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晋国灭亡后,还有哪些国家以“晋”作为国号?

历史上,晋国灭亡后,还有哪些国家以“晋”作为国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282 更新时间:2023/12/25 5:58:31

[var1]

众所周知,晋国是春秋最强大的诸侯国,在整体实力上领先秦国、楚国、齐国等。不过,晋国最终毁于内部的卿大夫家族,到了战国初期,晋国最终被魏国、韩国、赵国瓜分。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晋国灭亡后,还有哪些国家以“晋”作为国号?

一、西晋

三国末期,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二子都是曹魏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家族之所以选择晋作为国号,一方面是因为司马懿的出生地河内郡,属于春秋晋国的范围,另一方面则是司马昭的封国,也在晋国的范围内。于是,司马昭使用了晋王的称号,而司马炎也随之沿用了。

[var1]

公元280年,西晋消灭了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据现代学者推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西晋人口恢复至3500万人,形成“太康盛世”的局面。不过,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二、东晋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包含晋室中兴之意;又因为东晋的疆域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建立后,曾多次试图北伐,想要恢复中原。不过,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此消彼长的是,东晋也承受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天王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东晋没有打赢淝水之战,其灭亡时间显然会因此提前。

[var1]

后来,东晋发生了桓玄叛乱,他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天子,后被大将刘裕所平,但是,自此之后,东晋皇帝可谓大权旁落,如同傀儡。 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历史进入到南北朝时期。

三、晋国(后唐前身

晋国(公元883年—公元923年),是唐朝末年与五代前期李克用建立的国家,部分史学家称其为“前晋”,是后唐的前身。

公元883年,沙陀首领李克用为朝廷平定黄巢之乱有功,被任为河东节度使,从此割据一方。当然,此时的唐朝也无法约束各地的藩镇了。公元891年,李克用被唐朝封为晋王,建立晋国,都太原。

[var1]

由于李克用与朱温结仇甚深,晋国与后梁进行长期争战,史称梁晋争霸。到了公元908年,李克用去世后,儿子李存勖继位。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12月灭后梁,定都洛阳,基本实现了对北方地区的统一。

四、后晋

后晋(936——947)是五代第三个朝代,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契丹天显十一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册封为帝,到契丹于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12年,初定都洛阳,后迁都开封。后晋鼎盛时期,疆域包含今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河北、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公元936年,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对此,在笔者看来,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无疑是一件影响极为深远的事件。直到明朝初期,朱元璋这才收回了这一兵家必争之地。

[var1]

后晋建立后不久,就攻入洛阳,灭后唐。当然,石敬瑭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这也为后来后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石敬瑭死时,立侄子石重贵为继承人。不过,登基后,石重贵选择和契丹反目。公元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

公元947年,因为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覆灭。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更多文章

  • 重耳流亡:被骊姬陷害,在外流亡19年,62岁回晋国登基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重耳回到晋国后做了什么,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多少年

    [var1]晋献公13年,由于献公的宠妃骊姬的谗言,重耳被发落到了蒲邑,防备秦国,晋献公21年,晋献公派人杀死了太子申生,并再一次听信骊姬对于重耳的谗言,正在京城的重耳不得不逃到了蒲邑。[var1]次年,晋献公派宦官履鞮[dī]去蒲邑杀掉重耳,重耳听说之后赶紧跳墙逃跑,履鞮紧追不舍,把重耳的衣服都砍

  • 宋襄公迂腐,等敌军渡河整顿结束后才肯开战,结果输得一败涂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宋襄公8年,诸侯国的霸主齐桓公去世,这时齐国发生了内乱,宋襄公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和自己一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国比较弱小,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都没有理会,只有三个小国带了很少的人马前来配合,宋襄公率领四周的兵马攻打齐国,齐国战败,把公子昭迎接回齐国,拥立他继位,这

  • 明枪易躲腾空起,暗箭难防有危机:军事家孙膑被害睡猪圈吃猪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膑忍辱负重装疯卖傻终复仇成功,孙膑,庞涓砍掉孙膑双脚

    孙膑与老师鬼谷子魏惠王学秦国,诚招卫鞅似的天下豪杰,希望助魏国强盛。庞涓,魏国人,自荐上门面见魏王,忍不住露才扬己大谈兵法。魏王见其有才,将魏国受邻国包围站不住脚的忧虑说与他听。"你让我做将军的话,我把他们灭了,用不着怕。"庞涓拍胸,信誓旦旦地说道。庞涓确实有才。鬼谷子有两名对兵法颇有研究的学生,一

