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汉灵帝离世,朝廷内各方势力因为立刘辩为帝还是刘协为帝争论不止。在混乱的局势面前,大将军何进竟幻想让凉州董卓入京帮助自己。结果在董卓入京之前,何进便被宦官诛杀,而宦官势力并无实权,在董卓面前毫无抵抗。董卓诛杀宦官之后,顺势掌管朝政。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董卓完全执掌朝政,皇帝被架空,演义中的曹操就是此时出场,以献宝刀的理由接近董卓,只可惜刺杀失败,无奈出逃。
至少在此时,曹操是忠于汉室的。出逃之后,曹操第一时间招兵买马,除了曹仁、曹洪兄弟二人,更有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加入曹操阵营。有了自己的势力之后,曹操矫诏召集天下诸侯,而袁绍、孙坚、刘备等人都在其中,十八路诸侯在表面看来只有一个目的——“清君侧”。名义上是讨伐董卓,但实质上各怀鬼胎,都想各立为王。袁绍被尊为盟主,带领各路诸侯向洛阳进兵,但是演义在此处给了一个汜水关前无人敢挑战华雄的前提。
华雄是董卓的先锋,不仅连连得胜,更是夜袭孙坚,将孙坚部打的丢盔弃甲,而祖茂也在此时被华雄斩杀。在汜水关前,华雄高调叫嚣,而袁术部大将俞涉被斩,韩馥部潘凤皆在几回合之内战亡。而就在无人敢挺身而出的时候,关羽出面将其斩杀,于是有了温酒斩华雄的桥段。那么曹操为何在此时没有为自己手下大将扬名呢?
从出发点及时机分析。十八路诸侯看似心向一处,但各怀鬼胎。出战华雄的是为了立威,而不出战的是为了隔岸观火保存实力。诸侯在除掉董卓之前团结一致,但是在董卓除掉之后便会成为散沙,能够看着别的势力被削弱是明智之举。华雄的能力众人皆知,稍有轻狂的都已经被斩杀,而剩下的几乎都斗不过华雄。在袁绍的言语中,认为颜良文丑不在,但是也很想做出点成绩以保住盟主的面子,但是关羽主动请缨,期间也根本没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关羽出战是因为兄弟三人受到蔑视,但曹操顾的是尊卑有序,所以并没有排到曹操为手下将领请战。
从人员配备角度分析。曹操的家底此时并不雄厚,充其量是一个刚刚创业的小老板,手下只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员大将。从后期表现来看,其中夏侯惇可能与华雄一战能获胜。因为在后期的表现来看,夏侯惇多次迎战吕布,几乎没有负伤。虽然说没能得胜,但其间影响因素很多且目标不同,可以说全身而退便是能力非凡。剩下的五人中曹仁、曹洪、夏侯渊胜算有,但并不大。而乐进、李典二人从后期表现来看,能够斩杀华雄这样的一流大将的几率微乎其微,其中乐进更是如此,毕竟乐进的强项是远攻射手。
从后顾之忧考虑。此时虽然说十八路诸侯表面团结,但内部的争斗一直没有停歇。战华雄时说颜良文丑没在,是因为韩馥对驻守地保护不力,而颜良文丑正在吞并韩馥的地盘。曹操身边还没有许褚这样的猛将常伴,将自己班底投入到这样的争斗中,显然并不明智。曹操此时仍然忠于汉室,保存实力完全是在防备各路诸侯,而不是为了躲避董卓。在此后董卓逃往长安时,各路诸侯初步得胜开始内讧,孙坚被伏击,公孙瓒被袁绍所杀。而曹操劝谏各路诸侯追击无果,孤军奋战。只可惜曹操此次疏忽大意,受了董卓的陷阱,未能一举将董卓歼灭。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曹操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不仅保存了实力,没给各路诸侯吞并自己的机会,更成就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美名。除此之外,在三兄弟受到诘难的时候,曹操又私下慰问,结交了刘关张三兄弟。曹操在此时的实力不容乐观,手下的将士大多新招募,根本没有作战经验,与其他诸侯相比其地位岌岌可危。曹操保持沉默,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发言权,更是增长经验的一种办法。