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压着秦国和齐国打,为何魏国最终会衰落?

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压着秦国和齐国打,为何魏国最终会衰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726 更新时间:2024/1/18 16:34:00

但那是后期的情况,战国初期还不是这样的,一些影响力不行的小国不算,战国早期,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此时基本已经处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边缘,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立三晋为诸侯。周天子承认三晋诸侯地位对天下秩序产生了极大震动,周天子权威至此几乎完全沦丧。)、齐、楚、越四国。

[var1]

那最强的国家是哪一个呢?不是强秦,而是魏国!

战国初期,魏国先霸,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其任用李悝实行变法,就开始强盛起来。文侯、武侯两世,屡败齐人。西面侵入秦之河西,派李悝、吴起守西河、上郡,一再挫败秦国的进攻。

这个时候的魏国可以说是威震天下啊,魏文侯尊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命乐羊为将攻取中山国,西门豹为邺令开凿漳水十二渠,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尽地力之教”,巩固经济。李悝还撰写中国古代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经》。

[var1]

文治彬彬,而武德同样充沛,前413年至公元前409年,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魏国在此设立西河郡,吴起为西河郡守,公元前408年魏国向赵国借道攻取中山国,于前406年消灭。公元前405年至公元前404年,魏国联合赵国、韩国救援田会,进攻齐国,掠入齐长城,俘虏齐康公。公元前400年和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军又多次击败楚国,夺取不少土地。魏国可谓盛极一时。

可是,魏国还是衰落了,到了战国中期魏国就渐渐不行了,那魏国是怎么不能“一鼓作气”,统一天下呢?

其实,这个和魏国的地缘有关,魏国的地缘格局说实话是真的不好,它的核心领土包括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地方是好地方,但位置不是好位置,因为它处于天地之中,四战之地。

[var1]

魏国的地理位置确实是相当尴尬

如果魏国天赋异禀,超级强大的话,那确实好,逐一击破,中心开花。但魏国显然没有这个能力,它的国力强是相对的,能欺负欺负周围的强国,但不足以彻底消灭它们,这就形成一个怪异的局面——魏国初期越来越强,但魏国一强,周边所有国家都会视其为对手,魏国不像秦国或者齐国,有后方,它是四周都有威胁。

所以,到了战国中期,魏国虽然仍然强大,但是齐国、秦国等国的崛起对其形成威胁。到第三位君主魏惠王魏罃即位时,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包括在黄河开发鸿沟灌溉,不过在军事上陷入了“盛极必衰”的境地,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中,魏国两败于齐国,东方受挫,向东扩张战略事实失败。

[var1]

公元前330年,魏惠王后五年,在西方,经过商鞅变法从而逐渐强盛起来的秦国夺取河西地区(一个位于现在陕西东部与山西边界,黄河西岸的畜牧和战略要地),首都安邑(山西夏县)完全暴露,只好把都城迁都大梁。

东西两线,魏国都受到了强邻的挤压。魏国发力很尴尬,因为它一发力,就会受到周边的掣肘,最典型的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魏国攻击赵国因为齐国的干预而落空。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很清醒,还是拉着韩国和赵国两家联合御敌,三晋表面分家,实际还维持同盟性质,但魏武侯似乎有点刚,对赵国和韩国两点也欺负,这就有点不讲情面了,而他死时其子魏罃、魏缓争位,赵国、韩国乘机发动浊泽之战,染指魏国,但后来赵、韩联军因为内讧而解散……不管怎么说,三晋联合是不可能了,现在大家都是江湖上混,也别讲什么旧情了,这自然让魏国更孤立。

[var1]

武王后继任的魏惠王不遵循三晋同盟的既定国策,导致韩赵由盟友直接变成敌人,魏国腹背受敌,更因齐、秦两国后来居上而东西难顾,魏国在长期频繁的战争中逐渐衰落。

这个影响相当大,因为其它两个兄弟拖后腿,使得魏国无法彻底击垮秦国,这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如果魏国前期能压垮秦国的话,那它后面的形势无疑会好很多。但事实上的历史线是,魏国走入下坡后,秦国乘机多次击败魏军,基本消灭魏国防守河西地区的主力军,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前328年,魏国不得不开始“事秦”,割让上郡(今陕西北部地区)和剩余的河西地区予秦国,但秦国很快开始了对黄河以东魏国领土的蚕食。

而周围强国崛起之后,魏国又陷入了人才外流的问题,国势更加不振。

地缘上的缺陷后来越来越明显,战国后期,秦国先后灭韩、赵和重创燕国以后,地处中原的魏国孤立无助,直接被灭。

更多文章

  • 蒋介石的成功离不开黄埔系,而他的失败,黄埔系的责任也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身为资深的政治家蒋介石也深知此道,因此,在他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后,就开始拉拢人心,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小王朝。当时,蒋介石很重视黄埔军校的教育工作,也很看重军校的每一位学员及教官,他没事就到军校转转,看看有没有可造之材,能够为他所用。据说,当时每一届毕业生,在毕业典礼的当天,蒋介石都会亲自找他们谈话。

