日期等)最全之“源件”,而不用要件或内容不全的删节件,从而确保黄兴遗著的完整性。

例如,中华书局版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版《黄兴集》中所收《致各报馆电(1912年5月21日)》,录自1912年5月21日上海《民立报》。《民立报》所载该电的抬头是“各报馆鉴”,并未见代日韵目,该集即以该电的刊发时间为发电时间。但经查考,1912年5月23日广州《民生日报》和5月24日沈阳《盛京时报》均刊登了此电,格式和内容完整,抬头是“各省都督、各军司令、各军师旅长、各团体、局所,各报馆鉴”,电末有代日韵目“巧”,故此电应为“源件”,其日期应为1912年5月18日,是发给各省都督及各军队长官和社会各界的通电。因此,本集采用广州《民生日报》和沈阳《盛京时报》所刊之此电。

又如,中华书局版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版《黄兴集》中均收有录自1912年6月17日上海《民立报》上的黄兴6月14日的解职通电,其抬头为“北京袁大总统、国务院、参议院、武昌黎副总统、各省都督、上海《民立报》鉴”,但经查考发现,6月16日《申报》刊发此电的抬头则为“北京袁大总统、国务院、参议院、武昌黎副总统,天津张都督、河南张都督、长沙谭都督、广州胡都督、桂林陆都督、成都尹都督、杭州蒋都督、福州孙都督、南昌都督、安庆柏都督、济南周都督、云南蔡都督、贵州唐都督、太原阎都督、西安张都督、兰州赵都督、奉天赵都督、吉林陈都督、黑龙江宋都督、新疆杨都督,北京《中国日报》《国风报》《国光新闻》社,上海《申报》《民立报》《神州日报》《大共和报》《民报》《时报》,武昌《中国民报》《公报》《大汉报》,汉口《共和民报》均鉴”,可见,《申报》刊发的此电是为“源件”。因此,对于此电,本集以《申报》为底本,以恢复其历史真相。

再如,中华书局版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版《黄兴集》中所收黄兴1912年6月23日在上海各界欢迎会上的演讲,系录自6月25日的上海《民立报》。经查,6月24日的《天铎报》就刊登了黄兴此演说词,两相比较,前者删节了150多字。同时其所收之黄兴1912年9月15日在北京蒙藏统一政治改良会欢迎会上的演讲亦系来自1912年9月21日的上海《民立报》。经查,北京《民主报》在此欢迎会的次日,即9月16日就刊登了此演说的文稿。经查对原文,前者又删节300字,且有重要内容被删除,以致部分内容难以正确理解。鉴此,本集未沿用上海《民立报》的版本,而是分别采用了《天铎报》和《民主报》上的“源件”,从而保证了黄兴这两篇演说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此外,湖南人民出版社版《黄兴集》所收《致湖南省议会及军政界电(1916年8月下半月)》,录自《黄兴未刊电稿》,但其抬头、署名、日期三缺。经查,1916年9月2日《长沙日报》曾刊登此电,抬头、署名、日期三全,其抬头为“省议会、各行政官署,各军师长、旅长、团长,各商、学界,各报馆,岳州、凤凰、零陵各镇守使钧鉴”,其署名为“黄兴、熊希龄、范源廉、章士钊、徐佛苏、李执中、彭允彝、欧阳骏声、钟才雄、周大烈等同叩”,其日期为“卅一”,从中我们知道,此电是黄兴与熊希龄、范源廉、章士钊等9位旅沪湘人联名于1916年8月31日发出的。因此,本集采用《长沙日报》上所刊登的“源件”,从而得出此电的原始、完整的版本,为读者准确解读此电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四,求“真”。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当时编辑出版等方面的原因,许多黄兴遗著存在日期不全或缺失的情况,而此前出版的黄兴文集,对于这些方面的考证却存在许多错讹,导致这些黄兴遗著的“失真”。有鉴于此,本集加强了这些方面的考证力度,力求通过严谨的考辨,去伪存真,避免“失真”的现象。

