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坑杀的40万赵军为啥不反抗?考古发现白起使诈真相

长平之战,坑杀的40万赵军为啥不反抗?考古发现白起使诈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687 更新时间:2023/12/28 12:16:57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在和平的年代里,很多人感知到的都是战争的热血与保家卫国的豪情万丈。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马革裹尸裹的未必是一腔报国的热血,更多的是百姓们无可奈何地悲凉。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的只是数字和记录。但是在当时,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背后关系着千千万万的家。不管战争是因何而起,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只要是人,都会有活下去的意念和勇气。

可是,长平之战被俘虏的赵军多达40万人,他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反抗?如今考古的发现,揭秘了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原来可能是白起用了这一招。

[var1]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也就是通过这场战役,秦国在七国争霸时期奠定了统一的基础,而赵国也因为损失过于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派出的将领,也都是史书里赫赫有名的人物。秦国派出的一代杀神白起,赵国派出的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从这个阵容上来看,赵国的败局就已经很明显了。

但其实,赵国一开始是很具备优势的,毕竟,他们阵营里还有著名的武将廉颇,而赵括的父亲赵奢也曾打败过秦军。

[var1]

只是赵王战术上的失误,主观性的认为廉颇前期的败仗是畏惧秦军,而不是深思局势。再加上赵括的能言善语,轻易取得了赵王的信任。于是,这个抵抗秦军的担子,就这么从廉颇的手里转移到了,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赵括身上。

这就给了秦国很大的可乘之机,对面的白起只需要稍稍用计,就把赵括的大军给困死了。后来史书上记载,这场战争杀死了赵国的40万将士,赵括也在这一场战役终被乱箭射死。

可是,对于古时候的人来说,40万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了。一场战役就死了这么多人,数量是否有些太过夸大呢?

[var1]

40万人是夸大?

其实,40万算是一个虚词,古代人行军打仗的时候,最讲究鼓舞士气。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宣布自己的兵多将广、粮草充足,这样自己的兵马才有足够的士气抵抗外敌。所以,40万更多是一种对外宣传的夸张似说法,做不得真。

古人显然也都是通晓这个道理的,所以流传的千百年间,没有什么人对此有过疑问。毕竟,这都是近乎默认的事情,基本上每一场战役打响的时候,大家都会动辄上万的宣扬自己的兵马。而打到最后,如果赢了,降服对方数十万的兵马,听着也十分有底气。

所以,就算是打完了仗局面已定,也没有人会去纠结其中的真实性。既然对方说了40万,那就40万吧。那么,长平之战的赵军究竟死了多少人?如今这个问题还存在较大的争论。

[var1]

有人说按照考证,赵国当时的总人口,估计也就400万人左右。这400万人中除去老弱妇孺,还有留一些基本的兵力和生产力,绝对不可能最后还有40万人被俘虏杀害,保守估计应该在6万左右。

也有人说,要相信史册的记载,因为在古代讲究的是兵农合一。这些死掉的人虽然有夸大,但是未必死的都是将士,也可能还包含一些百姓,40万的人数未必全部是虚假的。

然而近些年,考古学家们发现了长平之战的活埋坑,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会更加精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根据目前的调查来看,当时被坑杀的确实没有40万之多的。

[var1]

坑杀的真相

虽然说长平之战死亡的将士,未必真的有四十万之多,但是,目前的考古遗址发现死亡的人数,确实也是上万人之多的。这么多的人被坑杀,他们为什么不知道反抗呢?

其实按照史册记载,这些赵兵被俘虏之前,就已经被包围了一个多月了。经历了46天忍饥挨饿的日子,等到被俘虏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抵抗能力。

根据考古“一号尸骨坑”发现,这些坑里的尸骨,都是杂乱无章的堆在一起的。有许多的头骨和身体是分离的,这就说明这些人被埋之前,其实就已经被残忍杀害了。而这个坑很明显,就是随意把尸骨丢弃在一起堆砌起来的。

[var1]

与此同时,这个坑里还出土了一些零星散落的兵器,数量不是很多,而且排布很分散。人们认为这些兵器大多比较笨重,不可能是后来的人遗落的,很有可能是当时行刑留下的。

而且考古人员还推测,白起很可能采用了欺诈的手段。先是骗了这些愿意投降的人,让他们放下了戒备跟着秦军走,之后把他们分散带到不同的地方,再采取包围击杀的方式。

这些人本来就饿了很久,后来又被分散了主力,自然没有什么反击的余地。最终,纷纷死在了秦军的刀下,最后一起被丢进了坑中。这样看来,秦军的确实十分残忍,怪不得多年以来,提到白起还是会觉得此人弑杀、残忍。

[var1]

结语

历史的每一页纸,记录的是很多血与泪的故事。其实,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谁胜谁负,对他们而言并不知深浅。他们只能切实的感受到,自己的生活遭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面对秦军,这些赵国人或许也曾义愤填膺,表示要为了国家奋勇杀敌。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应当还是怀念那段和平岁月的。尤其,是在那个混乱的年月里,将士们大多都身不由己,只是上位者手下的棋子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拾荒老人捡到“金冠”,实为战国匈奴文物,专家估价超10个亿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匈奴金冠文物图片,匈奴金冠文物历史价值,内蒙古出土的镶宝石金冠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赶出河套平原以及河西走廊地区,逐渐在中原以北壮大。到了西汉前期,匈奴已经强大起来了,并且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的政权造成很大的威胁,并逐渐控制了西域。汉朝统治者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局面,多次出兵抗击匈奴,而匈奴也被汉武帝所败,证券四分五裂。之后的历史进程中,汉朝与匈奴多有冲突,

