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还能歼灭数十万秦军和大破匈奴铁骑呢?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还能歼灭数十万秦军和大破匈奴铁骑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616 更新时间:2024/2/3 20:53:59

[var1]

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元气大伤,但却在“邯郸保卫战”中歼灭秦军近二十万人,此战使秦国的实力被严重消耗,不得不放弃全面打击六国的战略,为此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而且赵国在对战中原的同时,北向战略也没有改变。自从赵武灵王向北开辟代郡、云中、雁门三郡后,赵国北部边境就一直驻守着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目的就是为了防备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对赵国的侵扰,并筑有长城等防御工事。

李牧担任北部边将时,曾率军大败匈奴,一战便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之后又携大胜之势,灭襜褴、败东胡、降林胡,使匈奴在此后十多年都不敢接近赵国北部边境城市。

那么元气大伤的赵国是如何打赢邯郸保卫战和大破匈奴的呢?

其实在长平之战后,单凭赵国是很难守住都城邯郸的。而李牧大破匈奴和赵国在中原的战争基本互不影响。

[var1]

为了方便更好解答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秦赵长平之战对赵国的影响。

长平之战对赵国的影响

秦赵两国因为争夺上党地区,为此发生了上党之战。后来随着战事不断扩大升级,秦赵两国几乎都投入了举国之力,双方投入的兵力合计超过百万,最终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对于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秦国和赵国来说,长平之战属于战略决战。结果四十多万赵军被秦将白起斩首及坑杀殆尽,最后只放回二百多名娃娃兵回国报信,此战最终以秦国获胜而告终。

秦国一战定乾坤,而对手赵国则在此战中元气大伤,四十多万青壮士兵埋骨长平,导致赵国全国的青壮年损失大半,从根本上削弱了赵国的实力,此战之后,实力强大的赵国被秦国打落超级强国之列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位的抗衡。

[var1]

不过在长平之战后不久,处于虚弱期的赵国却大败秦军,先后合计给秦军造成近二十万人的伤亡,最终打赢了邯郸保卫战,同时驻守在赵国北部地区的李牧又大破匈奴,一战斩杀匈奴十余万人,使匈奴十多年都不敢靠近赵国北部边境城市。

那么元气大伤的赵国是如何击退数十万秦军,打赢邯郸保卫战的呢?并且还能在北部边疆取得大胜,再斩匈奴十余万人呢?

赵国击退数十万秦军,打赢邯郸保卫战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意是乘胜追击,一举将赵国灭亡,奈何秦相范雎为了保住个人地位被赵国使者说服,于是以秦军疲惫急需休整为由,建议秦昭襄王接受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的议和条件,最终秦昭襄王并未采纳白起的继续进攻赵国的意见,下达了撤军命令。

结果赵孝成王不仅没有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还在国内加强军备,进行抗秦准备,而且极力交好东方诸侯,意欲联合诸侯合纵抗秦。秦昭襄王见赵国迟迟不肯割让城池,反而还要联合诸侯对付自己,于是便命五大夫王陵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为此继长平之战发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秦赵两国又爆发了邯郸之战。

[var1]

其实赵孝成王原本是准备按照议和条件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最后之所以没有割让城池,还要联合诸侯对付秦国,完全是因为赵国大臣虞卿的建议,他不仅反对赵孝成王割让城池给秦国,还力主联合诸侯共同抵抗秦国。

《史记》记载:“今虽割六城,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虞卿认为即便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也没有益处,如果秦国坐在那里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只会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相反赵国会变得更弱,用有限的土地来应付贪欲没有止境的秦国,最终必然会使赵国。

《史记》记载:“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而与秦易道也。”

[var1]

还不如用六座城池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进攻秦国,虽然赵国失去城池,但可以从秦国获得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削弱秦国的实力,从而让秦、赵两国之间的形势发生改变。最终赵孝成王听从了虞卿建议,并派虞卿作为赵国使者去拜见各国君主,以交好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史记》记载:“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虽然元气大伤的赵国无法单独对抗秦国,但在其他诸侯的帮助之下,秦国始终没能攻破邯郸城,为此还伤亡了很多士兵。仅邯郸之战前期,王陵率兵围攻邯郸时就损失了近十万兵力,这还是秦国增兵支援的情况下。

之后秦昭襄王命王龁接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城,并多次增兵支援。虽然王龁的攻势猛烈,给邯郸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还是未能攻破邯郸城,最终被率军赶来的信陵君魏无忌联合楚国援军和邯郸城内的赵军里外夹击,大败秦军于邯郸城下,解除了邯郸之围。

[var1]

《史记》记载:“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

在邯郸之战中,秦国前后投入近三十万兵力,而赵国邯郸的守军虽然只有十余万人,但赵国在诸侯援军的支援下,兵力上并不少于秦军,甚至还要多出。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最后率领八万精兵在秦军即将攻破邯郸时赶到了外围,春申君黄歇也率领十万楚军赶到邯郸城外,秦赵形势这才发生了重大转变,最后王龁率军撤围离去,邯郸之围因此解除。