  • 吴起:力压白起的战国名将,70家贵族为他陪葬,至今一县以其为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最强名将吴起,吴起历史真实故事,战国人物吴起简介

    [var1]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近200年岁月中,齐、楚、秦、赵、魏、韩、燕7个霸主之间,展开了长期的国力拉锯大战。而这段长期却又纷乱不堪的岁月,就以“战”为名,被后人称做了“战国时代”。近200年的战国时代中,无数名将蜂拥而出,如:庞涓、孙膑、乐毅、赵奢、嬴疾、景翠、田单等。其中四位战功最为显赫

  • “围魏救赵”救了赵没有?你不知道赵国被害得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围魏救赵中的赵国在哪,围魏救赵的赵国国君是谁,围魏救赵时齐国与赵国的关系

    “围魏救赵”经常被人津津乐道,被列为三十六计之一;人们无比赞叹孙膑的智谋,欣赏其避实击虚的战法。然而,人们只知道此一孤立战役的胜利,对整个战争的结果却不甚了然。其实这场战争,不论是齐国,还是赵国,均未取得胜利。换句话说,“围魏救赵”并没有救了赵国,反而将它害得很惨。赵国首都邯郸不但沦陷,而且被魏军占

  • 典故窃符救赵中的主人公除了信陵君,还有他们三人,缺一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典故,信陵君窃符救赵被称作史家之绝唱,信陵君窃符救赵讲了什么故事

    [var1]魏国的支援迟迟不来,这可极坏了赵王,于是赵国公子平原君便写信给魏国公子信陵君。这赵国的平原君夫人是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姐姐。信陵君心疼自己的姐姐,便再次请求魏王命令晋鄙出兵,但都被魏王拒绝了。无奈之下,信陵君便亲自去救姐姐。当他的人马经过都城的夷门时,信陵君想到了一位隐士侯赢,他想让侯赢跟随

  • 长平之战中,廉颇被赵括替换,此后他干什么去了?李牧为何不相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赵括长平之战后廉颇哪去了,廉颇与赵括的关系,长平之战谁打败了廉颇

    那么换帅以后,廉颇到底去了哪儿?还有后世非常感兴趣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在长平换帅以后,到底在干些什么呢?[var1]廉颇击退燕军,却被赵悼襄王给罢免了。廉颇被换下来以后,心里当然很不爽。在赵括彻底败亡以后,廉颇也没有因为被换掉而置气,依旧选择保卫赵国,毕竟是自己的母国,他不忍心放弃。当时秦军围

  • 长平之战白起歼灭40万赵军扬名千古,但也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白起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长平之战白起杀了赵军吗,长平之战赵军的实力

    在如此多的战争里,最有名的当为赤壁之战,毕竟罗贯中完全把诸葛亮写活了,借东风虽然为假,但也足以让诸葛亮以及赤壁之战变得广为人知。而最血腥的战争,当为长平之战。[var1]长平之战之所以血腥,是因为死了起码有四十万人,还都是被秦军活埋,这一切都要归根白起的命令,这也成为了白起最值得诟病的一点。长平之战

  • 一座山一座庙,来自春秋的一场祭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秋祭祀的故事,春秋祭祀是什么节日进行的,春秋时期祭祀重要场合

    流浪十九年的重耳在秦国的护送下,大张旗鼓地回国即位成了晋文公,饱经世情冷暖,积累了丰富的洞察力和政治经验,深知在强国林立环伺左右,拥有实力才是真正的国际话语权。他励精图治、让晋国先强盛起来,再拥兵勤王,打出了尊王攘夷这张王牌,护送周襄王回国,荡平了同父异母弟弟的叛乱。其次要成为中原霸主,必先征服楚国

  • 晋文公62岁回国创业,67岁成为天下霸主,所以别说自己来不及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晋文公个人资料,晋文公的悲惨命运,晋文公怎样成就霸业的

    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我,就是总是在后悔和抱怨,回忆当初。然后就说自己现在年龄大了,岁月不饶人,很多机会都错过了,现在努力也来不及了。岂不知任何时候,只要努力从来就不会晚。怕就怕一个人总是停留在自怨自艾的后悔和抱怨上,不行动永远不会成功,甚至不会有成功的可能。我们不说别人,就说春秋时的晋文公重耳,他就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