  • 战国墓挖出1.3万字“古籍”,研究解读后,专家:推翻历史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墓葬发掘,战国墓出土文献,考古挖掘战国古墓

    [var1]在郭店村楚简里,有一本《唐虞之道》,《唐虞之道》记载的是上古时代的禅让制,主角就是著名的尧、舜,这部古籍主要说了舜的好处,赞扬了舜的品德。这部古籍的内容,是从两个远古的朝代来写的。根据历史记载,在夏朝之前,我国还有古唐朝和虞朝,古唐朝是尧建立的,而虞朝是舜建立的,传说尧建立了古唐朝以后,

  • 战国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凭什么能让暴秦忌惮十余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信陵君为什么是战国4公子之首,战国时期信陵君故事,战国信陵君功绩

    为何一个魏国宗室公子能让司马迁如此青睐?在史书上记载,不但太史公是这位战国第一大帅哥的铁杆忠粉,就连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也对无忌公子推崇备至,每次巡游经过信陵君之墓都要亲自前去洒扫凭吊一番,还专门为他安排了五户人家作为守墓世家,可谓身后殊荣至极矣。战国四公子中的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以贤明著称,楚国的春申君

  • 很多人说在秦国生活的百姓如同机器,但其他六国呢?他们远不如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更加令现代人感到恐惧的是,商鞅不仅仅按着严格的法家思想在秦国搞了集体惩罚的连坐制,还几乎把每个秦朝的老百姓都变成了战争的机器。在后来儒家的史学家眼里,秦朝正是因为太过暴虐才导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短短的不到20年时间就亡国了的。但当我们研究历史后会发现,相比秦朝,其他六国的百姓生活更惨。[var1]·

  • 忒能说了的苏秦:劝齐王还十城,叫赵王给万金,让秦国不敢出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苏秦为何建议齐王灭宋,苏秦说赵王,苏秦是怎样劝说赵王的

    秦国在西方实行耕战政策日益强大,山东诸国则处于自娱自乐的称王运动中。大家都是王了,那多没意思,我秦国这么强大,凭什么和你们这群弱鸡小国处于同等的国际地位,不行,一定要分等级有层次。秦昭王十九年十月,秦昭襄王动了称帝的念头,遂采取实际行动,秦相魏冉出使齐国,相约并尊为“西帝”和“东帝”。“帝”是至高神

  • 战国七雄里的齐国,为何最后才被秦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国时期秦国和齐国到底哪更强,战国时期的秦国和齐国,战国时期齐国能和秦国抗衡吗

    [var1]从已有的记载来看,秦朝开始发动灭六国战争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31年,直到公元前221年才完成最终的胜利。在这10年的战争中,秦国相继将韩、赵、魏、楚、燕、齐这六个国家灭亡。那么秦灭六国之战为什么把齐国放在最后呢?首先我们来看看秦国发动统一天下战争的顺序。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并不像我们认为

  •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是如何让楚王的宠妃怀上自己儿子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申君在战国的影响,战国四君子春申君简介,春申君是战国四君之一吗

    不过,敢给君王戴绿帽子的,史上还真不多见,吕不韦和春申君黄歇就是其中佼佼者。[var1]春申君是楚国后期的栋梁,他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不然也不会有给国君戴绿帽子的机会。他曾经率领楚国的军队参加了秦、赵“长平之战”的后续战役——邯郸保卫战。在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三大公子的联手下,赵、魏、楚三国联军大

  • 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压着秦国和齐国打,为何魏国最终会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齐国和魏国的位置,齐国vs魏国,战国魏国最弱时期

    但那是后期的情况,战国初期还不是这样的,一些影响力不行的小国不算,战国早期,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此时基本已经处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边缘,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立三晋为诸侯。周天子承认三晋诸侯地位对天下秩序产生了极大震动,周天子权威至此几乎完全沦丧。)、齐、楚、越四国。[var1

  • 蒋介石的成功离不开黄埔系,而他的失败,黄埔系的责任也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身为资深的政治家蒋介石也深知此道,因此,在他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后,就开始拉拢人心,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小王朝。当时,蒋介石很重视黄埔军校的教育工作,也很看重军校的每一位学员及教官,他没事就到军校转转,看看有没有可造之材,能够为他所用。据说,当时每一届毕业生,在毕业典礼的当天,蒋介石都会亲自找他们谈话。

  • 鸿门宴上,为什么刘邦去个厕所就成功逃跑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朝,西汉,刘邦

    鸿门宴是刘邦离危险最近的一次,《史记》中说,亚父想要动手,但项羽没有听他的意见,便一直没有动手。刘邦看到了这个情形之后觉得有些异样,想跑总不能光明正大的从门口走吧,人有三急,于是便说要上厕所,可刘邦为何去趟厕所就能成功逃脱,考古解开谜团。古代不少人遇到危险之后,为何厕所都成了他们的最佳逃生地点呢,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