例如,对于前述湖南人民出版社版《黄兴集》所收黄兴致谭延闿、陆荣廷异日重复的三电,本集经缜密查考和分析,得出黄兴此电应发自2月的“蒸”日,即1912年2月10日的结论,从而去伪存真,保证了此电的真实性。

又如,《黄克强先生全集》和《黄兴集》均收录了黄兴《致北京国民党本部电》,《黄克强先生全集》所标日期为“民国元年十月十七日”,而《黄兴集》则标为“1912年10月18日”,其出处均为“上海《民立报》1912年10月18日”。但我们在此日的《民立报》上查无此电,而是分别在1912年12月17日的武汉《国民新报》和1912年12月18日的《民立报》上查到此电,且《民立报》上此文前曰:“日前,黄克强先生为俄库事由湘省寄国民党本部电一道,略谓……”又查,黄兴于12月16日离湘赴汉,故其正确的日期应为1912年12月16日之前的12月中上旬。

再如,湖南人民出版社版《黄兴集》收有录自上海《民立报》的《在北京国民党本部欢迎大会上的演讲(1912年9月15日)》和由《黄克强先生全集》中的《政党要注重党德、党员须抛弃权利心——民国元年九月十五日在国民党垦殖协会欢迎大会演讲》一文改题的《在国民党和垦殖协会欢迎大会上的演讲(1912年9月15日)》,并为后者加题注曰:“此篇原录自《中华民报》1912年9月17日,与《民立报》1912年9月21日所刊《在北京国民党本部欢迎大会上的演讲》(即本书上一篇)疑是一篇。但内容亦有所不同,录以备考。查黄兴行踪,黄兴在北京并无另有在‘国民党和垦殖协会’欢迎会的活动。在天津有此活动,但演讲内容不同,时间在9月10日(见前)。”但经我们查考,以上两篇的标题均有问题。经查,上海《民立报》9月21日刊登的不是对此次欢迎会报道,只是被欢迎人的演讲,小标题为“国民党欢迎”,文前略谓:“十五日午后,国民党开欢迎大会,略纪演说如下……”而9月16日北京《民主报》、9月17日上海《中华新报》《中华民报》、1912年9月19、20日武汉《国民新报》等的相关报道则为:1912年9月15日下午1时40分,国民党垦殖协会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开会,欢迎孙中山、黄兴、贡桑诺尔布、陈其美等人,黄兴在欢迎会上发表演讲。再查,当日,北京国民党本部并未举办欢迎孙黄大会,只有国民党垦殖协会举办的这一次。由此可证,《民立报》所记并不真实,湖南人民出版社版《黄兴集》对上述二文的标题也有误。因此,本集将此文的标题改为《在国民党垦殖协会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而将后一篇则处理为同题异文,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还如,湖南人民出版社版《黄兴集》收有《自述革命历史(1912年9月12日)》和《在旅京善化同乡会欢迎会上的演说(1912年9月12日)》两文,分别来自1912年9月28日《申报》和1912年10月2日《长沙日报》,且因《申报》的文前有“十二日旅京善化同乡会欢迎黄克强,……首由会长刘颂致辞,次黄君演说……”之语,而《长沙日报》的文前仅云“日前善化同乡会在京开欢迎黄先生会……”,遂将其时间判定为1912年9月12日,并为后一篇加题注曰“此篇原刊《长沙日报》1912年10月2日,题作《黄克强自述生平》,与《申报》1912年9月28日所刊《黄克强自述革命历史》(即本书此前一篇)系同一篇演说,因记录文字略异,内容也互有详略,兹一并收入,供研究者参考。”但经查,《申报》刊登的此文实源自1912年9月22日北京《亚细亚报》同名之文,且后者所刊此文前曰:“昨日午后三时,在京善化人士欢迎同县黄克强……”,而9月22日的北京《民主报》也刊有此次欢迎会的报道,文前曰:“善化同乡会于昨日午后四时在善化馆欢迎黄先生。先生由安徽馆往,首拍照,次入会场。首由刘颂虞报告欢迎意旨……次由先生演说,略谓……”由此可证,北京《亚细亚报》和《民主报》文中所称之“昨日”即为9月21日,可见9月28日《申报》此文前之“十二日”乃“二十一日”之误。因此,黄兴此演说的正确时间为9月21日,并非9月12日。故本集将前述二文和《民主报》上刊登者共三篇,处理为同题异文,时间均为1912年9月21日。