以此可见,元气大伤的赵国能打赢邯郸保卫战的关键原因是在于魏国和楚国的支援。当然赵国仅凭邯郸城的守军能一直拖到魏、楚联军到来,其中平原君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为了保住邯郸,甚至将自己的妻妾编入士兵之列来分担工作,并且在最后紧要关头,也正是平原君组织起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才拖到援军到来,说明邯郸之战时,赵国内部很团结。

从邯郸之战的结果也能侧面看出赵国为何会在长平之战中失败。长平之战从表面上来看,秦国获胜是因为采取了反间计,致使赵国用赵括换掉了老将廉颇,同时秦国又暗中用白起替换了王龁,这才打赢了长平之战。

[var1]

其实深层次来看,秦国能打赢长平之战的关键原因并不是因为反间计。赵孝成王换将是因为赵国的国力已经无法再支撑廉颇以守为攻的战略,赵国比起秦国更加拖不起,只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以秦国强大的国力,即便不换将,最后也能获胜。赵国要想改变形势只有联合诸侯,如果有诸侯支援,最后失败的很可能是秦国,但秦国为了防止诸侯救援,用计孤立了赵国,将其唯一转败为胜的退路彻底堵死。秦国使用反间计和暗中替换白起是为了速胜,以及进一步扩大战果。

《史记》记载:“五十一年,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

虽然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打赢了邯郸之战,但赵国的实力也迅速下滑,再也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 ,此后诸侯列国之中也没有国家可以和秦国单独抗衡。在邯郸之战次年,秦国便再次出兵攻打赵国,攻占二十多县,斩首及俘虏九万赵军,可见赵国根本无法再对抗秦国。

[var1]

李牧大破匈奴

赵国有两大对手,一是中原的秦国,二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赵国在中原征战的同时,也要防止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对北部边境的侵袭。

《史记》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吞灭中山,大败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后,便在赵国北部地区开辟了云中、代郡、雁门三郡,为此常年有一支大军驻守在北境,并筑有长城以阻止林胡和楼烦等游牧民族南下。在赵孝成王时期,李牧就是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守在雁门郡,以防备匈奴。

《史记》记载:“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var1]

李牧驻守北境期间,匈奴经常派兵侵扰,李牧便组织了战车一千三百乘和良马一万三千匹,以及冲锋陷阵的五万精兵和善射十万士兵进行训练,之后用计谋引诱匈奴大军入侵,接着包抄反击,大败匈奴,仅此一战便斩杀匈奴大军十余万人,致使匈奴此后十多年都不敢靠近赵国北境城市。

为此产生了一些疑问,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时,李牧为何不率军前去救援呢?

这是因为北部边境对赵国同样重要,李牧率军救援,北部地区就会出现空虚,如果匈奴等游牧民族乘机南下入侵,和秦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赵国面临的不仅仅只是失败,很可能会直接灭亡,因此驻守在赵国北方边境的大军不能动。

就和秦国防备西北部的义渠一样,在秦国和中原混战时,义渠就经常乘机攻打秦国,直到秦昭襄王时期,宣太后将义渠王诱杀于甘泉宫,秦国出兵彻底攻灭义渠国后,秦国才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东进,兼并六国。赵国也只有彻底解决了北部隐患,才能专注中原战争。

[var1]

那么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发生后,赵国元气大伤,国力损耗严重,李牧为何还能大破匈奴呢?

《史记》记载:“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这是因为赵国的北部边境地区(云中、代郡、雁门三郡)相当于一个“独立”地区,驻守在北地的将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任命当地官吏,并且边境城市的赋税也不需要交给国家,而是直接作为驻守在当地军队的经费,因此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造成的影响并不能直接影响到赵国北部边境。

即便赵国国内元气大伤,国力被损耗,也不会影响到北方边境,因为驻守在北境的大军不需要依赖赵国内部,这支大军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可以说只要赵国北部地区的云中、代郡、雁门三郡能正常运转,李牧麾下的边军就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var1]

结语:

赵国之所以能击退秦军,是因为内部团结和外部联合诸侯,形成合纵抗秦之势,这才打赢了邯郸保卫战。如果没有魏国和楚国的帮助,单凭赵国几乎是不可能打赢邯郸之战的,毕竟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再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位对抗。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吴王,刘备为何称汉中王,而非蜀王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上曹操刘备和孙权,曹操为何叫魏王,蜀王是谁

    [var1]一、曹操首先,对于曹操来说。公元189年,董卓来到都城洛阳,篡夺了朝廷大权。对此,曹操号召天下的英雄豪杰讨伐董卓,也即曹操一开始是忠于汉室的。不过,看到关东诸侯各怀心思之后,曹操明白汉室已经无法挽救了,当务之急就是消灭群雄,结束中原地区的战乱。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汉献帝,并迁都许昌。在