  • 鸿门宴上,为什么刘邦去个厕所就成功逃跑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朝,西汉,刘邦

    鸿门宴是刘邦离危险最近的一次,《史记》中说,亚父想要动手,但项羽没有听他的意见,便一直没有动手。刘邦看到了这个情形之后觉得有些异样,想跑总不能光明正大的从门口走吧,人有三急,于是便说要上厕所,可刘邦为何去趟厕所就能成功逃脱,考古解开谜团。古代不少人遇到危险之后,为何厕所都成了他们的最佳逃生地点呢,比

  • 若是刘备统一天下他会诛杀功臣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蜀汉,刘备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其实大规模诛杀功臣的情况并不多见,最为著名者便是刘邦和朱元璋,偏偏就是这两位得国最正的帝王,而这两位皇帝则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起于微末,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为何起于微末的皇帝总是喜欢诛杀功臣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皇帝起兵之前普遍身份较低,而随同他们一起起兵,并最终成

  • 武则天既然已经称帝,为什么死后却以皇后的身份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武则天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才华出众,积极参与国家大事,最终如愿以偿称帝,国号大周,那么既然费尽千辛万苦当了皇帝,为何死后却以皇后身份下葬?武则天,一个野心不在后宫,而在天下的奇女子。她14岁就入宫,成为后宫最底层的“才人”。虽然李世民对她不感兴趣,可是李治却对她非常着迷。即使两人至

  • 唐玄宗为什么要把大权交给藩镇节度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唐玄宗

    许多人都知道,造成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就是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则是唐玄宗给藩镇节度使安禄山等人授予了太多的权力,结果促使其“手握利器,杀心自起”。后来“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却再也无法结束,并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那么问题来了,唐玄宗为何要把大权交

  • 历史上的香妃真的存在吗,她的原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香妃

    如果问历史上有哪一位皇帝的妃子可以招蜂引蝶,你肯定会想到乾隆皇帝的妃子香妃。香妃来自维吾尔族,传说她不仅容貌姣好,更令人惊叹的是她还天生身上带有一种迷人的香气。关于香气的传说很多,历史文献记载香妃就是乾隆的容妃。香妃的哥哥图尔都率部平反有功,香妃也随图尔都进京,并被乾隆看中封为和贵人。后来,晋升为容

  • 搜神记:此人出身西周羌族,与诸葛亮师承一脉,擅长制作各种木工制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搜神记最厉害的人,搜神记的历史背景,搜神记著名故事

    小评:葛由雕刻的木羊,和诸葛亮做的木牛流马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动,能驼人或物。武王伐纣期间,很有可能会用到木羊做交通工具。考虑到古代,工匠技艺一般都比较讲究师门传承,诸葛亮和葛由可能同出一派,葛由算是诸葛亮的同门前辈。古代的人对成仙似乎比较执着和盲信,跟着葛由一起进绥山的人都失踪了,没有一个人察

  • 妲己睡前有个“坏习惯”,纣王很是喜爱,如今女子却不敢效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商朝纣王妲己,纣王为什么偏爱妲己,妲己变漂亮迷惑纣王吃了冰茧

    通过观看影视剧,我们对纣王和妲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知,纣王不仅沉迷酒色,还实施各种酷刑,所以他即是昏君也是暴君。但是在史书的记载上,纣王天赋过人,且十分有口才,他曾经亲自领兵出征打败其他部落,让百姓安定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他的自负害了他自己,认为自己无人能比,就开始享受了起来。而妲己也跟他出现在

  • 西周春秋战国3个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诸侯分别是谁?齐国独占2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春秋战国各个诸侯王,西周时期总共有多少个诸侯,西周时期诸侯王有哪些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领着一帮正义诸侯前去消灭了商纣,周也从此代替了殷商。不过周王朝却分为东西周2个时期,而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2个时代。武王建立的周与后来的秦、汉、唐、宋、明不大一样,周王朝由很多个诸侯国组成,那帮诸侯们也是国君,只是他们得尊周王为老大。那么问题来了,西周、春秋、战国3个时期在

  • 周朝亡国,真的是褒姒倾国倾城的错吗?你被烽火戏诸侯骗了多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周朝褒姒图片,周幽王和褒姒烽火戏诸侯,周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古人常用“红颜薄命”指代那些容颜绝美但是命运坎坷,结局凄惨的女子。比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又比如“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祸国妖妃”褒姒。美貌赋予了她们旁人无与伦比的争宠优势,却也将她们推向文人审视的风口浪尖。越是貌美的女性,越是容易受到文人的挑剔和批判,她们的言行举止,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