求“真”,还有个同题异文的问题。民国初年,报刊林立,对于黄兴的演讲、谈话,各报记者会有不同的记录,或各有取舍,或各有侧重,或各有详略。这样就形成了一些同题异文的黄兴演讲或谈话内容。虽然已出版的黄兴文集未曾明确有同题异文的黄兴著作,但事实上却有存在。除上述黄兴在国民党垦殖协会欢迎大会和旅京善化同乡会欢迎会上的演讲之外,中华书局版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版《黄兴集》中收录的黄兴1911年11月3日《在武昌受任民军战时总司令时的讲话》,实际上就是两篇同题异文的黄兴著作。其中前一部分,即所谓“三层意思”,来自《黄克强先生全集》之《努力、服从、协同》,源于1911年11月11日的《时报》;而后一部分,即“此次革命”以下,则来自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正编。因此,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的记者对黄兴同一时间和地点的讲话的不同记录,因此不应将它们合为一篇,而应将其前后一分为二,处理为同题异文。当然,这些同题异文的黄兴演讲和谈话绝对不是多余的,它们不但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黄兴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更有利于读者完整、正确地理解黄兴的立场、观点或意愿。因此,本集对于黄兴这些同题异文的演讲或谈话,坚持见者必收的原则,应收尽收(不包括节略版本)。例如,1912年9月14日,黄兴在北京报界欢迎会上发表重要演讲,据查考,北京《民主报》(1912年9月16日)、《亚细亚日报》(1912年9月15日),上海《天铎报》(1912年9月20日)、《中华民报》(1912年9月20日)、《申报》(1912年9月20日)、《太平洋报》(1912年9月21日),成都《国民公报》(1912年10月8日)等7家报纸均刊登此演讲,但所记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本集以北京《民主报》为主文,其他各篇则以“同题异文”形式,全部收入。

这样,本集新收入同题异文的黄兴著作50余篇,将有助于读者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解读,以求从中获得黄兴当时完整、真实的意思。(未完)

更多文章

  • 明清松山大战,明军败给了清军的计谋,不由说是败给皇太极的银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皇太极打明军,明军与清军决战,松山大战明军

    公元1635年,明朝在边关的局势开始恶化,后金皇太极统军三征察哈尔部,号称得到了传国玉玺,并于次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开始了对明朝的征伐。皇太极率领凶悍的八旗铁骑,将驻守锦州城的明军重重围困。眼看着锦州城即将失守,崇祯皇帝命洪承畴统兵13万前去救援,意图解锦州之围。洪承畴原来一直在西北战场与农民

  • 一分钟搞懂清朝十二帝,每个人都有他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200多年,清朝疆域辽阔,经历过康乾盛世也沦为过半殖民地的地步,今天我们不谈功过是非,说一说在位十二个皇帝的简介,让大家能够清楚的了解到每一位的鲜明特征。清朝时期疆土首先要说的一定是清朝的第一位CEO,努尔哈赤,清太祖。要说努尔哈赤的命也比较不好,爷爷和老爹都被明军误杀了,这才引起他写下《七大恨

