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开国之初就一直遵循父死子继的皇位传承原则,即便是多尔衮,也没能成功实现兄终弟及。因此,如果清仁宗在嘉庆四年正月之前突然驾崩了,理论上新皇帝只能在他的儿子当中产生。嘉庆四年正月之前,清仁宗活着的儿子有两个,次子绵宁(即后来的清宣宗旻宁)、三子绵恺。这二位都是清仁宗的嫡子,只是彼时绵恺的生母孝和睿皇后还没有扶正,绵恺尚为庶出。因此,绵宁作为清仁宗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几乎没有任何悬念。更何况,直到嘉庆四年,绵恺也才五岁而已,而彼时的绵宁已经接近成年。
当然,作为中国历史上掌握实权最久的皇帝,清高宗有能力放弃孙子绵宁而另选他人。那么,选谁呢?无非清高宗的儿子。可是到了嘉庆元年之后,清高宗活着的儿子除了清仁宗,就只有肢体残疾的仪慎亲王永璇、文弱吝啬的成哲亲王永瑆和任性胡闹的庆僖亲王永璘三人。清高宗之所以选择清仁宗为继承人,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三位都不行。怎么可能回过头来又在他们当中选择呢?更何况,清宣宗虽然后来治国能力平平,但是做皇子时各方面的表现还是比较优秀的。既然有优秀的孙子可以选,清高宗断然不会选择扶不上墙的儿子,不是吗?
至于跨过儿子和清仁宗的儿子绵宁、绵恺,选择其他孙子即位,几乎没有可能。在清仁宗有儿子且有嫡子尚存的情况下,小宗旁支之后以什么身份继承皇位?名不正、言不顺,于宗法、制度皆不合。而且,此举还可能造成后世的杀戮与内乱,睿智的清高宗根本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因此,如果清仁宗在嘉庆四年正月清高宗去世之前突然驾崩,皇位几乎没有悬念,还是清宣宗的,不过就是清宣宗提前二十多年上位而已,对于历史进程应当说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