  • 马陵大战后的魏韩齐三国,纷纷由盛转衰,却让秦国奏响了东进凯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然而,魏惠王却认为,公孙鞅变法不过是照搬李悝变法,总觉得他是在抄魏国作业,心里难免有些轻视。更何况,公孙鞅入秦二十余年来,虽然提升了秦国国力,可魏国却从来没有惧怕过秦国。公元前352年,秦国曾联合诸侯围攻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可始终都未能攻破。(注:《史记·秦世家》记“降之”,这不太可

  • 战国末期,这两位太后垂帘听政,却加速秦灭六国的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时期垂帘听政的太后是谁,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太后,战国时期的秦国王太后

    [var1]一、君王后君王后(?―公元前249年),太史敫(jiǎo)之女,齐襄王的王后,齐王建生母。公元前284年,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秦国等五国联合攻打齐国。在五国伐齐之战中,齐闵王被杀,他的儿子田法章改名换姓在太史敫家中做佣人。太史敫的女儿(君王后)觉得田法章状貌奇伟,认为绝非平常之人,因

  • 历史上,晋国灭亡后,还有哪些国家以“晋”作为国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晋国灭亡后是什么朝代,春秋期的晋国怎么灭亡的,历史上的晋国政权

    [var1]众所周知,晋国是春秋最强大的诸侯国,在整体实力上领先秦国、楚国、齐国等。不过,晋国最终毁于内部的卿大夫家族,到了战国初期,晋国最终被魏国、韩国、赵国瓜分。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晋国灭亡后,还有哪些国家以“晋”作为国号?一、西晋三国末期,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二子都是曹魏权臣。司马昭死后

  • 重耳流亡:被骊姬陷害,在外流亡19年,62岁回晋国登基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重耳回到晋国后做了什么,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多少年

    [var1]晋献公13年,由于献公的宠妃骊姬的谗言,重耳被发落到了蒲邑,防备秦国,晋献公21年,晋献公派人杀死了太子申生,并再一次听信骊姬对于重耳的谗言,正在京城的重耳不得不逃到了蒲邑。[var1]次年,晋献公派宦官履鞮[dī]去蒲邑杀掉重耳,重耳听说之后赶紧跳墙逃跑,履鞮紧追不舍,把重耳的衣服都砍

  • 宋襄公迂腐,等敌军渡河整顿结束后才肯开战,结果输得一败涂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宋襄公8年,诸侯国的霸主齐桓公去世,这时齐国发生了内乱,宋襄公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和自己一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国比较弱小,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都没有理会,只有三个小国带了很少的人马前来配合,宋襄公率领四周的兵马攻打齐国,齐国战败,把公子昭迎接回齐国,拥立他继位,这

  • 明枪易躲腾空起,暗箭难防有危机:军事家孙膑被害睡猪圈吃猪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膑忍辱负重装疯卖傻终复仇成功,孙膑,庞涓砍掉孙膑双脚

    孙膑与老师鬼谷子魏惠王学秦国,诚招卫鞅似的天下豪杰,希望助魏国强盛。庞涓,魏国人,自荐上门面见魏王,忍不住露才扬己大谈兵法。魏王见其有才,将魏国受邻国包围站不住脚的忧虑说与他听。"你让我做将军的话,我把他们灭了,用不着怕。"庞涓拍胸,信誓旦旦地说道。庞涓确实有才。鬼谷子有两名对兵法颇有研究的学生,一

  • 吴起:力压白起的战国名将,70家贵族为他陪葬,至今一县以其为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最强名将吴起,吴起历史真实故事,战国人物吴起简介

    [var1]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近200年岁月中,齐、楚、秦、赵、魏、韩、燕7个霸主之间,展开了长期的国力拉锯大战。而这段长期却又纷乱不堪的岁月,就以“战”为名,被后人称做了“战国时代”。近200年的战国时代中,无数名将蜂拥而出,如:庞涓、孙膑、乐毅、赵奢、嬴疾、景翠、田单等。其中四位战功最为显赫

  • “围魏救赵”救了赵没有?你不知道赵国被害得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围魏救赵中的赵国在哪,围魏救赵的赵国国君是谁,围魏救赵时齐国与赵国的关系

    “围魏救赵”经常被人津津乐道,被列为三十六计之一;人们无比赞叹孙膑的智谋,欣赏其避实击虚的战法。然而,人们只知道此一孤立战役的胜利,对整个战争的结果却不甚了然。其实这场战争,不论是齐国,还是赵国,均未取得胜利。换句话说,“围魏救赵”并没有救了赵国,反而将它害得很惨。赵国首都邯郸不但沦陷,而且被魏军占

  • 典故窃符救赵中的主人公除了信陵君,还有他们三人,缺一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典故,信陵君窃符救赵被称作史家之绝唱,信陵君窃符救赵讲了什么故事

    [var1]魏国的支援迟迟不来,这可极坏了赵王,于是赵国公子平原君便写信给魏国公子信陵君。这赵国的平原君夫人是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姐姐。信陵君心疼自己的姐姐,便再次请求魏王命令晋鄙出兵,但都被魏王拒绝了。无奈之下,信陵君便亲自去救姐姐。当他的人马经过都城的夷门时,信陵君想到了一位隐士侯赢,他想让侯赢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