  • 张廷玉被康熙降级,却得到新帝重用,君臣果真心有灵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皇帝虽然在登基时年纪不大,可是他却在朝政治理方面十分勤勉,当然他后来的种种成就也无法离开孝庄太后的教导,因为有了孝庄太后康熙皇帝早年间才可以突破各种困难,也有足够的智谋应对朝中像鳌拜这样的人物。康熙皇帝一生功绩卓著,在他晚年病危时,他也一直对于朝政治理十分担忧,所以也对于今后人事上的安排花费了一

  • 清朝能打败太平天国,为何面对几万人的革命军,却如此不堪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对太平天国作战,清朝打太平天国的部队,清朝对太平天国有多厉害

    清朝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了?若是得出如此结论,未免太理想化了,辛亥革命参与人数是否有几万人都不好说,整个辛亥革命,虽说是在革命党人的控制下爆发的,但参与人数着实太少,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场起义也不过上百人尔尔,从哪里来的数万人?更何况,真正让溥仪退位的,并非是革命党人士,而是袁世凯等地方势力的威胁以及

  • 乾隆登基后,雍正朝的8位总督分别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清朝一共有8位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西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和闽浙总督。总督是朝廷封疆大吏,他们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当时清朝历史脉络的潜在变化。(陕甘总督的名字要到乾隆时确立,东三省总督要到晚清时确立)乾隆元年,朝廷裁撤原本管辖甘肃、陕西两省的陕西总督,废除四川总

  • 清朝皇帝每3年选一次秀,为何嫔妃和福晋都很丑,都因这一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皇帝如何封福晋,清朝皇帝选秀多久一次,清朝皇帝是如何选举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大清是由满清进行统治的王朝,所以挑选后妃的规定肯定也和前朝有所区别,就比如说当年清太祖在位期间的八旗制,这一制度不仅将人的地位等级划分开了,同时也象征着不同身份的人,给皇上挑的娘娘们基本上都是从这其中三年选一次秀,而那些三旗之中的女子因出身较低的缘故一年只有一次。不得不说清朝之所以会能

  •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样更有利解决藩王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藩王进京,明朝藩王每年需要进京吗,藩王儿子可以进京吗

    从历史结果来看,很明显是清朝的不准王爷出京方案更有利于解决“藩王作乱问题”,毕竟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历朝历代,尤其是明代的经验教训总结的十分深刻。明朝的藩王制度是由朱元璋一手制定的,其意是借助宗法血缘关系来稳固朱家江山,令藩王领兵在外,正常情况下是不准归京的,只能驻守在地方上,并于地方行政

  • 乾隆想得到新瓷器,唐英在《易经》上看到四个字,竟制出“神”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英瓷器,乾隆顶级描金瓷器,乾隆的青花瓶特点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唐英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而这两位皇帝,有一点相同之处:一个挑剔,另外一个非常挑剔。关于雍正皇帝挑剔,小编在下面举例说明:雍正十二年,他让造办初烧制一个关公塑像。工匠将蜡样拿给雍正审批时,他却一

  • 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文武百官对他痛骂,灾民却感恩戴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年间,有一年又遇上了灾荒,乾隆帝派和珅为这次赈灾的钦差大臣,和珅到达朝庭在灾区开办的粥场时,看到数以万计的灾民,立即命属下煮了无数锅的粥,分领给灾民,但还是有很多灾民没有领上粥。和珅在想,按理说煮了那么多粥,差不多都能领上,为什么还有许多灾民没有领上呢?第二天,和珅又令属下煮了和头一天同样多的粥

  • 143年前的今天,同治封了一位15岁的皇贵妃,20天后她就守寡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同治时期的贵妃,同治皇后简介,历史上同治皇后是怎么样死的呢

    导读:今天是2018年的元旦,而按照中国农历来算是丁酉年的十一月十五,143年的今天,清朝的同治皇帝病重,为了“冲喜”,特意将皇室的妃嫔进行了统一的晋封,其中有一位年仅15岁的妃子连跳两级,直接被晋封为皇贵妃,成为了清朝最年轻的皇贵妃。更没想到的是,只过了20天,同治帝就龙御归天了,这位年纪轻轻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